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天津临港工业区作为滨海新区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经济特点突出,是我国临港型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从港口工业一体化港区联动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围海造陆特色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公用工程岛资源能源集成共享网路和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多维角度,构建临港型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探索临港型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模式,以期为我国同类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衡量标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现有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社会、区域和企业三个层面的研究状况,并归纳、总结了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1)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分别建立社会、区域和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等方法进行循环经济的总体评价.(3)加强对指标权重的研究.(4)加强对具体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循环型工业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本文提炼了区域循环经济工业规划的3种模式,分别概述各自规划重点。结合上海市闵行区的实例,采用以工业园区为核心的规划模式,规划了闵行区3种不同类型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蓝图,并通过生态工业园间的链接和联动构建未来闵行区循环经济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4.
2005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6个部门联合开展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目的是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而在此前的2002年5月,老工业基地辽宁正式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确定为我国唯一一个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省份。经过几年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并急需加以解决。本文以辽宁省为例,探讨如何推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并以循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框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区域循环经济建设的基本框架应以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核心,从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着手,以五个领域为重点,为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域提供初始框架。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主要模式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介绍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三种模式,即企业层面上的小循环模式,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模式和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运用循环经济原理分析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提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基于生态系统观、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以及构筑循环经济保障体系和机制的几个理论观点.并针对环渤海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区域优势和面临危机,提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对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和嬗变。分析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现行企业会计不足,并提出了特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会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面向循环经济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夏青  梁钰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2):288-292
科学的发现与技术进步使一些矿物逐渐变成为人类所利用的资源。矿物的开发利用又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支持。论文面向循环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循环经济途径,针对矿业的特点,从企业、产业园区、区域3个层次确定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提出了相应的产业政策。研究认为:①循环经济模式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②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不同的层次应采取各自的发展模式;③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污染,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天津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总结了天津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模式.证明了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模式.并根据天津的成功模式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和建议,促进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省内各县市结合自身特点,在大力推进工业循环化发展中,呈现出传统产业集聚提升、优势产业补链延伸、静脉产业整合改造三种典型的推进模式。依托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循环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绿色政策的有力保障,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态势良好,对中国工业循环经济的推进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欧盟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转型,我国也在循环经济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最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提出推行绿色发展方式,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我国正在开展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聚焦于推动实现固体废物可持续管理,助力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文聚焦欧盟始于2015年的循环经济1.0时代到2020年开启的循环经济2.0时代,深入分析其相继出台的重要政策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总结分析欧盟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尤其是深入分析总结其中针对固体废物管理的相关举措和成效,以期为我国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不仅在发达国家篷勃兴起,在我国也摆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政府各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许多省、市也在积极进行循环经济的试点,而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结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介绍了我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以来,形成的形式多样、适用性强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指出,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缺少循环经济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滞后,所以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潜力巨大。建议国家抓住时机,通盘考虑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由试点示范推向全面展开的时机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而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分析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探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步入良性轨道的载体,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有效地发挥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推行循环经济,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之后,建立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国际社会蔚为风潮.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的分析,指出应用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达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最佳发展模式,最后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石磊  万红艳  陈伟强 《环境科学研究》2011,24(10):1185-1193
随着产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铝工业的产业共生模式渐趋多样化. 在概述了我国铝工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首先梳理出4种典型的铝工业产业共生模式,即单核心依托型、双核心共栖型、同质集群型和全谱系型.归纳总结了3个铝工业产业共生模式特征:①全谱系铝工业产业共生体系具有明显的圈层性,主体产业具有明显的轴向性;②主产业链共生依赖度逐级递减,共生圈层越到外圈层关系越松散;③第3圈层属于铝工业辅材供应厂或废物处理资源再生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依赖性和市场依赖性,属于铝工业拓展的新方向. 最后探讨了技术进步、经济和环境管制等因素对于我国铝工业产业共生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旬阳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介绍,以及对锌产业和生物医药清洁生产机制的具体分析,提出推进旬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措施与对策,为旬阳其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相应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必然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本质要求。文章简要阐述了中国三种经济模式的特点,并分别与生态系统做了比较;分析了中国循环经济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正确途径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曹磊  江明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3):118-121,129
文章通过回顾中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近十年的发展历程,结合对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建设内在要求的分析,总结了中国近年来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践的发展状况、特征及建设经验,并分析了制约中国工业生态化转型的政策、体制、组织等问题。最后从政策、规划、机制、监管、科学性等角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有效保证生态工业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