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活污水回用作循环冷却水补充水处理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自来水及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的水质指标,计算了水质判断指数,结果表明两者均为腐蚀性水质。通过静态缓蚀实验筛选合理的药剂,结果表明HEDP,ATMP,PBTCA的最高缓蚀率均高达90%以匕,HEDP,PBTCA与Zn^2+复配的协同效果较好,复配后最高缓蚀率提高到98%以上。研究了考虑阻垢问题时的水处理药剂配方,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药剂浓度配方为:T-325:PBTCA:Zn^2+=8:4:3。  相似文献   

2.
油田污水是石油的天然伴生物。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 期,采出原油含水率在不断上升,目前现河庄油田采出液综合含水已高达90%以上。而油田 原油在对外销运、炼制之前必须先将水脱出,合格原油的允许含水率为0.5%,由此产生了大 量的污水,我们称这部分污水为油田污水。油田污水中含有不定量的石油、机械杂质、悬浮 物和细菌等组分,需要通过较为合理的污水处理工艺对这部分污水进行处理,才能把有害的 组分降低到标准含量以下,从而实现回注和对外排放。目前各油田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以自然除油罐、混凝沉降罐、粗粒化…  相似文献   

3.
电絮凝法处理油田污水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应用电絮凝浮选法对油田3类主要污水进行处理研究证实:炼油厂含油污染水含油量去除率达96%,SS去除率达97%;钻井污水浊度去除率达96.8%,COD去除率达97.5%;采油污水浊度去除率达96.1%,含油量去除率达100%。以上各项指标均远低于国家综合污水排放标准。电絮凝浮洗法不但处理油田污水效果显著,而且设备简单,耐冲击性、操作简单、不需投加化学药剂、增设投药设备和易实现管理现代化等优点,为油田污水处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陆上油田污水的两个特殊性出发,对现有的处理技术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在总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指出了本领域技术发展的方向,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设备、药剂的开发,有可能成为今后几年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油田采出水中溶解性气体的腐蚀与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采出水中含有H2S,CO2和O2等溶解性气体,是造成采出水及注水系统管道腐蚀的重要因素.在此对溶解气体的腐蚀机理及防护措施进行介绍,现行控制油田采出水中溶解性气体腐蚀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方法,包括污水缓蚀技术和污水水质改性技术,化学方法效果明显但也有其缺点.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油田采出水中溶解气体的去除工艺,通过对电解、脱气膜、超重力和气提工艺进行分析,发现气提工艺是去除油田采出水中溶解性气体的一种可行工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油田采出水的分析,得出了商品原油、油田化学药剂含量与COD值之间的线性数值关系。包括气浮和生化处理工艺处理流程的出水中,石油类和油田化学药剂构成的COD比例分别为20~30%和70~80%。  相似文献   

7.
以处理后的石油化工污水为水源,开展了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的试验研究。针对回用污水的特点,研究了预膜,阻垢,缓蚀,杀菌等技术,达到了中石化循环冷却水运行“好”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石化污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处理后的石油化工污水为水源,开展了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的试验研究。针对回用污水的特点,研究了预膜、阻垢、缓蚀、杀菌等技术。达到了中石化循环冷却水运行“好”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污水絮凝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油田聚合物驱(简称聚驱)采出污水,通过对油滴粒度分布、絮凝指数、油水分离特性和Zeta电位等指标的测定,研究了聚合物、温度、药剂以及搅拌强度对絮凝过程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聚驱采出污水油水分离效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静电排斥并不是聚驱采出污水异常稳定的主要原因. 聚驱采出污水的油水分离特性与水驱采出污水相比存在显著差别,主要因为聚合物阻碍了小油滴的碰撞絮凝. 投加250mg/L由改性聚醚类破乳剂和弱阳离子絮凝剂复合而成的CHP-03药剂,可以有效克服聚合物的阻碍作用,获得92%的含油去除率. 该药剂在絮凝过程中并不依靠电中和机理来实现油滴的脱稳. 在现场条件下,温度的提高不能明显地促进油滴絮凝的有效性. 适当的高速搅拌可以加快絮体生长. 油滴之间的聚结破乳滞后于絮凝,絮凝的后期应避免剧烈搅拌,防止尚未聚结破乳的油滴重新分散.  相似文献   

10.
以江苏油田某个典型的老油区为例,分析油田开发后期污水处理工艺现状、困境与对策,该油田将污水处理后作为驱油介质,实现污水资源化处理,保证污水零排放,并为新油田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普遍存在结垢腐蚀现象,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在系统中加入缓蚀阻垢药剂,臭氧(O3)对循环水冷却系统同时具备阻垢、缓蚀、杀菌等多重功能。采用臭氧处理中温循环冷却水,研究在不同臭氧投加量时系统的腐蚀情况,确定最佳投加量。结果表明:当臭氧投加量为4.5 mg/L时,20碳钢和铸铁的缓蚀能力最佳。20碳钢腐蚀率最低为0.228 mm/a,比空白对照组降低了75%;铸铁的最低腐蚀率为0.282 mm/a,比空白对照组降低了61.5%。当臭氧投加量为9.0 mg/L时,镀锌试片的腐蚀率在0.206~0.275 mm/a,比空白对照组降低了38.2%左右,缓蚀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高温高盐矿井水对碳钢管道和设备腐蚀问题,进行了缓蚀挂片试验,研究适应该类水质的缓蚀剂种类和最佳投加量。试验结果表明:软化剂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对碳钢均有一定缓蚀效果.其平均缓蚀率分别为17.33%、57.46%。因此药剂软化过程同时达到防腐效果有限:单独投加缓蚀剂HEDP的缓蚀效果明显,其静态缓蚀率82.46%以上,动态缓蚀率76.45%:复合配方缓蚀剂的缓蚀效果最好,最佳配方为“有机膦酸一聚环氧琥珀酸一锌盐”或“有机膦酸一磺酸基团多元共聚物一锌盐”,在投加量80mg/L时动态缓蚀率接近90%。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s of disinfection efficiency on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the corrosion of cast iron pipes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DWDSs) were studied. Two annular reactors (ARs) that simulated actual running conditions with UV/Cl2 disinfection and chlorination alone were used. High chlorine consumption and corrosion rate were found in the AR with UV/Cl2. According to functional genes and pyrosequencing tests, a high percentage of iron recycling bacteria was detected within the biofilm of the AR with Cl2 at early running stage, whereas siderophore-producing bacteria were dominant in the biofilm of the AR with UV/Cl2. At the early running stage, the sequential use of UV light and an initial high chlorine dosage suppressed the biomass and iron-recycling bacteria in both bulk water and biofilms, thereby forming less protective scales against further corrosion, which enhanced chlorine consumption.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ARs shaped from within rather than being imported by influen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itial high disinfection efficiency within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had not contributed to the accumulation of iron-recycling bacteria at the early running stages. This study offer certain implications for controlling corrosion and water quality in DWDSs.  相似文献   

14.
张韵洁  侯江  雍毅  邢涛  张力 《环境工程》2022,40(8):96-101
为填补医疗污泥清掏后的处理技术空白,以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为指示菌,评价了碱性消毒剂耦合低温热处理对医疗污泥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医疗污泥CaO消毒最适投加量为5%,热处理温度不宜低于70 ℃,在80 ℃条件下处理2 h,或70 ℃条件下处理4 h均可满足医疗污泥消毒要求(生物指示菌杀灭对数值≥4)。与单独使用5% CaO相比,加入1% NaOH可以使80,70 ℃下的热处理时间分别缩短至1,3 h。医疗污泥经碱性消毒后,脱水性能有效改善。该研究结果可为形成医疗污泥集中消毒处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污水氯、二氧化氯消毒处理中水质及毒性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从水质和毒性2方面比较了氯、二氧化氯消毒对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质特性方面,氯消毒对污水色度影响不大,而二氧化氯消毒明显降低了污水的色度;氯、二氧化氯消毒前后污水的DOC基本没有变化;氯消毒后污水的UV230明显增加,二氧化氯消毒后污水的UV230略有降低,当二者投加量均为30mg/L时,氯消毒使污水的UV230增加约0.7cm-1,二氧化氯消毒使污水的UV230降低约0.05cm-1.在毒性生成方面,氯、二氧化氯消毒产生的急性毒性均随消毒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氯消毒产生的急性毒性明显高于二氧化氯消毒;氯消毒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污水的遗传毒性,而二氧化氯消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水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消毒技术的安全风险问题,以维护供水管网水质安全为目标,引入茶多酚作为辅助消毒剂和紫外线消毒联用,模拟供水管网系统探究不同管材和水力停留时间下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的消毒效果,分析管壁生物膜形貌和菌落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75mg/L是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时茶多酚的较优投加量,可保持48h消毒效果.模拟管网运行过程中整体水质较好,但管材对管网消毒效果的影响较大,30d内球墨铸铁和UPVC管网中细菌量超过100CFU/mL的频率分别为80%和0%,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在UPVC管网中消毒持续性较强.与紫外线消毒相比,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对管壁生物膜的破坏效果更明显,且对生物膜中的蓝藻菌和肠道致病菌杀灭效果更强,有利于保障管网水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抗性细菌(ARB)作为新兴污染物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紫外线(UV)消毒对ARB去除效果的研究尚不够充分。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过滤后的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UV消毒前后水中四环素、氨苄西林、氯霉素及链霉素抗性细菌丰度的变化,探究了UV消毒对ARB的去除作用及ARB的光复活与暗修复潜能。结果表明:UV对过滤后二级出水中的4种ARB具有一定灭活能力,4种ARB对UV消毒的耐受能力由高到低分别为:氨苄西林抗性细菌>四环素抗性细菌>链霉素抗性细菌≈氯霉素抗性细菌。当UV消毒剂量为20 mJ/cm2时,氯霉素与链霉素抗性细菌可被完全灭活,消毒后24 h内,这2种ARB未出现光复活或暗修复现象,这一剂量的UV不能完全灭活氨苄西林与四环素抗性细菌,且被灭活后的ARB可实现部分光复活及暗修复。当UV消毒剂量达到80 mJ/cm2时,这4种ARB均被全部灭活,消毒后6 h内,氨苄西林抗性细菌出现了复活现象。不论是在光照还是避光的条件下,UV消毒24 h后水中的总异养菌群中有超过70.32%的细菌对氨苄西林具有抗性,因此,单独UV消毒并不能有效地控制ARB从污水处理厂向环境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以固定混合器作为促进混合效果装置的快速混合法,并以E.Coli作为指示微生物、液氯作为消毒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均匀快速而剧烈的初始混合作用,可大大改善灭菌效果。在短至5秒的接触时间内即可达到99.99%以上的灭活效率。投氯量和接触时间对E.Coli灭活率的影响随混合程度的提高而减弱。与传统法相比,灭活率可提高100倍以上,投氯量可下降4—8倍,接触时间可大大缩短。  相似文献   

19.
不同聚合铝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强化混凝是去除水中消毒副产物的最佳方法之一。文章针对强化混凝技术,从去除水中有机物的角度出发,对不同聚合铝的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条件、加大投药量有利于水中TOC及UV254的去除,且酸性条件更为有利。在pH=6.3,工业PAC投药量为1.5×10-4mo(l有效铝)时去除效果最佳,水中总有机碳(TOC)及紫外吸光度(UV25)4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46%及57%,实验室制备的聚合铝碱化度越高越有利于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相似文献   

20.
采用umu遗传毒性测试方法考察了二氧化氯和氯消毒对几种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出水遗传毒性的影响,发现当二氧化氯消毒剂从0 mg/L增加到30 mg/L时,几种污水的遗传毒性均先迅速降低后趋于稳定,而当氯消毒剂从0 mg/L增加到30 mg/L时,几种污水的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不同.进一步研究氨氮对污水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变化的影响,发现氨氮对污水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污水氯消毒过程中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氨氮含量较小(<10~20 mg/L)时,污水氯消毒后的遗传毒性小于消毒前;当氨氮含量较大时(>10~20 mg/L),污水氯消毒后的遗传毒性大于消毒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