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采集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山王洞洞穴冲积物,利用Mastersizer 2000对40个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进行测试分析并计算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I)、偏度(SK I)和峰度(K G)等相关参数。结果表明:(1)山王洞地下古河道沉积物优势粒级以粉砂、黏土为主,其含量占总体水平的70%以上,整个冲积剖面表现为2套(9-1号与40~31号样品)由粗到细变化的砂体相互叠置和1套(30-10号样品)粒级含量相对稳定且粒级较小的砂体构成;(2)山王洞冲积物分选性差,具有河成沉积物的特点,冲积物粒径大小表明可能存在两个降雨量较大阶段和一个降雨量较小阶段;(3)沉积物颗粒较地表河沉积粒度细且分布集中,悬浮总体的累积百分含量高,反映洞穴古河道河流总体水位稳定或水动力较弱,可能与洞穴流域范围内地表植被好,地表侵蚀不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2.
昆仑山北坡黄土粒度特征与环境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昆仑山北坡沉积了极端干旱区巨厚的黄土,不仅记录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发生发展过程, 也蕴含了西风环流的演化信息。该地区气候干旱,成壤作用弱,靠近物源,黄土记录了沉积时 的粒度特征,是研究风动力变化的良好载体。本文选取昆仑山北坡的普鲁剖面进行详细的粒度 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颗粒较粗,是沙漠的近源沉积,搬运动力较强。通过粒级– 标准偏差变化 计算,黄土粒度可以分为粉砂(<36 μm)和细砂(>36 μm)两个敏感粒级组分。依据塔里木盆 地内的现代环流特征,粉砂组分主要与近地面较弱的环流风场有关,而细砂组分主要由盆地南 缘频发的沙尘暴搬运,并且沙尘暴对沙尘的搬运作用可能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根据不同沉积环境的代表性和空间分布的均匀性原则,对陕西北部红碱淖湖泊表层沉积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采样和粒度分析。粒度分析结果显示,红碱淖湖泊表层底泥主要由三种沉积类型组成:湖心稳定的湖泊沉积、受入湖河流影响的河口及三角洲沉积、相对稳定的近岸沉积。粒度分布的多组分特征不仅指示了沉积物来源差异,还指示了其环境和沉积动力。平均粒径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指示湖泊底流的流向及动力特征。发现西部湖盆目前仍受入湖径流的影响,而东部湖盆则受入湖径流影响相对较弱。粒度揭示的湖泊底流特征,可以作为研究入湖污染物及其扩散规律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敏感粒度组分是研究沉积环境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江苏启东嘴潮滩位于江苏海岸与长江岸线交汇处,陆海相互作用强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对4个岩芯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粒级-标准偏差的方法提取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结果表明:(1)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细组分与粗组分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岩芯QDZ-1、QDZ-2和QDZ-3中<22 μm、<26 μm、<22 μm的细组分的含量由下向上逐渐增加,符合粉砂淤泥质潮滩下粗上细的沉积规律。(2)在流域强降雨引发的洪水和风暴潮等极端环境的影响下,导致粗组分的含量突然增加。岩芯QDZ-1、QDZ-2和QDZ-3中>22 μm、>26 μm、>22 μm的粗组分,在深度172.5 cm、242.5 cm、142.5 cm处分别剧增至84%、85%和80%。(3)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细组分比粗组分更容易淋失,进而导致岩芯出现粗化趋势。QDZ-2在剖面上部A段>26 μm的粗组分呈增加趋势,是因为受到轮作翻种的农业生产活动和雨水淋溶作用的共同影响。岩芯QDZ-3在剖面上部A段22 μm~88 μm、>88 μm的粗组分和岩芯QDZ-4剖面>63 μm的粗组分呈增加趋势,原因是围垦建堤使原有的水动力得以增加,进而在高能环境下粗颗粒物质能够沉积。  相似文献   

5.
湿地生态系统是极其敏感的,与环境变化紧密相关。湿地沉积物同位素在近年来的古环境恢复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已趋向成熟,但传统的同位素载体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摒除,使得运用该方法进行古环境还原经常出现偏差与不确定因素。近15年来,一种同位素研究的新载体被广泛应用-沉积物纤维素,与其他载体相比,植物纤维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记录了最原始的环境信息。目前,该方法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并且它的提取方法近年来也得到了不断改良,实验仪器的改进也使该测量数据更加简便易行,许多学者用沉积物种提取的纤维素同位素对当地古环境与古水文学状况进行了还原,并且其他证据相吻合,证明了此方法的可靠性。但是,该方法还需要在技术手段、理论研究上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汉江上游旬阳段开展野外考察,在罗家滩(LJT)发现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lackwater deposits,SWD)的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对采集的沉积学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利用Gen.Weibull函数分布的参数化端元模型反演得出4个端元,结合吸湿水等环境替代指标分析,探讨了各个端元所指示的不同沉积动力环境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在黄土层和土壤层中,EM1代表的主要是沉积物沉积后在亚洲夏季风影响下,经历强烈风化成壤作用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组分;EM2代表高空西风和东亚冬季风翻越秦岭而搬运的远源细粉砂组分;EM3代表山谷风从河谷中分布的河流沉积物和坡积碎屑物中以低空短距离形式搬运而来的粉尘物质,并且受到后期气候变化控制下的淋溶作用影响;EM4则代表山谷风从近源的河流沉积物和坡积碎屑物中搬运而来的粗颗粒物质。在古洪水SWD层中,EM1、EM2和EM3主要来源于汉江上游暴雨洪水侵蚀搬运的河谷两岸分布的表层沉积物;而EM4则明确代表河流特大/大洪水环境下搬运沉积的粗颗粒悬移质泥沙。该成果能够为区域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环境意义,将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分为可交换态磷、铝结合态磷、铁结合态磷、闭蓄态磷、自生钙磷、碎屑态磷和有机磷7种不同的形态,并结合210Pb测年法计算了不同年代各形态磷的埋藏通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磷所给出的环境信息.结果表明,无机磷是胶州湾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形态,有机磷只占较小的比例,无机磷中钙磷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其中碎屑态磷是含量最高.磷的含量及埋藏通量的垂向分布受到pH、盐度、温度、生物扰动、沉积速率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相关分析及元素的OC/OP比值分析证明,近20a,陆源输入是胶州湾沉积物主要来源,并且沉积速率不断增大.由于近年来采取的较为得力的治污与排放措施,胶州湾的环境状况已有明显改观.研究还表明,Fe-P,Al-P和Oc-P的含量与海域污染程度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作为表征海洋沉积环境污染状况的指示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集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山王洞洞穴冲积物,利用Mastersizer 2000对40个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进行测试分析并计算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I)、偏度(SKI)和峰度(KG)等相关参数。结果表明:(1)山王洞地下古河道沉积物优势粒级以粉砂、黏土为主,其含量占总体水平的70%以上,整个冲积剖面表现为2套(9-1号与40~31号样品)由粗到细变化的砂体相互叠置和1套(30-10号样品)粒级含量相对稳定且粒级较小的砂体构成;(2)山王洞冲积物分选性差,具有河成沉积物的特点,冲积物粒径大小表明可能存在两个降雨量较大阶段和一个降雨量较小阶段;(3)沉积物颗粒较地表河沉积粒度细且分布集中,悬浮总体的累积百分含量高,反映洞穴古河道河流总体水位稳定或水动力较弱,可能与洞穴流域范围内地表植被好,地表侵蚀不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沉积物中各形态P的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胶州湾表层及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沉积物中各形态P的含量、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环境意义,并对比分析了连续提取法与单步提取法的数据。结果表明,IP是胶州湾沉积物中P的主要形态,占TP的69.8%~81.9%,OP只占较小的比例;IP中Ca-P和Fe-P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是沉积物中P的主要赋存形态,Fe-P、ACa-P、DAP占TP的比例分别为21.3%~39.1%、6.2%~20.1%、22.1%~40.1%;P的含量及垂向分布受其来源、人类活动以及粒度、浮游植物量、pH、温度、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贵州双河洞空气环境主要因子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穴主要空气环境因子是影响洞穴次生沉积物形成及洞穴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揭示其内涵机理,通过2015-2017年对贵州绥阳双河洞系支洞——大风洞14个洞内监测点、2个上覆土壤点进行了为期2个水文年的监测,并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河洞空气环境主要因子(CO_2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均呈现出夏高冬低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且由洞口向洞内,CO_2浓度年内变化幅度逐渐增大,温度、相对湿度则逐渐趋于恒定;受外部气候环境及上覆土壤的影响,洞内次生沉积物溶解沉积效应存在季节性差异;洞道形态及通风效应的差异增加了洞穴空气环境变化空间上的复杂性;旅游活动和呼吸作用在不同的程度上对洞穴空气环境的瞬时水平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沉积物粒度参数内涵及计算方法的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积物粒度参数是描述粒度分布特征的基本统计量,包括平均粒径、分选系数(标准偏差)、偏度(偏态)和峰度(尖度)等。全面而深刻地解析了各个粒度参数概念的内涵,指出了认识误区;粒度分析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介绍了两种基本的计算方法(图解法和矩算法),近年来前人在计算方法的应用上作出了很多改进。使求解过程变得更省时省力,还提高了可靠性和适用性;众多对比研究表明计算结果的相关性逐渐降低;粒度参数的分级与定性描述可以说明粒度分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nube river alluvial sediment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assessing the risk for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to drinking water source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ediment column layers has shown that the alluvial sediment, sampled near the city of Novi Sad, is a mesoporous sandy material with certain differences in the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layer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orption mechanisms of four chlorinated phenols (CPs) on the alluvial deposit, static 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at pH 4, 7 and 10. The results of sorption experiments, confirm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sugest different mechanisms govern the sorption process at different pH conditions.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CPs, geosorbent properties and to variations in the surface charge of the sorbent at different pH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3.
在太湖草、藻型湖区采样,分别测定了1,3,5,10,15cm 5层沉积物和沉积物表面以上5,20,35cm处及水表面以下20cm处4层水的多项指标.结果表明:草型湖泊水柱中SS总、SS有机、Ch1-a、TN、TDN、TP和TDP等指标显著低于藻型湖区;草型湖区水柱中SS总、SS有机、TN、TDN和TP都呈现出越往下浓度越高的趋势,而藻型湖区各水层间差异不明显.两类湖区沉积物的TN、TP、TOC和粒径都在3~5cm处出现拐点;草型湖区沉积物溶解氧层厚度(<1mm)小于藻型湖区(<2.5mm).可见在不同的生境类型以及不同的指标体系下,沉积物-水界面的厚度也相应不同.  相似文献   

14.
过去关于水土保持措施影响的研究多侧重于减水减沙的影响,对泥沙组成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以大量的实测资料为依据,以河口至龙门间区域自然与水土保持条件为背景,将水保措施类型、河道水流泥沙条件与流域地貌条件结合考虑,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采用水保措施前后该区域(尤其是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黄土高原与沙砾丘陵区域)的泥沙粒径分布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泥沙粒径分布变化极其复杂,对应于不同地貌类型条件的泥沙组成遵循不同的分布规律。黄土丘陵区河流中的悬移质泥沙级配服从正态分布规律,而沙砾丘陵区河流中的泥沙级配则服从皮Ⅲ型分布规律。当分布函数的类型确定后,泥沙粒径分布由该分布函数的几个参数共同决定,这些参数分别反映了泥沙从流域表层搬运到对应级别河流的过程中地貌形态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文中由多学科综合研究得到的结论,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简称“H?kanson法”)是综合考虑污染物种类、丰度效应、沉积效应和敏感效应的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将其应用在农田土壤生态风险评价中必须考虑土壤和沉积物环境中污染物种类、沉积效应和敏感效应的差异.该研究以安徽省某区域内水稻根系土壤为例,基于污染物种类改进H?kanson法(简称“修正法1”)和基于污染物种类-生物吸收系数改进H?kanson法(简称“修正法2”),对水稻根系土壤重金属Pb、Hg、Cr、Cd和As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修正法1和修正法2得到的Pb、Cr和As评价结果一致,但Hg和Cd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基于稻米质量安全和保守原则,两种改进方法均能准确评价水稻根系土壤Pb、Cr和As生态风险,且修正法1对Cd生态风险评价较合理,修正法2对Hg污染风险评价较合理.研究显示,修正法1和修正法2均能合理地评价水稻根系土壤重金属尤其是Hg和Cd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6.
从海洋大气的环境试验能力和环境试验方法 2方面展开了国内外多环境因素组合/综合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海洋大气主要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盐雾、太阳辐射和诱发环境因素振动产生的环境效应及其相互影响,分别列举了2、3、4、5种环境因素耦合环境试验方法与成果。最后,针对装备海洋大气环境多因素组合/综合试验及方法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用于环境适应性分析的航电产品应力仿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和振动是引起航空电子产品环境适应性问题的2个主要应力,因而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开展产品的热和振动应力分析.介绍了用于环境适应性分析的航空电子产品数字样机及其建模方法;讨论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的航空电子产品热应力仿真分析方法,以及基于有限元(FEM)技术的振动应力仿真分析方法,并给出了分析案例.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三氯苯类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在淮河流域(江苏段)沉积物上的吸附特性,利用正交设计方法探讨了吸附质初始浓度、吸附剂浓度和pH值等环境因子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淮河流域(江苏段)沉积物对三氯苯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分配作用占主导地位.采用SPSS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不同环境因子对吸附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所考察的环境因子中吸附质初始浓度影响程度最大.在河水中,吸附质初始浓度对三氯苯在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特别显著,而pH 值对三氯苯在同一沉积物上的吸附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辽河口潮间带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现场调查、实验分析、地统计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与沉积物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参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陆向海的梯度变化趋势;沉积物TC和TN在空间分布上与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分选特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发现沉积物粒度参数能够对营养元素进行有效的指示,黏土物质对TC指示作用要强于TN,而分选系数对TN的指示作用要强于TC。本文研究证实了沉积物对环境要素的指示作用,同时也验证了在区域小尺度沉积物对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