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利用遥感影像分析其1984年-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并讨论其驱动力及对渤海湾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984年-2012年间,盐地减少342.95 km2,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1 105.04 km2.发生这种转变的驱动力主要是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土地政策调整.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导致人为活动方式发生改变,工业迅速发展,最终导致渤海湾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和重金属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王蕊 《环境保护科学》2017,43(1):114-118
以辽河三角洲地区为例,利用修正的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结合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分析了3个时期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服务价值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以水田为主,占56.76%,其次为湿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占15.29%和14.77%,3种土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的86.82%;1986~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较大,而2000~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程度较小,两个时段内建设用地面积都稳步增加,湿地面积均逐渐下降;研究区土地利用服务的总价值逐年减少,湿地服务价值对总服务价值的贡献度最大,占总服务价值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3.
以1984,1995,2008年遥感影像和2004年滨海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数据源,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获取天津市滨海新区1984-2008年景观变化数据。定量分析了几种常用景观格局指数随尺度的变化规律。应用景观指数对1984-2008年间滨海新区的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表明,滨海新区景观利用过程中景观形状趋于多样化,景观破碎化程度日趋严重。各项景观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新区近年来的景观变化基本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下的有序变化,反映了人为干扰在滨海新区景观变化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利用1995年、2003年、2011年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比照地下水水质长期监测数据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旱田、湿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其中旱田面积最大,占45%以上;近20a来,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减少面积达112.38km2,主要转变为旱田、水田和建设用地,而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开发旱田;1995~2003年、2003~2011年2个时期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97%、0.60%,研究区2003年之前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明显高于后期。地下水中NO-3-N、SO2-4、Cl-和总硬度浓度变化趋势,与建设用地和旱田间的相互转变密切相关。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及工矿用地土地资源的长期开发,成为对该地区地下水水质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运用3S技术,基于2000、2010年遥感、气象数据和统计数据等,通过模型评估及处理,确定了淄博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在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评估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资产价值及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淄博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1132.26km~2,占全市面积的18.98%,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2000~2010年,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以林地为主,其面积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52.91%(2000年)、54.65%(2010年),林地、湿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农田、草地和水域面积有所减少;10年间,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资产价值减少2313.18万元,减少率为3.60%,表明该区生态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服务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遥感影像数据基础上,采用ERDAS和ArcGIS分析得出"十二五"期间清河、凡河和蒲河3个流域的土地利用组成及变化.结果表明:清河流域和凡河流域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自然类型面积之和占流域总面积比例超过50%,蒲河流域则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等人工类型为主,面积之和占比超过80%;"十二五"期间各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存在不同程度自然类型向人工类型转化的现象,清河流域变化最大,蒲河最小.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黄河口湿地退缩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未来15 a土地利用长期规划对湿地变化的影响,明确建设用地扩张对湿地的威胁,揭示湿地丧失的潜在风险,制定积极的湿地保护策略,根据山东省垦利县2005年TM影像和2005-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规划期间建设用地扩展对区域湿地的侵占威胁,并对湿地退缩的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现状湿地面积为107 497.80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46.32%,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类型多;②根据现有规划,到2020年,研究区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将增长542.50 hm2 ;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中,约29.54%是由湿地转换而来,湿地被建设用地扩展侵占比较严重;③规划期内,湿地面积呈下降趋势,约5 057.53 hm2的湿地将转变为建设用地;县域内各乡镇湿地减少的速度和幅度不同,区域差异较明显,其中董集乡和郝家镇变化幅度较大,垦利街道办事处、胜坨镇和永安镇也高于垦利县平均变化水平;在各类湿地类型的变化上,苇地减少幅度最大,15 a期间减少43.87%,灌溉水田面积减少最多,约2 211.75 hm2;④对湿地被建设侵占的风险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处于高风险的湿地面积共有17 024.45 hm2,低风险湿地面积约为29 846.89 hm2,无风险湿地面积为60 626.46 hm2,湿地损失的整体潜在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滨海新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天津滨海新区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增强及相关政策的执行,湿地资源受到严重威胁。为全面掌握滨海新区近年来的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历程,本文以1986年、1996年、2006年和2016年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遥感等技术手段,对滨海新区近30年来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化进行动态分析、质心分析及指数分析,并简要讨论了湿地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30年间滨海新区湿地退化情况严重,累计退化面积达524.762 km2,其中2006?—?2016年湿地面积减幅最大,高达407.947 km2,减少区域集中分布在环渤海地带的淤泥质沙滩和浅海水域,转化后类型以建设用地为主。景观动态分析及质心分析结果表明:景观整体变化特征为破碎度逐渐增强、景观形状日趋复杂、景观生态功能日益减弱、景观分布向均衡化发展,整体湿地质心不断向内陆推移。驱动力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策调控等人为因素是该时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青海湖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识别流域人类活动特征和分析区域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1977~2004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程度等方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1977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近年来流域内生态用地数量逐渐减少,其中水域面积净减少292.70km2;②对草地的开垦占用是流域增加耕地的主要来源,1977~2004年因湖泊水位下降而增加的沙地面积为103.22km2;③1977年以来,流域内除2000~2004年水域面积减少速率显著上升达0.71%外,其他主要类型土地面积变化速率不断减缓;④流域内沙地主要分布在海晏县(70%以上),90%的林地和95%以上的耕地均分布在刚察、共和两县,各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存在差异;⑤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平均值为186.47,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说明人类活动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小,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当更加注重自然因素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基于青海省1990、2005和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和碳排放系数,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青海省近30年来"三生用地"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碳排放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8年青海省生产和生活用地面积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面积年均增长3.76%和17.7%,生态用地面积年均下降3.1%;(2)生产用地最大转出方向为生态草地,转出率为35.11%,生活用地最大转出方向为生产用地,转出率为45.48%,生态用地维持内部转换态势,高质量生态用地向低质量生态用地转换趋势显著;(3)生产和生活用地变化主要集中于青海东部和主要城镇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用地下降较多的是海南州、海西州和海北州,分别下降0.030 9、0.028 7和0.019 6万km2。(4)青海省1990、2005和2018年"三生用地"碳排放量分别为-112.40、325.96和1 127.91万t,1990-2018年碳排放年均增长率2.7%,碳排放量远超碳汇产量。最后探讨了合理配置"三生用地"格局对保障生产生活绿色发展的重性,控制碳排放产出有利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中华水塔"三江源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对区域生态安全产生威胁. 以京津冀坝上地区典型内陆湖泊安固里淖湿地为例,结合1985—2016年的Landsat TM/ETM+影像数据生成MVWR指数(modified vegetation water ratio,修正化植被水体指数),基于“杯球”模型量化分析安固里淖湿地稳态转变与生态弹性,并进一步探究湿地稳态转变与生态弹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①1985—2016年来安固里淖湿地于1995年、2004年发生了稳态转变,其RSI(regime shifts index,稳态转变指数)分别为0.973、2.108;1995年发生恢复性稳态转变,使得湿地水量增加、水域面积扩大,植被生长状态有所恢复;2004年发生退化性稳态转变,使得湿地进入严重受损状态,且2004年后湿地干涸的时期持续时间增加. ②就湿地稳态转变的空间分布而言,安固里淖湿地发生波动和剧烈波动的面积达9.26 km2,占比为17.81%,主要分布在湿地外围东部和南部,虽然湿地核心区域发生稳态转变的强度不及湿地外围东部和南部,但是在核心区小的转变仍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使湿地整体发生稳态转变. ③1985—2016年安固里淖湿地生态系统弹性水平呈持续性下降,降幅达37.5%,从干涸中的恢复难度增加. ④气候要素中气温与降水对安固里淖湿地稳态转变均有影响,其中降水的影响更加显著,尤其是受前期降水影响明显,湿地稳态转变与长期的水量变化有关. 研究对湿地较长时间内的稳态转变及弹性状态变化定量化分析,以揭示湿地的退化过程,将生态系统弹性的持续下降作为湿地退化预警的一个信号,可为湿地的管理及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采用微观监测和宏观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三江平原湿地类型与面积、湿地水质、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近5年内湿地景观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三江平原湿地以沼泽湿地为主,部分地区湿地水质受到污染,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2004~2009年,三江平原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评估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基于定量化、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以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和水鸟多样性的动态监测结果为基础,对2004—2013年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组建以及对周边社区放牧和芦苇收割等管控力度的加强,近10 a来湿地保护效果良好,具体表现在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动态度指数为-0.178%),成片分布趋势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增加53.44%),破碎化程度降低;此外,保护区内水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增加较为明显,分别增加83.53%和88.50%;物种丰富度和濒危水鸟数量也呈缓慢增加趋势. 构建的湿地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保护区对湿地的管护效果,建议保护区管理局进一步加强气候因素、水鸟生境质量以及辉河上游湿地的监测工作,并依据当地气候变化情况适当补水.   相似文献   

14.
三峡建坝前后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利  谢炳庚  秦建新  张猛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2):2068-2080
根据洞庭湖区1987—2008 年的6 期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建坝前后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洞庭湖区湿地演变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①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减小,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②水体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间的结合度降低;泥沙滩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加大后降低,最大斑块面积有所增大;苔草滩地和芦苇滩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后经历了增大→减小→增大的过程;防护林滩地的破碎化程度由减小到增大到再增大;耕地(水田、旱地)破碎化程度在逐渐增大;建设用地斑块数增加最多;林地的结构相对稳定;③三峡工程运行使洞庭湖区湿地的水沙和泥沙淤积发生变化,导致湿地呈正向演替,自然湿地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15.
将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洋港-四卯酉河段)划分为未围区和围垦区,根据1984-2013 年6 个时相的景观资料,运用RS、GIS 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围垦活动影响下海滨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差异。结果如下:①未围区始终保持以自然景观为主,2013 年面积比例占84.6%;1984-2013 年,芦苇和互花米草湿地面积分别增长了4 770.6 和4 202.8 hm2,而碱蓬湿地面积减少了2 656.7 hm2。围垦区大致以2000 年为界,景观结构由自然景观占主导转为人工景观为主;除互花米草外自然植被面积呈下降趋势,而人工景观中水产养殖塘面积不断上升,2013 年比例达60.5%。②未围区景观破碎度自1995 年以后变幅较小,且保持在较低水平,维持在0.27~0.28,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自然,景观多样性呈上升趋势,1984-2013 年上升了0.19。围垦区破碎化程度上升明显,1984-2013 年上升了0.27,整体景观趋于简单规则,景观多样性呈下降趋势,1984-2013 年下降了0.26。③未围区景观演变驱动力以自然因素为主,景观类型质心移动具有距离较为连续、方向相对单一的特征。而围垦区由于人类活动介入,围垦区景观类型质心移动更多地表现出无序多变、错综复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选择深圳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6、2000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估算了深圳市生态服务价值,探讨了土地利用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996年深圳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77597×104元,2000年为291141×104元,2004年为254466×104元。从1996到2004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减少了23131×104元,其中湿地和林地面积的减少是其主要原因。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水体、湿地、园地产生的价值之和超过了总价值的90%。在各项服务功能中,水源涵养产生的价值最大,其次是废物处理,两者之和约占总价值的40%。从空间上来看,服务价值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深圳市的东南和西南部,而服务价值较低的区域主要以中部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相似文献   

17.
浙江三门湾湿地遥感时间序列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湿地演变的时空特征分析,对明晰海湾资源环境基底、了解综合开发潜力,促进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三门湾湿地为研究区,利用1984—2019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基于湿地地物光谱指数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对三门湾湿地信息进行提取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三门湾湿地面积变化显著,主要位于宁海县南部、三门县东北部以及象山县西南部地区;从海湾面积变化趋势看,1984—2002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03—2009年呈加速下降趋势,2010—2019年则呈平稳发展趋势。围填海等人类活动导致海湾形态变化显著,海岸带管理政策的供给过程变化成为海湾湿地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可为后围填海时代湾区建设与海湾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卧龙湖湿地是辽宁省最大的内陆湿地,也是沈阳市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本文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利用多个时期不同平台的卫星影像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建立解译标志。然后,运用AreGIS8.3进行矢量化和空间数据分析。此外,还分析了卧龙湖地区的气象资料,以及近年来的人类干扰活动。研究表明:从1993年~2004年,卧龙湖地区的湿地面积逐渐萎缩,最后完全干涸。年降水量与湿地面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步关系,年降水量减少是卧龙湖湿地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合理的人为开发活动和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促使了卧龙湖湿地快速消亡。  相似文献   

19.
东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从生态系统的类型、质量和功能的时空变化出发,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并在全面考虑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基础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对东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评估,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08年东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减少趋势,且除水域外,其余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均为2008年比2000年有所减少,说明流域生态系统的质量呈下降趋势。林地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2004-2008年的年均减少率大于2000-2004年,反映了流域森林资源的质量加速下降的状况;从空间上看,虽然上中游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于下游,但上游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得比较剧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