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文章在界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高等教育系统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指出正确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文化素质教育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素质教育、大学的文化品位与素质教育这四大关系是高等教育系统开展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建设高校校园化是发挥高校育人作用的重要工作,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本就高校校园化的概念、高校校园化的作用、高校校园化的建设要求与方法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安全意识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探讨了安全意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资源勘查专业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论述了大学生树立高层次安全意识的必要性,指出培养大学生高层次安全意识必须解决好理论上重视但现实教育做得不够之间的矛盾,并要把增加安全责任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安全意识教育也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19世纪末以来,初级学院在美国教育系统中的办学属性一直备受争议,国内学界长期以来将初级学院视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美国学界则将初级学院视为介于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的过渡性机构。从公私立初级学院的发展变迁历史、立法规定、组织与经费管理等方面研究显示,美国初级学院不仅仅是美国高等教育结构转型的产物,也是美国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系统关系重组的副产品。其中公立初级学院在性质上基本可以归结为高中教育的延伸,并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在各州办学实践中,公立初级学院已逐渐被纳入美国公立学校系统之中,成为中等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在当前全国教育工作的重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  相似文献   

6.
<正>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重大使命与历史责任,需要我们认真总结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和形成的新经验,更要反思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发展目标、发展方式上存在的得失与教训,重构大学文化和实现深度变革,以期对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更加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杨开华 《环境保护》2013,(16):68-69
两化互动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四川两化互动推动和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环境问题,今后,遵循科学发展观、强化生态规划、加强生态基础和法治建设才能协调推进两化互动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8.
乡村稀释化是指城乡关系失衡下乡村人口持续减少、社会活力凋敝、人居空间不断被稀释的过程,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空间问题的动态化呈现,是新时代乡村地理学亟待深化研究的课题。基于城乡关系视角,从人口活力、土地利用和社会活动三个维度对皖北地区乡村稀释化进行测度,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皖北地区乡村稀释化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近10年皖北地区乡村稀释化呈现出阶段性加速化过程、多维度差异化状态、集聚性分异化空间格局等特征;(2)人均水资源量、农业从业人口密度、贫困发生率、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单位乡村小学在校生人数、每万农村居民村卫生室医生数等要素对皖北地区乡村稀释化影响显著;(3)在特定城乡关系背景下,基于区域本底条件,城市系统的控制引导与乡村系统的被动响应共同推动了乡村稀释化的形成和蔓延。科学认知乡村稀释化,可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精准施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为了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健康与快乐还给学生,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推进中水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善春 《环境科技》2005,18(2):57-59
论述了中水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经济性和可行性,并对中水资源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提出了推进中水资源化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陈晓华  姚林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8):1958-1971
乡村稀释化是指城乡关系失衡下乡村人口持续减少、社会活力凋敝、人居空间不断被稀释的过程,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空间问题的动态化呈现,是新时代乡村地理学亟待深化研究的课题。基于城乡关系视角,从人口活力、土地利用和社会活动三个维度对皖北地区乡村稀释化进行测度,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皖北地区乡村稀释化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近10年皖北地区乡村稀释化呈现出阶段性加速化过程、多维度差异化状态、集聚性分异化空间格局等特征;(2)人均水资源量、农业从业人口密度、贫困发生率、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单位乡村小学在校生人数、每万农村居民村卫生室医生数等要素对皖北地区乡村稀释化影响显著;(3)在特定城乡关系背景下,基于区域本底条件,城市系统的控制引导与乡村系统的被动响应共同推动了乡村稀释化的形成和蔓延。科学认知乡村稀释化,可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精准施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对深入进行环境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教育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全民族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在新的形势和问题面前,环境教育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是一个值得沉思的问题,本就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会计,是人们对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关系认识深化的产物,该文论述了环境会计的目标和对象,提出了推进环境会计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卢华期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0):68-69,78
本文分析了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现行文化教育体制提出了环境系统教育体制,并详细介绍了环境系统教育体制的模式。环境系统教育体制是对现有环境教育机制的补充和完善,包括环境初级教育、环境中级教育和环境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作用和目的各不相同。文中针对环境系统教育体制的模式分析了其特点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阐述了实施环境系统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环境问题的好转和解决不仅是需要政府的力量,而更需要企业能够主动实施新e化战略,否则环境保护问题很难得到推进,所以说,河北的“双三十”是抓到了根本上。  相似文献   

16.
严峻 《环境工程》2023,(2):280-281
<正>高等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力量,承载着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主体也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基础和目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发展进程。由吴岚、董云吉编写,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贴近生态文明建设热点,围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连续系统中的有限单元法,寻求出一种解决连续体中离散化问题的最佳模型。通过解此模型,并应用于地下水系统遭受污染与影响中。文中以宜昌城市中心工业区地下水系统污染为例,运用该模型预测该区污染源对地下水系统的污染与影响,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与植树造林   总被引:93,自引:8,他引:93  
论文在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土壤水分循环与平衡分析基础上,讨论了人工林系统的土壤水文效应、土壤干燥化──土壤干层的形成与植树造林问题。  相似文献   

19.
加强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该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毕业后走向社会必然要遇到的问题.笔者从当前形势出发,结合高等教育的责任和学生的安全需要,探索了加强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向晖  董伟 《环境保护》2007,(3B):66-69
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为中心,进行综合开发、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一个经济区域;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一一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流域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空间基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流域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流域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动态的协调,强调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促进、不断优化,协调发展追求复合系统整体效益最优。流域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以下简称流域协调度)是用量化概念反映流域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状况好坏程度。流域协调度反映流域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在组成结构和变化上的对应关系,是反映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比例得当、关系和谐、共同促进的互利互惠的态势。本文以云南纵向岭谷区流域为例,评价分析了其流域协调度,并提出了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