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滕辰姊  李坚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6):2389-2397
为研究液滴荷电雾化作用下静电场中粉尘颗粒的捕集特性,设计并搭建了线板式湿式电除尘装置,通过实验获得了电场强度、停留时间、粉尘浓度和液滴流量等参数对捕集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施加雾化荷电液滴后各粒径段颗粒的分级穿透率均低于干式电除尘器,随着电场强度增加至3.5kV/cm,分级穿透率降幅逐渐增大,出口浓度降幅达到最大值,PM0.5、PM1和PM2.5分别降低了28.7%、28.0%和27.1%,高于3.5kV/cm后降幅逐渐减小.相同电场强度下,捕集效率随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电场强度为4kV/cm时,停留时间由2.14s增大至4.04s,PM0.5、PM1和PM2.5的分级穿透率分别降低了50.2%、49.3%和48.5%.随着粉尘浓度的增加,颗粒碰撞和凝并作用提高,捕集效率逐渐增大,当空间电荷密度难以满足颗粒充分荷电后,继续增大粉尘浓度将导致捕集效率降低.液滴流量的增大能够促进颗粒荷电与凝并,有利于提高捕集效率.与传统湿式电除尘器相比,采用液滴荷电雾化能够明显降低耗水量,且保持较高的颗粒捕集效率.  相似文献   

2.
在环境监测分析过程,对于样品量少而含盐量高级及被测元素含量低的情况下,用常规的火焰原子吸收晃谱法分析这些低含量元素是较困难的。采用了集中脉冲雾化取们法与缝的子捕集管技术,大大提高了测定灵敏度和精确度,保持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快速、简便、干扰少的特点。回收率可达96%以上,相对标准偏差人低于3%。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目前碳捕集技术研究现状,并对燃烧前碳捕集、燃烧后碳捕集以及富氧燃烧等三种碳捕集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于燃烧前碳捕集主要方法: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和薄膜法等做了相应介绍;列举了燃烧前碳捕集常用捕集方法的应用实例,同时指出了碳捕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分子扩散法捕集环境中SO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收膜容量研究表明,用10%(V/V)三乙醇胺十丙酮或10%(W/V)NO2CO3作吸收剂,在15℃,绝对干燥空气条件下测得两种采样器的感受(α),1^采样器α1(TEA)0.3043PPm.h.μg^-1(SO^2-4),α2(Na2CO3)0.2963ppm.h.μg^-1(SO^2-4),2#采样器α2(TEA)0.7893PPm.h.μg^-1(SO^2-4)α2(Na2CO3)0.866  相似文献   

5.
较全面地剖析和解读了目前二氧化碳(CO2)捕集技术现状,通过燃烧后、燃烧前、氧燃烧等各种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对比,提出各种捕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同时介绍了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全面介绍了燃煤电厂3种CO2捕集技术,包括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以及富氧燃烧捕集技术。通过对各种CO2捕集技术的对比,提出各种捕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在此基础上调查了我国碳捕集技术的研究以及碳捕集示范工程项目的进展,分析了我国电力行业碳捕集技术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对电力行业碳捕集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于翻车机烟尘,国内多年一直没解决,其难点就在于烟气的捕集。本文运用相似理论对翻车机烟尘进行了模拟捕集试验,从捕集方式的选择到最佳吹吸组合及吹吸风量的确定,比较好地解决了翻车机烟尘的捕集问题,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参数。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2排放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燃烧过程,减少化石燃料燃烧过程排放的CO2对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燃烧过程排放的CO2,分析了CO2捕集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优劣性和适用性,并归纳了CO2捕集技术的研发趋势.结果表明:CO2捕集技术主要包括燃料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和富氧燃烧.为了有效缓解因CO2排放导致的一系列环境及社会问题,后续需要进一步降低CO2捕集技术的成本以及通过立法以约束企业的CO2排放行为.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捕集剂处理含铅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重金属捕集剂的实验室合成及捕集重金属的机理,讨论了pH值、捕集剂加入量、反应时间、多种重金属离子共存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就捕集产物的稳定性与传统中和沉淀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重金属捕集剂对Pb2+的去除率可达99%以上,处理后的废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铅的限定值,且处理效果不受pH值、共存重金属离子的影响。捕集剂与Pb2+生成螯合物的稳定性远高于中和沉淀法所得产物的稳定性,因而减少了捕集产物再次污染环境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在核设施退役及核应急过程中,放射性气溶胶的快速有效控制是首要任务。采用水性聚氨酯作为压制剂,研究了压制剂用量、雾化压力和气溶胶浓度等工艺条件下模拟气溶胶粉尘颗粒物的凝并及去除效果,获得了优化工艺条件:雾化压力0.3 MPa,水性聚氨酯雾化量/待处理空间容积≥0.09 L/m3时,压制效率达95%;当待处理空间内气溶胶颗粒初始浓度为2 000~15 000 p/cm3时,半值时间变化范围为26.4~59.1 min。  相似文献   

11.
高效固硫工业型煤及其燃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贵阳地区高硫、低挥发分难燃煤特点,通过多项燃烧特性指标的改善及固硫催化剂添加研制成具有高固硫率并能高效燃烧的固硫工业型煤  相似文献   

12.
针对火力发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的运行工况,设计了实验平台,采用清水和石灰石浆液两种不同的工质,对螺旋喷嘴在不同压力、密度等工况下进行了流量、雾化粒径、雾化角、分散度等雾化性能的研究。采用光学成像法和激光粒度仪分析法,通过ImageJ软件、Winner激光粒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螺旋喷嘴雾化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并使用MATLAB软件对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得出压力与流量、粒径、雾化角的拟合关系式。结果表明:喷嘴的流量、雾化角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雾化粒径随压力增大而减小;浆液密度较小时,分散度较大,雾化相对不稳定;比较分析不同浓度下的雾化性能变化发现,存在最佳浆液密度。实验结果对优化螺旋喷嘴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沸石去除水中氨氮的方法,从沸石用量、pH、吸附时间对氨氮吸附的影响以及沸石的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H对沸石吸附有较大的影响,吸附最佳pH在6左右,随着沸石添加量的增加,氨氮的去除率增加,但是每克沸石的吸附量减少,利用率降低。沸石对氨氮的吸附具有快速吸附的特点,随着时间的增加,沸石对氨氮的去除变化缓慢。研究结果表明沸石对氨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黑碳气溶胶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单介绍了黑碳气溶胶的来源、生成机理、一般性质及危害,概括介绍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黑碳气溶胶在气候变化以及大气环境等领域中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极-生物过程除氮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兵  朱又春  许燕滨  邓俊  张乐华  李勇  黄游 《环境工程》2003,21(5):19-20,23
本实验研究了电极生物过程提高除氮效率的可能性 ,比较了普通生物反应器和电极生物反应器除氮效果的差别。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 ,电极生物反应器比普通生物反应器具有更高的除氮效率。除氮效率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引入的外电场导致了电解过程与生物过程之间出现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添加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双搅拌釜,作石灰石浆液脱硫的实验,测定添加剂强化前后石灰石浆液脱硫过程中气液两相传质系数的变化,对比气液两相传质系数的大小。并结合国内外脱硫技术现状,提出了以石灰石作为脱硫剂,以硫酸镁、硫酸钠、腐残酸钠为添加剂,应用双搅拌釜为主设备的湿法脱硫方法,对添加剂的脱硫机理进行了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气体放电光催化去除VOCs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实验研究试图将气体放电等离子填充床反应器与纳米TiO2 光催化剂相结合 ,以气体在介质表面放电产生的紫外线为光催化材料的驱动力 ,将等离子与光催化两种处理VOCs技术相结合提高反应器的去除效率。实验证明这种气体放电光催化处理VOCs的效果是明显的 ,较无纳米TiO2 光催化涂层提高去除效率 10 %~ 17%。  相似文献   

18.
超重力旋转床用于烟气除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艳辉  柳来栓  刘有智 《环境工程》2003,21(6):42-43,58
超重力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强化传递过程的技术 ,将其应用于烟气除尘方面 ,是一个新的思路。在此通过对超重力旋转床的气相压降、除尘效率等性能指标的考察 ,证明该设备具有复合除尘机制 ,在除尘方面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张磊  张永丽  梁英 《环境工程》2015,33(4):1-3,8
选用生物沸石作为混凝剂,对水性油墨废水中的水溶性树脂连结料以及颜料等悬浮物进行混凝沉淀去除。实验结果表明:当生物沸石投药量为350~400 mg/L时,COD去除率可达87%,混凝上清液呈淡粉红色,色度去除较好。然后将混凝上清液与经BAF处理后的生活污水1∶1混合后通过曝气生物滤池(BAF)进行生物处理,当进水ρ(COD)为450.1 mg/L时,出水ρ(COD)为131.4 mg/L,即水性油墨废水经生物处理后出水COD质量浓度约为262.8 mg/L,达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