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城市生态住区水资源利用特点,在生态住区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实现中水回用、湖水水质保持、雨水利用及面源污染治理等功能,为住区生态建设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陈之泉 《环境》2007,(10):24-27
城市是消耗资源、产生污染、破坏生态的集聚地.住宅小区是城市这部复杂机器的重要组成部件,将每个住宅小区营造成为"绿色住区"(或曰生态住区),是实施城市生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3.
傅明先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0):121-126,130
城中村改造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生态住区的重要途径,进行生态化改造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从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入手,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并与之对应,从可行性、社会性、经济性、环境性4个方面,设计了城中村生态改造指标,以指导实践,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吴立金 《环境》2007,(11):42-44
中国生态住宅环保行业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住区)》(HJ/T 351-2007,以下简称"生态住宅标准")于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据悉,该标准的颁布实施,是国家在住宅领域实现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的具体举措,标志着中国绿色生态住宅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2007,(11B):48-48
国家环保总局近日颁布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住区)》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各类资源的基础上,体现出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与周围生态环境相融合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6.
以现代住区人居生态环境的要求和前人研究为基础,立足于以人为本和便于实际评估工作的开展,综合考虑人居生态环境健康、舒适的特点,在类比众多评价方法和参考国内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某一大型房地产项目的生态宜居性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完善、充实中国房地产项目的生态宜居性评价体系和方法,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阳成 《福建环境》1996,13(5):19-20
年来,国际社会对保护农业生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视,本文分析了我省农村住区两头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我省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自身 素质,规范建设农村住区,实施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8.
人类住区     
《环境》1996,(1)
人类住区不仅仅是指住房,一个城市、小镇或乡村的形体,它所指的是人类活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力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的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简言之,人类住区是人类从事有组织的活动地方,并作为全球、地区、国家的一个系统,甚至是以人类生境的最基础单位的一个系统而运行。人类住区为世界上几乎每一个人提供生活、工作环境。人类住区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住区建设正是基于此而诞生的。近些年来,我国绿色住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文就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绿色住区建设进行了浅显的探析。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环境标志建筑、建材标准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中国环境标志的定义及其标准遵循的原则,介绍了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环境标志标准HJ/T351-2007《生态住宅(住区)》、HJ/T296-2006《卫生陶瓷》、HJ/T297-2006《陶瓷砖》和HJ/T412-2007《预拌混凝土》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实施上述标准对建筑、建材行业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市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环境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定量研究哈尔滨市城乡居民食物、生活用品、生活用能、水资源、住区和生活污染等6类消费项的环境压力,为引导城市化发展和城乡居民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985~2003年哈尔滨市人均生活消费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并在此期间超过生态承载力,产生生态赤字。城镇居民生活消费及各分项足迹均大于农村居民,差距呈加大趋势。在消费构成上,城镇和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足迹最大,2003年两者分别为1.054hm2/人和0.711hm2/人,城镇人均动物性食物消费数量显著大于农村,是其食物足迹较大的主要原因;在生态空间占用上,耕地占用面积最大,城乡居民分别为0.947hm2/人和0.700hm2/人,分别占其总足迹的58.7%和73.4%。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和消费升级将进一步加大区域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绿色建筑的特点分析及其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与承认。对此,联合国制定了《21世纪议程》这是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全球《21世纪议程》确定人类住区的重点方案领域为:向所有人提供适当住房;促进人类住区管理;促进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促进综合提供环境基础设施:水、卫生、排水和固体废物管理;促进灾害发生地区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促进可持续的建筑业活动。1994年,我国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该议程提出中国人类住区持续发展的优选项目为:城市垃圾管理与无害化系统;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结排水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跨世纪民众住宅与居住环境;建筑节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城市建筑与生命线工程的防灾灭灾综合发展。“绿色生态环境”着意于追求一个尽量符合21世纪需要的环境。在居住小区内具体化为:合宜的住宅,方便的出行及服务;安全的智能化的管理;节地节能的建筑;洁净的空气;污水资源化;垃圾减量,无害处理;噪声控制。一、我国绿色建筑的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势必要求对未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影响进行全面、科学、定量的评价。目前,生态足迹及其相关模型已延伸至诸多领域,但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领域的研究尚少。论文以廊坊市为例,通过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率和剪刀差,分析廊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规划实施期(1997-2004年)和规划影响期(2005-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及差异,进而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成效。研究结果表明:①规划期(1997-2010年)廊坊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向发展趋势,人均生态赤字持续增加;②规划期(1997-2010年)廊坊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差异以2000年为界先减小后增大,未来几年内廊坊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不容乐观;③廊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取得了一定生态成效,但规划预期生态供给难以实现。因此,廊坊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年)重点应从片面强调建设用地数量提升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转变,加强科学、节约、集约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现实需求,以兰州市为例,通过区域开发生态风险传递过程分析,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区域开发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结合自然生态风险、开发生态风险和生态重要性,定量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发利用综合生态风险并识别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结合丘陵地区建设用地适宜性,权衡黄土丘陵沟壑等未利用地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结果表明:兰州市综合生态风险以中、低等级为主;兰州市二类未利用地占比最大,为51.67%;一类未利用地在海拔相对较低的皋兰县北部、永登县庄浪河以东集中分布,占总面积的37.45%.权衡兰州市综合生态风险与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一、二类用地的综合生态风险以1级低风险为主.其中,一类用地集中连片度高,坡度、海拔等自然本底相对较好,是未来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建设优先选择区域;二类用地因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可以作为后备土地开发资源选择性开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基于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利用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等5所在校职业学院大学生调查数据,对目前职业学院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及生态文明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发现对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缺位现象;生态实践行为有待提高.同时,利用SPSS统计应用软件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意识、生态实践行为与大学生的信息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因素,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矿产资源的开发,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开发,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这一矛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揭示陕西省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定量分析了陕西省生态承载能力及可利用空间.经过计算,2014年全省人均生态足迹1.3403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1.9286 hm2,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0.3569 hm2.结果表明,陕西省生态承载整体还有盈余,但草地、茶园和化石燃料用地均出现生态赤字,最后分析了产生生态赤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在土地利用直接或间接作用下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评价。在梳理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评价模型、生态风险空间表达和不确定性分析三个方面,总结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方法的进展,阐述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管理在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不统一;(2)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较大;(3)生态风险管理环节研究薄弱。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1)关注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2)重视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中的作用;(3)加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管理研究;(4)建立并完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的数据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为合理估算云南、贵州两省可利用坝区,并了解其空间分布,利用云南、贵州两省DEM及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考虑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生态风险多种生态空间制约,并叠加土地利用情况,合理估算两省适宜开发的坝区.结果表明,云南贵州两省适宜开发的土地面积较少,分别为2575.1,1011.0km2,仅约占国土面积的1%,主要集中于滇中、黔中地区.  相似文献   

19.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湿地保护制度创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保护不仅是生态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湿地利用的形态、不同利用形态的基本特征,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制约湿地保护的因素涉及消费、城乡湿地环境管理差距、湿地所有权不公平机制和传统城镇化模式等,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从生态消费、产权、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第三方治理和生态环境规划等角度创新湿地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生态安全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和基础,土地生态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