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东 《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19(4):145-147,156
土体固结度是真空预压法加固土体效果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地基最大沉降量的计算是确定土体固结度的关键。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GM(1,1)灰色模型在真空预压沉降预测中的可行性,根据部分实测数据计算了地基最大沉降量及土体固结度,并与常用的三点法和双曲线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GM(1,1)灰色模型的预测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该研究对真空预压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处理高等级公路的软土地基,与常规的堆载预压法对比,该方法能有效降低工后沉降,节约工期,并能保证路基的稳定性.笔者通过工程实例,阐述了真空联合堆载法的加固机理,并通过对现场监测资料的分析,说明该方法用于加固软土路基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应用灰色模型(G,M)预测软土路基沉降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讨论了灰色系统理论在软土路基沉降量预测中的应用 ,以京珠高速公路灵山实验段沉降观测数据为例 ,建立了沉降量灰色预测模型 ,并与三点法、双曲线法的预测结果以及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沉降量与实际沉降量更接近。最后分析了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采用塑料排水板超载预压法进行特殊路基的设计和施工,并通过对软土路基的变形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其安全性。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在等量超填土4.5t/m^2预压3个月后固结度普遍达到85%以上,软土路基固结速度很快,且路基在堆载过程中是安全稳定的。实践证明,用塑料排水板超载预压法处理深达20余米、承载力极低的淤泥质粉质粘土排水效果明显,设计与施工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软土路基的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武汉四新大道软基沉降实测资料,介绍了采用双曲线法、Asaoka法以及三点法对软基最终沉降量进行推算的过程,通过各种方法优缺点的对比,从推算过程及推算结果的比较中找到类似工程的最佳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土压平衡盾构隧道下穿通水运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在国内尚属首例。以郑州地铁城郊线土压平衡盾构隧道下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区间实测数据为依据,将Peck公式法运用于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工程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研究中,利用反演分析法,通过引入最大沉降量修正系数j和沉降槽宽度修正系数k,结合实测数据对Peck公式进行修正,得出适用于郑州地区相似工程的Peck公式,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不同埋深条件下地表沉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引入最大沉降量修正系数j和沉降槽宽度修正系数k对Peck公式进行改进后,能够获得较准确的地表沉降预测曲线,证明了Peck公式法在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工程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研究中的适用性;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加,地表最大沉降量逐渐减小,沉降槽宽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郭清嵩  顾潇  武博然  杨殿海 《环境工程》2017,35(12):124-128
近年来大量污水厂污泥倾倒在填埋场,往往会形成污泥库,对填埋场的库容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已造成了新的环境岩土问题。针对这种问题,采用真空预压技术对污泥库中的污泥进行2组中试试验,探讨真空预压技术对污水厂污泥进行处理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中试试验的真空度未发生较大的波动,排水板膜下真空度维持在80 k Pa以上;污泥的含水率显著下降,减量化达到30%以上;沉降量达到400 mm以上,沉降变形达到25%以上,沉降与真空预压时间呈对数关系;剪切强度提高了20倍以上;随着深度的增加,污泥固结度在减小,平均固结度达到55%以上。污泥的化学调理及增压式真空预压方法是污泥减量化处置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对于上部堆填垃圾稳定性的要求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高真空击密法是指通过真空排水-击密多遍循环,从而对淤泥粉质黏土进行地基处理的一种方法。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高真空击密法在京唐港首钢码头有限公司矿石、原辅料及成品泊位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并通过高真空击密法检测试验确定了地基处理施工参数,经处理后的地基增加了土体的密实度,表层形成了固结硬壳层,完成了大部分工前沉降,且地基承载力超过150kPa,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表明该地基处理方法在本工程中的应用是成功的,对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大多数地基沉降预测模型都是统计模型,物理意义不够明确。本文以灰色系统预测模型中的GM(2,1)模型作为软土地基沉降预测模型,通过分析GM(2,1)模型与Asaoka公式之间的联系,指出其白化方程与Asaoka法二阶微分方程具有严格的一致性,为GM(2,1)模型在地基沉降预测中提供了明确的物理意义;利用最小二乘法和模式搜索法对GM(2,1)模型的参数求解进行了优化,并将GM(2,1)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结果表明该模型优于双曲线法和Asaoka法,可以应用于软土地基的沉降预测。  相似文献   

10.
空预压是通过覆盖于地面的密封膜下抽真空,使膜内外形成气压差,使粘土层产生固结压力。即是在总应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小孔隙水压力来增加有效应力的方法。真空预压是在负超静水压力下排水固结,称为负压固结。本文结合真空预压固结排水法在永定新河防潮闸工程中的应用实例,介绍了真空预压施工的准备工作,对真空预压施工方案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真空预压施工的质量保证措施,以完善真空预压施工工艺,从而提高软基的处理水平,可供同类型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四川九寨黄龙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与稳定性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地球与环境》2005,33(Z1):133-135
<正>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多山的西南地区机场建设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这些机场的特点是高填方、高地震烈度、场区地质条件复杂、常分布有软弱土层,且机场建设周期短。因而妥善解决机场高填方地基的稳定与变形(沉降与差异沉降)是该地  相似文献   

12.
老填埋场竖向加高扩容工程的沉降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老填埋场竖向加高扩容时垃圾堆体沉降机理的特殊性,将老垃圾堆体的沉降分为3部分:主固结沉降、次应力沉降、降解沉降,并研究各部分沉降的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对沉降计算公式中有关参数取值进行探讨,并对扩容垃圾荷载作用下原垃圾堆体的沉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扩容工程设计采取相应的沉降控制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国土整治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土整治历经40年发展,在促进乡村耕地保护、解决土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助力扶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发展历程,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方法总结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国土整治研究的关键问题,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国土整治事业与研究都历经国土整治规划、专项国土整治、国土综合整治三个阶段,促进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土整治的最重要历史任务;目前形成了以解决国土空间与资源利用问题为目标,以服务政策管理需求为导向,以土地利用研究为理论支撑,以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国土综合整治等为主要对象并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拓展的研究体系;形成了包括业务管理部门与特色科研单位为核心的分散组团式研究群体;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国土整治研究围绕土地整治规划选址与分区决策、土地整治项目全流程监测监管与绩效评价、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政策成效评估等现实需求以及土地整治驱动生态系统变化机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土地利用冲突协调机制等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特色研究,充分发挥地理学经世致用特点。面向未来国土综合整治研究,应重点围绕“理论框架—问题识别—规划决策—技术体系”解决关键问题,以理论研究推动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发展,为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的指标体系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是进行科学投资决策、正确选择整理项目的基础。根据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发展现状,在深入分析与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相关的社会、经济、技术、生态和组织管理等多种因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我国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可拓学中的物元理论和优度评价法,设立了土地整理立项决策评估的综合评判物元模型,给出了基于关联函数的可拓评估方法,并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备选项目库的项目进行实例验证。模型输出的结果与项目评审专家组对各项目可行性的实际评估结论完全吻合。研究结果为土地整理立项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蔡学文 《地球与环境》2005,33(Z1):559-561
平板栽荷试验(PLT)是在一定面积的承压板上向地基土逐级加荷载,测求地基土的压力与变形特征的原位测试方法。文章在深圳地区岩土勘察中进行了一次平板栽荷试验,较为准确地确定了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PLT的施工原理和方法,以期对类似场地勘察工程实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文通过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分析框架,将土地整治碳效应分为短期碳效应及长期碳效应,其中短期碳效应分为工程施工碳效应及地类转换碳效应,长期碳效应分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和农业耕作活动碳效应。以湖北省14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采用碳排放系数法、生态系统类型法等进行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并计算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达到碳平衡所需的时间,对比分析处于不同地貌类型及工程类型区的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及其构成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是土地整治项目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各项目碳排放总量为4 602.00~22 760.81 t,单位面积碳排放为5.18~19.62 t/hm2;地类转换既有碳汇效应,又有碳排放效应;土地整治后,各项目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增加了412.27~2 794.91 t/a;耕作活动碳排放也较整治前有所增加,增加强度从8.11 t/a至463.76 t/a不等。整治工作后各项目达到碳平衡的时间最少需要2.68 a,最多需要36.66 a。对比分析表明,地形地貌、工程类型虽不是土地整治各类碳效应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却间接地在工程施工难易程度、排灌条件、耕地产能等多方面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碳效应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