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2010,(5):50-50
<正>"一个人熄灯一小时,或许微不足道;但每人熄灯一小时,将积溪成流。虽然只是一小时,却减少了大量的碳排放;从每件"小事"一点一滴做起,就能让城市里的星空更灿烂、空气更清新,让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2.
<正>"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似乎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得不面对却又感到棘手的问题,而"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存在又是一个伴随着教育产生与发展的永恒问题。为了更好地面对"问题学生",我们首先必须辨析清楚两个概念,一是"学生问题",二是"问题学生"。所谓"学生问题"是从来都有并且随时会发生的普遍问题;而"问题学生"则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在成长中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在心理、行为等  相似文献   

3.
《环境》2015,(9)
<正>一边是违法填埋,破坏环境,影响市容;另一边再生企业却面临"无料可用"的景况。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这句响亮的口号被传诵多年,但为何建筑垃圾资源化却意外地频遭现实难题——这些"资源"在国内并没有"人见人爱",相反地再生建材在市场推广中阻碍重重,其原因何在?资源化利用技术成熟,大有可为一辆辆铲车载满废弃的建筑垃圾,倒进一旁偌大的建筑垃圾粉碎机,经过这台大型器械的粉碎、筛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快乐地学习为宗旨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即重视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活跃课堂气氛,转变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走进天明,是一幢幢新建的大楼,干净、整齐地矗立着。而行走于园区的"天明"人,脸上也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天明,于人,少了一份陌生人的距离感,多了一份朋友间的亲和与淡定;于企业,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虽然可能不被每一个人所熟悉,却着实在为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  相似文献   

6.
我们并不是格外地喜欢过节因为时代实在太需要我们对我们事业的投入因为今天和明天压在我们肩上的责任实在太重偌大一个地球,除了资源和环境还有什么能使人类更久更远地挂肠牵肚?但我们却认定了这一天的节庆,在心里因为我们亲受的总理把我们看得很重因为我们这节庆是我们行业的"专利"因为还有人不了解不经意我们这一行,我们才更加为它感奋为它芬芳走近"七七"如同走进一种氛围走近"七七"如同走进一种激动我们的心底暮然漫溢出一种情愫──那是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在向我们走来稳健的步履正走向一个行业的深处深逐睿智的目光扫过却洞察出收…  相似文献   

7.
<正>每一首经久传唱的歌曲都是演唱者高超的声音技巧和充沛的感情完美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技巧"和"情感"两大要素是歌唱艺术的生命。"技巧"经由一些专业人士的总结,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模式,而"情感"却受历史的、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歌唱者只有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科学练声;只有培养自己合乎大众的价值取向,歌声才能赢得大众的共鸣,才能使歌声注入艺术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正>201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的他,在环保宣教战线已奋战了八个年头。八年间,他从一个环保的"门外汉"成长为"内行人",各项政策法规熟记心中,各种治污技术娓娓道来;从一个职场新兵成长为宣传冲锋的"尖兵",哪怕是险峻的排污口、隐蔽的黑作坊,他都敢闯一闯;从一个稚嫩小伙沉淀为一个肯吃苦肯吃亏的"老黄牛",千里奔波采访、熬夜通宵作战,他  相似文献   

9.
<正>《我心中的那颗星》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3课。本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我在成长"的有关要求编写而成。"偶像崇拜"作为少男少女成长中的普遍现象,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现象演变为疯狂而热烈的"追星",则可能决定人生的成败。为何孩子的眼里只有周星驰而没有雷峰、董存瑞?孩子们对影视明星狂热崇拜而对各路英雄冷漠淡然!孩子的成长环境缺少"英雄的召唤"。追星成簇,队伍壮大,问题频发。因  相似文献   

10.
<正>成长,是一个包含了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话题。成长的路上,不是只有风和日丽、花香鸟语,也会有暴风骤雨、霜雪满地。让孩子们坦然地面对成长路上的风雨,并从中汲取积极有益的人生力量,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这也是语文课人文性的体现,课堂训练目标则是"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能力"。教学设计篇目的选择来自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九年级上册《最忆少年时》中的四篇文章,分别是《谁是  相似文献   

11.
宋雪梅 《环境工程》2022,(4):261-262
<正>人类自诞生于自然以来,就一直依赖着自然环境,并从自然环境中不断地汲取着生活物质和生产工具,籍以维持自身的繁衍和发展。自然中虽然蕴藏着众多美好的可用之物,但却必须通过人的劳动和创造才能获得。在认知自然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一方面受制于自然,另一方面又想凭借智慧超越自然、操控自然,从而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料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生活所需。在此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要想更持久地发展,就必须在依靠自然、抗争自然和创造自然的矛盾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的功能需求、审美需求,更加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受到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使语文学习进入一个新的范畴。小学语文属于简单的启蒙教育,孩子在学校中只是对学习形成了一种模糊的概念。进入初中,伴随着年龄的成长,他们要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去思考学习和自身的关系,初中语文在学生的人际交流与心智成长上都有很大的作用,"演讲式"教学是语文众多教学方式的一种,意在让老师以一种更加激情和包容的态度去教会学生领略语文学科中的百态人生。  相似文献   

13.
他们的团队只有7个人,从组建至今才走过4个年头.许多人或许会怀疑,这样一个年轻的团队,能够做出什么成绩呢? 如果这么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们虽然人手不多,却拼劲十足;他们虽然年轻,却敢于尝试.凭借着勇于创新与不懈努力,如今他们在污水处理、污泥治理、生物除臭等环保技术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获得两项专利,并且有三项发明专利正在审查当中.其研发的技术不仅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而且紧贴"量大面广"的市场需求,具有强劲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个成人而言,无论投身任何事业,必须保证一个基本的前提——生存,然后才可以谈发展、谈抱负和理想。当前一些志愿者和环保组织陷入困境,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其一是创业初期难以避免的动荡。它通常会随着事业的成长而趋于稳定。比较值得讨论的是第二种:将理想建筑在高尚道德、无私友谊和奉献精神之上,甚至惟恐金钱玷污、腐蚀了情操和理想,言义而不言利。这或许是一种涉世不深的幼稚病。  相似文献   

15.
一鸣 《环境》2008,(2):88-88
众所周知,只有植物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人和动物必须依靠每日进食才能维持生命,但乌克兰第聂伯地区的俄罗斯男子尼古拉·多尔戈鲁奇却自称是一个"吃阳光的人".  相似文献   

16.
<正>一、问题的提出在工作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者目标而发脾气。很多时候这预定的目标就是一张试卷和一个分数,却使得学生和教师都是筋疲力尽。对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而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就是小学教育活动中评价机制的过度功利性。小学教育是孩子生命成长和精神构建的启蒙阶段,这本该多彩欢乐的开幕却被预设成成人所期盼的样子,使得孩子的内心和生命发展的次序被粗暴地打断,学习的负担加重,且没有合适、恰当的评  相似文献   

17.
史韵 《环境》2012,(8):72-75
广西柳州的"食人鱼"事件着实让人捏了一把冷汗,或许人们只想着鱼怎样烹调会更加美味,而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可能会被如此不起眼的小鱼吃掉。但是,鱼真的是温顺的动物么?在广西柳州的"食人鱼"事件中,那种长着两排尖利小牙、咬得事主手破血流的小鱼,名叫"食人鲳",是一种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的性情十分残暴的鱼。食人鲳饥饿的时候能够在十分钟内把一头牛吃光,在它们的原生地被称为"水中狼族"。  相似文献   

18.
<正> 根据计算,北半球陆地面积占该半球的39.1%,而南半球陆地面积却只占其19.1%。以法国罗亚尔河口为中心划分的陆半球,陆地面积达48%,而以新西兰岛的东面为中心划分的水半球,陆地面积却只有6%;南半球平均海深3937米,而北半球平均海深为3599米,相差338米。同时人造卫星测地发现地球是一个南肥北瘦的鸭梨形,而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椭球体。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是银河力作用的结果。其理由如下: 大家知道,在两个引力场内,可以用A(m/M)~(1/2)  相似文献   

19.
正一、塑料废弃物污染对陆地海洋和大气的破坏污染实例随着现代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人类的生活节奏也日渐加快。为了更加便捷地实现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了便携式塑料制品和化纤制品,表面上看来是令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更加便捷了,实际上却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及无法在短期内降解的塑料废弃物,对地球陆地及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地球——人类的共同家园被破坏污染了,人类作为依附于地球环境而生存的物种,个人生活还能有什么"便捷"可言?地球上的其他动植物也因人类的破坏污染行为而遭殃,如气候变化导致某些物种灭绝,  相似文献   

20.
王贞虎 《环境》2015,(4):70-73
<正>一部记录短片:"奇迹水村庄"——海维·巴扎村,讲述了印度的一处偏远小乡村,从一个绝望的干旱贫乏之地,翻转成为沙漠中的绿洲,书写了繁荣兴旺的传奇。这一转变给予人们一个启示:问题,未必得靠昂贵的高科技解决。当人类回到根本,把生态治理好,大自然就会为人类效力;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自会带来经济上的成长、社区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