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之间的相依关系出发,探讨了诸因素相互关联的内在协同机理,简析了IPAT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嗣后,利用IPAT模型解析了中国近15年来人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贡献差异;指出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展和落后技术支持下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加剧环境恶化的元凶,且技术转型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中国未来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协同演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各种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使中国通往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崎岖不平。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在取得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然而,中国2005年环境可持续性指数在146个国家中排名133位。影响环境可持续性的因素复杂多样,包括社会经济、政治、人口和科技等。任何一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IPAT扩展模型分析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5个典型国家(中国、日本、印度、德国和美国)为研究对象,利用IPAT模型比较分析了人口总量、能源强度和人均财富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总量是影响其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而美国和日本财富的积累刺激碳排放增加的作用明显.基于1978-2007年中国人口和能源相关数据,以STIRPAT模型为框架,分别构建了总人口模型及家庭户模型,用于分析我国人口数量、人口结构、能源强度及消费变化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经模型验证发现,家庭户模型的解释力度总体优于总人口模型.碳排放量的各解释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平均家庭户规模、人均居民消费额、人口结构、能源强度和家庭户数.针对适应低碳发展的人口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变化三大因素对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作者提出环境变迁曲线,与人口转变曲线,工业化过程相联系,并划分了环境变迁四个阶段。根据环境变迁过程以及动因,在国际比较范围内,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环境变迁的特点,作者认为,强化减少污染型技术因素是改善环境质量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坚持控制人口增长,以减少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和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影响强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和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1985-2004年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态势,结果表明:①人口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不断提高,而在后期稍有回落,1998年其指数达到该时段最大值0.8094,资源环境综合状况波动下降,其指数由1985年的0.5511降至2004年的-0.1479;②人口和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由极度失调趋向初级协调,后又转向中度失调,1994年协调发展度达到该时段最大值0.6379;③1994年,我国人均GDP仅有3923元(当年价),与全面小康标准差距较大,资源环境容量空间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④人口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不协同发展贯穿了这一时段,是两者耦合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应选择人口与资源环境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点.本研究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6个市(区、县)面板数据,构建了人口-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标评价法、耦合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等测算了2010—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据此分析研究时段内三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并对子系统发展差异性进行初探.结果表明:整体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耦合协调度和经济、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呈不断升高趋势;时序上各市(区、县)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呈良性向上发展趋势;空间上呈现“两核突出、中部塌陷,外围高于内部”的分布格局和“外围包围中部、由西向东推进”演变特征;研究时段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市(区、县)子系统滞后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呈“无序-有序、同步滞后-局部滞后”发展演变趋势和“U”型发展空间格局,但发展过程中人口子系统依旧存在较严重滞后问题.  相似文献   

7.
利用科曼尔模型,把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对环境恶化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找出环境污染与人口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水泥生产排放二氧化碳的人口经济压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5年以来,中国水泥的生产量稳居世界第1位,在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的同时也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采用能揭示人为活动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分析模型--STIRPAT来探讨人口和经济增长对水泥行业排放二氧化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能源消耗和工艺过程两大排放途径下,中国水泥行业32年(1971-2002年)内向大气排放了1.61×109 t(碳当量)的二氧化碳;我国人口与经济(人均GDP)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作用分别为3.7,2.5~2.7,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口压力比经济的压力大1.1~1.2,证实了人口增长是环境降级的关键因子,表明控制人口增长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措施;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也适用于水泥生产排放二氧化碳,当人均GDP达到3 522美元时二氧化碳排放量才能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9.
浅析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水资源问题是涉及到包括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的一个复杂巨系统。在对水资源的概念及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属性综述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水资源与水文循环、水量平衡结构、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等的相互关系,并以黄河流域水资源问题为例,说明目前阶段的水资源问题与人口、经济发展、社会与环境的联系愈加紧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刻画水资源与区域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复杂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分析途径,并进一步明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曾诚 《福建环境》2001,18(4):2-12
在今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与环境工作座谈会上 ,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指出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在新的世纪 ,这项工作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新世纪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充满机遇和挑战 ,需要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各地、各部门要密切配合 ,团结一致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保护关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系子孙后代的生存和繁衍。回首千年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创造了前所…  相似文献   

11.
从上海市的环境现状出发,论述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认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获得资金和技术;而良好的环境,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段国玉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23(9):129-130,141
中水回用作为一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措施,将有力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加速生态城市的建设,是解决中国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着重对住宅小区的中水回用系统进行了经济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几点措施,即:增加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管理等.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环境科技的发展,结合当前了科技体制和实施可发展战略的实际需要,提出了环保科研院所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环保科研院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开展社会公益性科学研究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以政府宏观指导为方向,发展高新技术,加强科技综合实力的建设,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支撑点的科技发展运行机制,使环保科技活动成为联接政论目标和环境保护市场之间的纽带,推动环保科技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斌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11):172-175
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其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投影法,考虑人口、能源、资源、环境的压力程度、占全国GDP的份额、教育经费投入、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登记失业率等多方面因素,对华东地区的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六个省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可为政府决策部门调整经济结构、缓解社会压力、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Populationgrowth,economicgrowth,technologychangesinrelationtoenvironmentalchanges──Atheoreticalmodellinganalysisof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7.
综合利用造纸废渣和污泥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宁 《环境科技》2005,18(2):23-24
造纸废渣和污泥的综合利用是保护环境促进造纸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课题。以废渣生产墙体材料不仅技术可行,而且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实例介绍,实现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原环境对军用越野汽车性能的影响,提出提高军用越野汽车高原环境适应性的技术措施。方法简要介绍高原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特点,通过高原实地试验分析高原环境条件对军用越野汽车动力性能、经济性能、起动性能、热平衡和制动等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结果针对军用越野汽车的动力系统、底盘系统和驾驶室人-机环境等,提出了采用高压共轨燃油喷射、可调高增压、低气压低温起动、热平衡控制、四轮转向、悬架增强、辅助制动、轮胎中央充放气以及驾驶室高原人-机工程等提高军用越野汽车高原环境适应性的技术对策和建议。结论为提高军用越野汽车高原环境适应性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