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石油农业在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环境污染认识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居民对农业环境污染认知处于高认可水平;个体的户口、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人年收入和受教育年限,环境感知的环境问题严重程度、环境问题关注程度显著影响居民农业环境污染认知.提出通过引导居民形成高度的环境保护意识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确保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2.
利用环境相关的网络搜索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公众环境关心程度进行评价.构建的环境关心指标体系包括环境污染关心、环境知识关心、环境法规关心和环境行为关心4分类指数和42具体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关心指数主要受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环境行为关心类指标影响;2011年以来,中国公众环境关心指数取值集中在100~200之间,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动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文根据对甘肃省土地沙化区农民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基于环境公平的视角探讨土地沙化区农民特征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的关系。从个体特征上讲,受访者性别和婚姻状况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从经济特征上讲,农民所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主要体现在土地经营收入的损失上,且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与其家庭年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趋势;从生态环境特征上讲,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有利于降低农民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通过分析认为农民所承受的环境灾害风险的不公平一定程度上是农民在社会经济领域所受到的不公平的体现,农民对环境不公平的感知在家庭年总收入10万元左右时最明显,环境不公平主要体现在环境灾害风险对土地经营收入的影响上。农民对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认知与对环境公平的感知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赵锐  刘婕  周宇羽  杨林川 《环境工程》2022,40(4):209-216
基于2015—2019年环境舆情信息,采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识别出公众对大气环境质量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建立了风险感知指标评价体系,分析了风险感知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首要因素是个体健康担忧,其次是环境质量变化。2)公众风险感知水平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从时间上看,风险感知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风险感知水平呈现北方高南方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3)河南、四川两省的风险感知水平在研究时间段内最高,且风险感知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价值—信念—规范理论是公众环保行为研究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价值取向、新环境范式、结果意识、责任归属和个体规范五个变量构成密不可分的因果链;在该因果链模式下,公众环保行为由个体规范所激活,个体规范由个体对没有执行目标行为而给他人造成不良后果的意识(即结果意识)和个体对没有实施目标行为而造成不良后果所产生的责任感(即责任归属)所激发,结果意识和责任归属本身则受到个体的价值取向和环境关心影响。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在国外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能源节约、绿色出行等环保行为的研究,并被证实具有良好的预测力。该理论是规范激活理论在环保行为研究中的拓展,在公众环保行为研究方面比规范激活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是突发性环境事故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其中公众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个体风险感知对事故的危害程度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下个体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的构建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典型事件案例分析、对有事件经验的个体进行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的方法,从事件特征因子、与个体关系因子、社会影响因子、个体自身因子四个方面初步得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个体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并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中的转发即LR方法,剔除不显著因子,得到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个体风险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基于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得分,建立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个体风险感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最后,通过以镇江市突发性苯酚水污染事件为例,对构建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个体风险感知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应用效果较理想,可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个体风险感知高低进行准确的预测。该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个体在突发事件下的各种行为,进而为突发事件下个体行为的优化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晓楠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8):3495-3505
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A-B-C理论,结合强政策背景下上海垃圾分类的实际,完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测量量表,改进并区分居民垃圾分类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构建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影响路径理论模型.基于“2019年上海居民垃圾分类行为”调查数据,覆盖上海16个区县的2555有效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强政策背景下居民环境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垃圾分类行为影响路径.结果表明:环境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分别对居民垃圾分类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有显著正向的影响.环境态度分别通过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产生间接效应.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并没有通过两类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产生间接效应.垃圾分类的政策效能感在目标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效应中起到了调节作用.虽然环境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可以促进公众垃圾分类行为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的形成,但仅有环境态度可以通过激发公众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进而形塑居民垃圾分类行为.  相似文献   

8.
结合城市环境质量现状,通过环境满意度空间分析,研究如何发挥公众参与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作用和影响.环境满意度调查要素包括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地表水质量等十个方面.受访人群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及职业四个方面,空间分布包括城区、社区和人群三个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为51.81%;十个环境要素中,道路清扫保洁的满意度最高为55.81%,地表水质量最低为28.66%.以空气质量环境满意度为例进行空间分析,不同城区的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和环境满意度排名基本一致,说明长春市大多数居民对空气质量的感知度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9.
漓江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保存价值和遗产价值。本文以桂林居民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漓江生态环境的态度和感知价值以及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桂林居民对漓江的感知价值不仅对环境态度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且对其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环境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温忠麟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环境态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环境态度在感知价值和环境责任性之间起到不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确认,可只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小型基建项目和限额以下技改项目(包括乡镇、街道、个体生产经营者的建设项目)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县级或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确认为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