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露天开采矿山是对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开采的主要方式,露天开采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引起了很多的问题,露天开采需要在定地表行作业,在开采的过程中需要对很多的原有的地势地貌造成破坏,在开采的地段也占有了一些土地资源,更严重的是引发很多的地质的灾害的发生。这些地质环境的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就露天矿山的地质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矿产资源勘查、评价阶段开始考虑矿山环境问题,是实现绿色矿业的基石之一。本文从矿产资源勘查角度,讨论在矿产资源勘查的不同阶段(区域矿产普查、远景区勘查到矿床勘探即详查),传统资源学家所必须考虑的环境问题及地质勘探过程中所获资料在矿床(山)环境评价中的作用。作者建议:①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地质工作的需要,应适时启动资源-环境一体化方面的研究,在资源评价和勘查阶段考虑环境问题,从资源评价与勘查获得的大量资料中提取环境信息,不仅可帮助解决一些与资源有关的环境问题,而且可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率;②虽然资源学家理解矿床环境有关的地质作用,具有研究矿床环境的某些优势,但我们必须即时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特别是环境科学、流行病学和生物科学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实现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3.
华东地区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化程度较高,对环境要求也高.但是华东地区资源丰富,涉及的矿种多,数量大,矿产资源开发普遍,由此造成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比较突出.本文详细分析了华东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如土地资源破坏和占用、水资源破坏、水土污染和矿山地质灾害等,指出区内因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资源损毁、环境污染以及地质灾害的规模,分析引发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4.
云南矿产开发利用具有悠久历史,当前矿产开发已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设备能力,为国家提供相当数量的矿产品。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只重发展生产未注意环境保护,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和危害,造成不良的环境地质问题。为充分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发展云南经济,又要重视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现对我省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的一项基础产业,具有基础性、原生性、公共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西部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及开发活动中多与水电资源、农牧资源、旅游资源、林业资源等存在交叉与重叠,导致同一环境本底的不同资源开发的多重、链接作用,由此加重了环境负担,影响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部分矿区已出现较严重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收集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矿产资源特征与开发现状,论述了我国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深刻剖析了产生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根源,提出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矿山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为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由于人为和自然多种因素影响,矿业活动引起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地质灾害等一系列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制约了西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文章在论述西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和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基础上,分析了矿山环境保护现状,指出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总体很低,需加大治理力度,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恢复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产业的逐步壮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却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环境的保护,大力开展矿产资源清洁生产.使生态环境得到改观.  相似文献   

9.
个旧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治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旧锡矿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地质灾害频发.阐述了个旧矿区存在的各类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试析云南矿山环境地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矿产资源的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环境资源破坏,地质灾害三十类,十五亚类的环境地质问题。本文对各类环境地质问题的特征,危害和产生原因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改善矿山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榆林市矿产资源丰富,随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强度持续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分为资源破坏、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三大类型。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不仅能够促进地区经济高速发展,还会最大程度地减少、减轻矿业开发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矿山对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现。矿产资源的开发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监测、环境监督是保证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一个主要途径。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同时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有必要提高新疆矿山企业环境监测研究水平,针对实际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  相似文献   

13.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客观地质体、是人类从事各项经营活动的场所。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开发规模和开发力度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保护地质环境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全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小水电站开发建设对周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与火电、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进行比较,人们一直认为造成其生态环境破坏及损害要小,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则不然,小水电站开发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已经相当突出,已影响到农村经济合作社开展工作和农民矛盾的产生因素.所以在农村小水电站可行性开发、设计、施工、运行过程中我们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并赋予可操作性的措施,构建绿色小水电框架,最大限度降低小水电站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煤炭开采有井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两种形式,但不论何种形式都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露天开采影响更大,因为不仅要破坏大量农田,而且在开采过程中往往带出大量排弃物,占用大片土地。堆积的排弃物其岩性复杂,某些岩层往往附有有害元素。本文以山西平朔大型露天煤矿为例,着重说明固体排弃物中某些有害微量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当地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 本文所指的排弃物是露天开采过程中的剥离物和煤矸石。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采样分析各种排弃物中某些元素的含量和总放射性强度,然后在室内进行实验模拟研究。固体排弃物在自然状况下堆放,由于降雨的淋洗  相似文献   

16.
澜沧江流域开发区地处三江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成矿地质环境。在澜沧江流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992年,与开发区相关的企业废水排放量为716.56万吨;废气排放量为56.4亿标立方米;固体废弃物79.7万吨。在矿产开采中,由于表土剥离和矿渣堆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在开发澜沧江矿产资源的同时,应综合合理利用,变废为宝,减少污染,使流域的开发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7.
小型煤矿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以湖南涟源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涟源地区煤矿多属小型矿山,但小煤矿的开采同样会引起诸多环境地质问题,如瓦斯灾害、煤矿水灾、地裂缝与矿坑疏干排水引起的地面岩溶塌陷、煤矸石堆放破坏土石环境等,这些问题需要评估和解决.笔者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规律探讨,并对每项环境问题提出了保护与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在沉痛悼念李文达先生的日子里,笔者有幸拜读李先生的遗作《矿床研究急需加强》一文。一口气读了两遍,感慨万千。文章观点鲜明、论述精辟、资料丰富、文字流畅,读来使人振奋,又发人深思。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李先生的这篇《矿})文大致写于八十年代早中期,具体年份已无从查考。他针对当时地质界普遍不重视矿床研究的问题,科学地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矿产资源勘查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精辟地论述了矿床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加强矿床研究应该是矿床资源勘查的战略措施的观…  相似文献   

19.
我国煤资源储量丰富,近几十年来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广泛开发也导致生态环境逐渐恶劣,首先表现在矿区的地质环境发生严重的变化,其次,因地质环境的变化引起矿区地质灾害威胁到人类生命与财产安全,最后,因煤矿的开发进一步引起耕地减少、水土资源流失、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本文将针对煤矿在开采的过程中诱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改善煤矿开采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做出有效的指导,实现煤矿绿色开采,使煤矿资源能够可持续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人们在生活方面的水平也得到了增强,因此对各类矿物的开采量不断提高。这对于矿产资源企业而言,属于良好的发展机会,但有部分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而对矿产资源予以过度的开发,再加上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而对矿山地质结构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引发了大量的问题,因此有关企业在对矿产资源予以开采的过程中,需重视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对地质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