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强化生物除磷体系中反硝化聚磷菌的选择与富集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采用SBR反应器 ,对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的选择和富集作了研究 .结果表明 ,反硝化聚磷菌存在于传统的强化生物除磷体系之中 .经过 3个阶段的选择和富集 ,反硝化聚磷菌在聚磷菌中的比例从 15 %上升到 73% .稳定运行的强化反硝化生物除磷体系具有良好的强化生物除磷和反硝化脱氮性能 ,缺氧结束时体系中磷浓度小于 1mg L ,除磷和脱氮效率分别大于 94 %和 95 % .  相似文献   

2.
污水生物除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本文介绍污水生物除磷工艺的发展,对生物脱氮除磷特别是反硝化脱氮除磷原理和新工艺进行讨论,分析反硝化除磷技术的影响因素和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优缺点,指出反硝化除磷工艺适合低碳磷比、碳氮比污水的处理以及实际应用中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强化生物除磷体系中的反硝化除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SBR反应器,研究了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过程.结果表明,反硝化聚磷菌存在于传统的强化生物除磷体系中.厌氧段磷的释放和COD的消耗成线性关系.通过厌氧/好氧交替运行方式,反硝化聚磷菌在聚磷菌中的比例从13.3%上升到69.4%.稳定运行的厌氧/缺氧SBR反应器具有良好的强化生物除磷和反硝化脱氮性能,缺氧结束时体系中磷浓度小于1mg/L,除磷效率大于89%.  相似文献   

4.
一体化生物除磷脱氮技术--反硝化除磷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介绍了一种高效、节能的生物除磷脱氮技术-反硝化除磷。通过与传统生物除磷技术的比较,总结反硝化除磷的机理、影响因素并探讨它在脱氮好氧颗粒污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两级生物选择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有市政污水处理工艺难以兼顾同时生物脱氮除磷的矛盾,结合生活污水低碳氮比的特点,通过在传统的A/O工艺的基础上增设了1个厌氧选择器以提供生物释磷最适宜环境,1个缺氧选择器以避免回流污泥中硝酸盐对厌氧释磷影响以及防止污泥膨胀,开发了一种新型的2级生物选择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研究表明,应用2级生物选择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当进水COD/TN=4.4, COD/TP=33的情况下,稳定期的COD、氨氮、总磷的去除效率分别可达到88%、90%和97%,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反硝化除磷量占总除磷量的35%,并且缺氧段硝酸盐量和缺氧吸磷量成明显的线性关系,平均每消耗1mgNO3--N约吸收1.8mgTP,此线性关系可作为本工艺反硝化除磷的一个重要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6.
后置反硝化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AOAO、SBR、MSBR、氧化沟、DEPHANOX等后置反硝化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流程及处理效果。该工艺由于聚磷微生物经过厌氧释磷后进人生化效率较高的好氧环境,其在厌氧池形成的吸磷动力可以充分地得到利用.故有较好的除磷效果。但碳源不足制约了系统的脱氮效果.在解决好反硝化脱氮碳源问题的条件下.该工艺也能取得较好的同时脱氮除磷效果,且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pH值、碳源、溶解氧、污泥停留时间、MLSS值、抑制物等的研究概况;并对反硝化除磷、同时硝化与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的相关工艺及其特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污水有机碳源特征及温度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为考察A2N连续流系统的主导生化反应过程及聚磷污泥的诸多特性,从而为反硝化除磷脱氮新工艺的应用推广提供可供参考的运行控制参数,首次采用A2N系统中的反硝化聚磷污泥(DPB污泥),以生活污水、乙酸以及细胞内碳源作为有机底物,利用批量静态试验展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污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越高,厌氧段初始的放磷速率越快,放磷越充分,后续反硝化脱氮和缺氧吸磷效果也将明显提高;而内源反硝化脱氮速率决定于细胞内PHB贮存量,当反硝化聚磷微生物细胞体内的PHB被耗尽,微生物处于极度饥饿状态,内源反硝化速率很低,同时也不发生吸磷反应.试验同时考察分析了2种温度条件--正常温度(25~26℃)和低温(8~10℃)下DPB的反硝化吸磷情况,发现反应系统在低温条件下将减小厌氧放磷和缺氧吸磷的生化反应速率,但并不对反硝化聚磷菌产生完全抑制作用,即低温对系统整体吸磷效果的负面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中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BMBR)对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厌氧-好氧和厌氧-缺氧-好氧2个阶段的富集,反硝化聚磷菌占全部聚磷菌的比例从19.4%上升到69.6%,每周期缺氧段投加硝酸盐氮120 mg时,SBMBR系统运行最为稳定.稳定运行的SBMBR反硝化强化除磷体系具有良好的强化除磷和反硝化脱氮性能,缺氧段脱氮和除磷效率分别达到100%和84%,膜出水总磷浓度平均低于0.5mg/L,系统除磷率达到96.1%.此外,氨氮去除率保持在92.2%,氨氮被去除的同时并没有发现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明显积累.  相似文献   

10.
硝酸盐电子受体反硝化同时除磷试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研究发现AAA SBR系统中的活性污泥可以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缺氧吸磷并同时发生反硝化脱氮。试验利用“双泥”系统进一步探讨了污水生物反硝化同时除磷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双泥”系统的“双重”吸磷以及内碳源反硝化除磷方式可以使生物处理出水磷酸盐浓度趋近于零,TP≤ 0 2 3mg L、NH3 N≤ 0 5mg L、TN≤ 8mg L、CODCr≤2 5mg L。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侧流化学磷回收后生物污泥返送对主流系统的影响,连续85d对A2/O系统厌氧池混合液中的磷进行侧流化学回收,并将侧流生物污泥回流到缺氧池,考察了系统整体的磷、氮、有机物的去除,及生物除磷途径与污泥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刚开始系统除磷效果有所提高,出水PO43-浓度为(0.07±0.04) mg/L;20d后污泥沉降性能开始变差,除磷性能恶化,但对氮和有机物去除一直无显著影响;厌氧释磷速率和好氧吸磷速率下降,但缺氧吸磷速率却增加,缺氧反硝化聚磷和好氧聚磷的除磷比例由43.20%上升为53.38%,反硝化聚磷除磷得到了加强;污泥微生物胞内PHA和糖原的代谢模式无变化,但厌氧段合成的PHA量逐步下降;侧流磷最大回收量占进水磷量的24.75%,能够实现可观的磷回收效果;系统发生崩溃后,停止侧流化学磷回收,系统各功能就会逐渐得到恢复,可实现系统连续运行.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反硝化聚磷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脱氮除磷能力,从印染废水中分离筛选出3株高效反硝化聚磷菌,经鉴定分别属于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将分离出来的反硝化聚磷菌富集培养,在缺磷培养液中厌氧培养24h,然后取少量培养液于4000rpm离心出菌体,投加于富磷培养液中厌氧培养24h,检测培养液中硝酸盐氮和磷的浓度变化。测得克雷伯氏菌A1的脱氮率为86.67%,除磷率为77.01%;肠杆菌A2的脱氮率为91.7%,除磷率为92.98%;链球菌A3的脱氮率为79.32%,除磷率为89.4%。  相似文献   

13.
电子受体亚硝酸氮在反硝化除磷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先前文献提到的亚硝酸氮在反硝化除磷中存在着一定的抑制作用,以亚硝酸氮作为电子受体,对其在缺氧反硝化吸磷过程中的抑制影响进行了大量的静态烧杯试验.结果表明,在亚硝酸氮浓度大于30mg·L-1的时候,确实存在严重的抑制作用,而且该临界抑制浓度与污泥的特性和运行操作条件等因素有关;但是在亚硝酸氮浓度低于25mg·L-1的情况下不会对反硝化条件下磷的吸收产生毒害作用,相反地,它可以取代氧气、硝酸氮做为良好的电子受体用来进行缺氧段磷的生物摄取,在反硝化除磷中表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亚硝酸盐对聚磷菌吸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李捷  熊必永  张树德  杨宏  张杰 《环境科学》2006,27(4):701-703
以厌氧/好氧生化反应器中的聚磷菌为实验对象,探讨了亚硝酸盐对聚磷菌吸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NO2--N可以作为聚磷菌的电子受体,实现NO2--N型反硝化除磷,但吸磷总量和吸磷速率明显低于NO3--N型反硝化除磷的效果;当NO2--N和NO3--N共存于缺氧环境时,NO2--N对NO3--N型反硝化除磷的除磷总量和速率没有影响,但会降低NO3--N的消耗量;NO2--N型反硝化除磷污泥的好氧吸磷量和速率均低于传统A/O厌氧放磷污泥的效果,但由于它经历了缺氧吸磷和好氧吸磷2个阶段,因此,从吸磷总量或出水水质看,二者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5.
A bench-scale cyclic activated sludge technology (CAST) was operated to study the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performance and a series of batch tests was carried out to demonstrate the accumulation of denitrifying polyphosphate-accumulating organisms (DNPAOs) in CAST system. Under all operating conditions, step-feed CAST with enough carbon sources in influent had the highes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efficiency as well as good sludge settling performance. The average removal rate of COD, NH4+-N, PO43− -P and total nitrogen (TN) was 88.2%, 98.7%, 97.5% and 92.1%,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sludge volume index (SVI) was 133 mL/g. The optimum anaerobic/aerobic/anoxic (AOA) condi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DNPAOs could be achieved by alternating anoxic/oxic operational strategy, thus a significant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occurred in step-feed CAST. The denitrification of NOx− -N completed quickly due to step-feed operation and enough carbon sources, which could enhance phosphorus release and further phosphorus uptake capability of the system. Batch tests also proved that polyphosphate-accumulating organisms (PAOs) in the step-feed process had strong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capacity. Both nitrate and nitrite could be used as electron acceptors in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Low COD supply with step-feed operation strategy would favor DNPAOs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