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对河道型水库水动力学空间特征及其与富营养化敏感性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基于河道型水库敏感分区的营养状态评价标准体系以及评价方法.采用滞留率、缓流率等水动力学概率特征指标计算敏感性风险概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将河道型水库划分为河流类型区、过渡类型区和湖泊类型区,对不同类型区分别制定营养状态评价标准.建立了由叶绿素a、总磷、总氮及其透明度组成的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种评价指标在河道型水库的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制定河道型水库营养状态指标分级标准值的统计学分析、营养化指数与营养状态指标的回归分析、营养状态指标的阈值分析等方法.同时对河道型水库的营养状态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河道型水库的营养状态综合指数计算方法以及营养状态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2.
重庆高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建立重庆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6项基本原则,从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环境舒适(ESE)3方面设计了包括3个高层指标、8个中层指标、45个单项指标的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法,对评价指数进行了量化计算和整合,据此评价重庆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对照发展性质相似的苏州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指出重庆高新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论文从区域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结构分析入手,围绕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核心问题--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水资源承载力可以用宏观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衡量。宏观指标从供需平衡角度描述水资源系统能够支撑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综合指标反映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的承载状态和协调状况。与评价指标相适应,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模型与方法。将这一指标体系、模型与方法运用于实际,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工具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可持续性科学的研究热点。在阐明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指出以下几个方面有望成为今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发展方向:可持续性科学内涵和外延的拓展研究;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分析研究;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对综合指数的影响研究;探讨评估综合指数可应用性、透明度和测度准确性的一般方法;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5.
评价指标体系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南宁市沙井分区为例,以低碳为特色,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建了"目的—理论—政策—反映"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通过对评价系统进行分类,采用频度分析法和改进的德尔菲法筛选指标,建立了一套主客观相结合、五类四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期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了落实指标体系的保障措施。该研究对指导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提出了基于环境绩效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定义,并设计了一个三角图.通过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三相互关系的研究,定量评价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利用三角图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对较弱的可持续性状态,中国大陆31个行政区大部分处于由弱不可持续性到弱可持续性的状态;1980—1991年中国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弱的可持续性趋势,而1991—2000年则呈现出较强的可持续性趋势.这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不断加强的结果.案例研究表明,三角图法原理简单、计算简便、结果表现直观、评价指标和对象选择灵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评价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状态和长期变化趋势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用来衡量城市或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性。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国外发展指标与国内进行了对比,具体包括城市发展指标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可以对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居住区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石纯  黄孟沧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8):564-567,572
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已为上海市居住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工作广泛采用。在评述34份规划与评价报告中该指标体系使用情况的基础上.从生态居住区的内涵出发.新增并修正了部分指标。修正后的指标体系有反映居住区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的二级指标2项.三级指标8项。四级指标17项.基本实现了各项指标的定量化衡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维一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基于三维一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模型。该指标体系反映了经济、环境、社会的整个过程 ,同时包含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的确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安徽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水桶模型"原理,在分析影响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各种因素基础上,对建立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探讨.在论述构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原则后,设计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以安徽省三大自然地理区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级灰色关联评价法,结合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江南、江淮地区属可持续发展区,而淮北地区属基本可持续发展区.指出了这3个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对今后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不同侧重点提出了相应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57,自引:7,他引:157  
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性指标体系是《21世纪议程》中对各国提出的科学技术优先研究领域 ,国土资源部已开始了该研究项目。论文就此对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进行了探讨。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进展 ,分析归纳了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状况及可借鉴之处 ;指出在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与评价的研究中 ,必须从3个方面开展深入探讨。第一是土地利用分区及制定区域性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 ;第二是研究制定主要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其阈值 ;第三是研究制定典型区域(以县域为单位)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其阈值。只有把3个方面的研究有机融合起来 ,互相反馈 ,互为依存 ,才能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全球性目标,这反映了公众以及决策者对环境问题日益增长的关注。虽然可持续发展指标为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向可持续发展迈进。本文考查了在发展中国家测量可持续发展指标面临的挑战,这些指标在决策中的有效性和指标对决策过程的影响。特别地,本文将评估这些指标是否被整合到了决策进程中而且是否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环境数据的约束,缺乏相关机构的协调,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缺乏都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测量。水、卫生条件的案例表明在政策和决策过程中整合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无效性。既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集以整合决策者关注环境问题,也要辅助以反映地方关注和文化多样性的地方性指标,这是至关重要的。报告应该包括对环境因素和健康产出相关的分析,也应该相应地转化为对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城市总体规划(简称“总规”)是实施城市可持续性战略的重要载体,战略环境评价(SEA)是连接抽象的、宏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设项目之间的桥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工具;指标体系是SEA工作的核心工作和评价依据。然而,当前存在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规环评)指标体系与城市规划内容、城市可持续性脱节,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理论支撑等问题。本文首先归纳出城市可持续性的一般内涵,然后通过逻辑关系分析、影响评价矩阵的方法,识别总规的可持续性影响,构建了可持续性总规环评指标体系框架,最后以太仓为案例说明框架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筛选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部分。在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支持系统理论下,结合云南的区域特点:构建了可持续发展5个支持系统下的指标体系,每个支持系统选取3个指标,指标数据经相应的数学计算,从而得出云南省16个地、州、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并对研究结果予以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5.
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改进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人类发展指数进行绿色及公平修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8个国家1990-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生态足迹改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并对其分解探讨变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公平校正构建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结果表明:生物质盈余发达国家排名靠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高碳排放,生物质赤字国家通过转移别国资产维持发展,不平衡导致美国的综合可持续性下降;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与教育快速提升,但生态消耗及不公平度持续上升,抑制作用逐渐扩大,阿联酋排名末位,发展方式最不可持续;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主要来自健康、教育及低生态消耗的贡献。分项维度间高度相关,可持续发展需在社会、经济、生态、公平间进行更好的权衡。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环境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如何全面地评估中国人类-环境系统可持续性已成为当前可持续性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论文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在国家、区域和省三个尺度上系统评价了中国人类-环境系统1990—2010年的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人类-环境系统可持续性为中上水平,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1990—2010年中国人类-环境系统可持续性表现为增长趋势,中西部可持续性增长快于东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指标呈增加趋势,环境可持续性指标为下降趋势。可见,中国人类-环境系统可持续性的空间格局与动态变化均不协调,需进一步促进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7.
After 30 years of economic reform sinc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1978, China'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has increased by 150% over the past 15 years. The sustainability of such intense economic activity has been question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trend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wo sensitive agricultural areas of China: Dezhou district, a well-developed region, and Guyuan district, an underdeveloped region. We used the 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 model and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hat involved local experts to select and evaluate 27 area-specific indicators, then calculated changes in their values from 1985 to 2002. We aggregated these indicators into dimension- and PSR-specific indices to assess the 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 in both regions. There two regions differed greatly in sustainability, but the current statu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aises concerns in both areas,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lanci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 In 2002, Dezhou district performed well economically, with an index value of 0.78 (where 1.0 = sustainable), followed by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both with index values of 0.48). All three indices have increased since 1985 (by 0.17, 0.25, and 0.13, respectively). In Guyuan district,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was highest (with an index value of 0.73), followed by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values of 0.55 and 0.37, respectively), but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has decreased by 0.04 since 1985, whereas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increased by 0.18 and 0.12, respectively. To promote sustai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priorities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considering both the region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three sustainability indices.  相似文献   

18.
Dynamic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crucial for constitu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Assessment methods that exist so far usually only use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making sustainable judgement.These indicators rarely reflect dynamic characteristics.Howeve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influenced by changes in the social-economic system and in the eco-environmental system at different times.Besides the spatial characte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a temporal character that can not be neglected;therefore the research system should also be dynamic.This paper focuses on this dynamic trait,so that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btained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for judgements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Firstly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which point to a trac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is an upward undulating curve.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character and the development rules of a social,economic and ecological system,a flexible assessment approach that is based on tendency analysis,restrictive conditions and a feedback system is then propose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tool for promoting business sustainability —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production. It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s defined by the Lowell Center for Sustainable Produc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owell.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re discussed next, including their dimensions and desirable qualities. Based on the Lowell Center Indicator Framework, the authors suggest a new methodology of core and supplemental indicators for raising companies' awareness and measuring their progress toward sustainable production systems. Twenty-two core indicators are proposed and a detailed guidance for their application is included. An eight-step model provides a context for indicator implement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summary of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methodology as well as recommendations for testing the indicators.  相似文献   

20.
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区域水平上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论文从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内涵入手,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探讨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定量化的方法。通过建立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度模型,定量描述了系统在近10年来的波动变化状态。发展度模型包括发展位、发展势和协调度3个方面。研究表明,该区域发展位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发展势也表明了系统整体状况愈来愈靠近系统规划值;系统协调度在波动中逐渐增长,表明各组分之间耦合关系加强;系统整体发展度在波动中逐渐提高。从研究可知,该区近10年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和卫生等领域得到很大改善,人口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虽然近年来投入逐渐增加,但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很快,使该子系统仍需加大投入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