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本文通过大量监测数据得出了黑龙江黑河江段水质中氮氨变化规律.黑河江段氨氮变化与水量有密切关系,水量大小决定于氨氮含量.为保证黑河江段水质,应尽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大量监测数据得出了黑龙江黑河江段水质中氮氨变化规律,黑河江段氨氮变化与水量有密切关系,水量大小决定于氨氮含量,为保证黑河水段水质,应尽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07年度黑龙江流域黑河段生态遥感调查数据,结合野外核查结果进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邓佳 《环境工作通讯》2012,(11):F0003-F0003
2012年8月27日,中俄环保部门在中俄界河黑龙江黑河段开展了2012年明水期跨界水体水质联合临测,此次联合监测是根据《2012年度中俄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实施方案》要求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11年-2015年黑龙江嘉荫段地表水例行监测数据及水体污染特征、水域使用功能状况和历年水质变化趋势等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黑龙江嘉荫段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影响河流的主要污染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主要原因为有机污染物本底值高.水质变化趋势为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升高趋势,化学需氧量无显著变化,但水质类别仍为Ⅳ类水体,水体功能无明显变化.河流周边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及农业生产未对黑龙江嘉荫段水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东线的关键是输水沿线水环境质量。京杭大运河江苏苏北段作为南水北调东线重要榆水干线,其水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东线北调输水水质与工程效益。根据京杭大运河江苏苏北段“十五”期间历年水环境监测资料,将苏北段大运河分为不牢河、中运河、里运河三个河段,综合分析评价了苏北大运河水环境质量,大运河徐州段及淮安市区段污染严重。在水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及二元多项式回归趋势线等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苏北大运河“十五”期间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辽河铁岭段水环境质量状况,查清影响水质污染的原因,对重点污染源进行了水质预测,并依据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水污染治理规划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黑河市城区座落在黑龙江中游,市区常住人口有11万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边境口岸城市之一,是黑河地委、市政府的办公所在地.近几年来,黑河市区的老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水环境质量灰色关联度评价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为例,对海岸带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在系统分析各种绝对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变权重的加权绝对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海岸带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海岸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其中,化学指标可以选择CODMn,BOD5,无机氮,磷酸盐和DO等,生物指标包括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叶绿素a浓度、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的水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北部主要排污口———大沽口附近水环境质量面临威胁,水质呈Ⅲ~Ⅳ级;而中南部水质为Ⅱ级,远岸水环境质量良好,属于Ⅰ级.说明陆源活动影响是使水环境质量受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松花江吉林段9a的监测资料为依据,采用因子分析和构建水环境分区管理模型对松花江吉林段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识别出河流的水污染成因,依据主成分得分合理划分出各类水环境管理区域,并提出相应的水环境管理措施。结果表明:松花江吉林段主要污染物是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悬浮物,表现为工业点源污染和水土流失引发的面源污染;在水环境管理分区中,丰满周围区域属于轻污染,为水源保护江段,清源桥———哨口区域属于中度污染状况,为水环境自净江段,哨口———白旗区域属于重污染,为水环境控制江段。另外,针对水环境区域的污染成因和污染因子提出了相应的微观控制措施,为水环境达标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工作的开展对于实施河流水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实现松花江吉林段水域的科学化分类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了解当地农村地区水环境现状,分析了农村水环境存在问题,提出了保护农村水环境、改善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分析了当前中国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生态环境中重要因素———水环境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并以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为例进行了简要分析。对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建设措施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综合论述,包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来减少水体纳污负荷、停止对重要水环境与水生态资源的持续使用和开发以及完善水源保护区内的管理措施等。  相似文献   

13.
深圳水环境容量及其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水资源、水环境和社会经济三大系统的19个指标,构建了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河道一维模型和多极关联评价模型分别对深圳水环境容量及其承载力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深圳水环境容量CODCr为195 405.3 t/a,NH3-N为6 570.4 t/a;2008年NH3-N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57.2%. 尽管CODCr排放量低于环境容量上限水平,但由于近岸海域水环境容量大,而实际入河排放量远超河流水环境容量,河流污染较为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2008年深圳水环境可持续承载度为0.4,水环境承载力处于预警状态,接近危机状态,总体上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轨迹上. 结合深圳水环境承载力实际提出的三大对策建议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以及从境外引水.   相似文献   

14.
陕西关中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水环境、人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探讨水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域水环境载力的大系统分解协调模型,将模型应用于关中地区,得到不同方案下关中地区水环境承载力及提高关中水环境承载力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溪市水环境承载力及指标体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水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用以定量描述水资源和水污染及其有关参数的一个综合指标,其含义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下,区域水环境(包括水资源和水污染)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水环境承载力是由水环境系统结构决定的,它体现了水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对一个城市而言,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及不同的水环境治理对策,其水环境承载力各不相同,水环境承载力是区域自然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速度)及相应的水资源与水污染防治对策的函数.水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变动性和可控性三个基本特点,利用水环境承载力可以评判城市水环境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大小.为区域社会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为非污染生态破坏型建设项目,该类建设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按影响程度和影响类型可分为施工期影响和运行期影响,影响对象主要为水体、河流、及相关的生态环境等。本文对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为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后期的管理及环保措施的落实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工业企业重大水环境污染事故不断发生,建立一种水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从概念上对工业企业的水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指出它是一种具体化的水环境管理模式,然后重点分析了建立水环境健康风险管理体系的步骤,最后采用此种管理体系对某焦化厂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实例分析,提出了水环境健康风险管理的预案.  相似文献   

18.
以水专项在辽河流域实施的阶段性成果及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现状为基础,分析"十三五"时期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需求,提出构建成套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和管理大平台、全面建设并优化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行水环境管理的动态调节机制和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的水环境管理研究思路,并指出研究应密切结合地方管理,充分发挥地方环境管理的责任主体地位,为水专项第三阶段"综合调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松花江(黑龙江省段)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改进措施,对松花江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提出了改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程序,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内涵,从水资源量、水资源消耗量、水资源质量影响三方面出发选取了指标,构建了松花江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三层递阶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为评价与预测该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化地区的水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近20年来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苏州地区已成为我国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城市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研究从人居环境的建设角度探讨了人居环境与水环境的关系,分析了苏州水环境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水环境的改变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为苏州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