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序言环境指标正逐渐引起各方面人士越来越大的关心。广泛地看,在国际级的OECD等联合国机构,正在试行指标的提案。在日本,制订环境指标,在国家级中的中央公害对策审议会是受到重视的课题之一,甚至在地方自治体内也正在制订环境评价指标的。这种趋势的背景究竟是什么?不言而  相似文献   

2.
1.前言地球变暖等全球环境问题及能源问题将来不仅对世界经济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而且可能会对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需要全世界长期共同努力。作为技术先进国家的日本,在环境保护和节能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应当对地球环境、能源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全球性的“可能持续开发”等方面作出较大贡献。另外,为了减轻环境负荷,一些措施将对日本的能源利用方式、经济结构、城市结构乃至多样化高度发展的国民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估计今后经济社会结构将会发生全面的变化。根据上述认识,经济规划厅为帮助经济审议会确定2010年委员会的长期展望工作,在综合计划局内设置了“地球环  相似文献   

3.
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决定,日本将大力提高废弃物品的循环使用比率。到2010年,将目前10%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14%以上。日本环境省计划在确定了整个国家的循环使用数值目标后,再决定家用电器、汽车以及其他产业的废物回收利用的具体数值目标,并制定与循环使用废弃物品相关的法律,强制有关企业执行。日本将加大废弃物循环使用力度  相似文献   

4.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近代工业发展,二战后更是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从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世界八大公害之一的"痛痛病"就是由于重金属镉污染土壤造成,土壤污染防治是日本政府在上个世纪及本世纪的重要工作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日本已经形成本国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开展土壤监测和污染治理工作。本文根据日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文件、发布的监测数据和土壤环境质量报告、中央环境审议会审议资料,并在查询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解析了日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形成历程和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国庆 《环境保护》2011,(14):69-71
日本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它起步于对本国产业公害问题的研究,并逐渐发展到对生活环境问题的分析,形成了独创体系.日本学者认为,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围绕社会的自然环境",不是指纯粹的生态环境,而是因人类生产与生活遭受破坏的、经过加工的、留有人类活动痕迹的"文化化"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历史环境.1992年日本环境社会学会的成立,有力推动了日本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环境优化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光 《环境保护》2006,(4):33-36
从"十一五"开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即从"环境换取增长"的阶段转向"环境优化增长"的阶段.所谓环境优化增长,就是指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手段,使之改善和促进经济增长,从而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目标.一旦环境优化增长的理念得到认可,"国家意志"在环境保护上的表现就会与以往大不相同--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环境保护的从属、滞后、补救性质的地位,上升到主动、优先、预防的地位.因此,与时俱进地认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充分揭示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和贡献,是我们当前应该认真做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7.
"绿色学校"是在实现学校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场所."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是环境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9月3日,值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成立20周年之际,为探讨日本经济绿色转型的成功经验,反思中国环境与经济发展长期不协调的问题症结,为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提供参考。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组织召开"日本绿色转型经验研讨会"。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复兴、高速增长,环境问题严峻。70年代,历经"环境国会"、两次石油危机、日元开始升值,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及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转型。80年代,调整能源结构,注重资源节约利用,有效地解决了产业污染;90年代,为缔造生活大国的日本,日本在  相似文献   

9.
以往,企业普遍认为,成本高是影响收益的因素。但是,最近日本企业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企业认为,努力实施环境对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增加收益,是“名利双收”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10.
陶蕾 《环境保护》2011,(4):48-50
严格地说,环境执法的"直接喊停权"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它由环境执法实务工作者提出,指"环境执法人员直接要求环境违法者当场停止环境违法行为的权力"(韦业,2010).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在近日举行的会议上决定 ,日本将大力提高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 ,到2 0 1 0年 ,将目前 1 0 %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 1 4%以上。所谓的循环利用率是指废弃物玻璃瓶、汽车、家电和塑料制品等物品的回收利用比率。目前 ,日本空调机的 60 %、汽车的 85 %、笔记本电脑的 2 0 %已被回收利用 ,但还有大量的废弃轮胎、电脑、复印机、电视机等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还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 ,不仅浪费了资源 ,还污染了环境。因此 ,日本环境省决定加大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力度 ,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率。日本环境省计划在确定了整个国家的循环…  相似文献   

12.
日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形成历程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日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文件、发布的监测数据和土壤环境质量报告、中央环境审议会审议资料,并在查询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解析了日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形成历程和主要内容,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项目由农田污染物质项目、工业和城市用地土壤中有害污染物质项目、Dioxins类物质项目和防治放射性污染物质项目四个部分组成;监测规范包括各类污染物监测技术手册及监测准则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环保总局"十五"环境统计改革基础上,结合各省经验和广东省实际,提出了广东省环境统计改革设想,逐步实行季报、月报,并将环境统计、排污申报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4.
"十一一"环境信息化建设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环境信息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建设进程逐步加快,特别是随着"十一五"规划期间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实现"数字环保"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今年二月二日至八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派二人代表团参加了由"环境联络中心"(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主办,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全球大会",会期共七天.  相似文献   

16.
董庆生 《装备环境工程》2007,4(2):I0008-I0008
今天,国防科工委在重庆召开的"环境试验与观测"专业2007年工作布置会暨专家组成立会议是国防工业技术基础领域的一件大事,我谨代表电子22所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芜湖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环境立市"的理念,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展开,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达79.4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2010年11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09年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中,芜湖市的主要"城考"指标在全国113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处于领先位置,在安徽省22个市(包括5个县级市)中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当前,经济与环境发展相悖的问题,已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生存环境、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四生环境"相互包容、共生发展,对促进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论述了"四生环境"共生理念和重要意义,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四生环境"共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汪劲 《环境保护》2006,(12B):68-71
自1993年制定《环境基本法》以后,日本的环境立法和环境政策开始针对全球环境问题和国内的废弃物循环利用问题发生转变。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提出了构建与地球共生的“环之国”的目标,开始在环境立法和政策方面强调将循环、共生、参加和国际合作等四项内容予以法制化。本文介绍了21世纪日本环境立法与环境政策的新动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饭岛伸子是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教授、著名环境社会学家.她重视环境社会学及环境与社会、社会与环境关系研究,为促进环境社会学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确立对象及方法 学术界对环境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有许多论述,但这些论述不是过于笼统就是过于含糊.饭岛伸子避免了这些不足,以精确的语言表述对环境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饭岛伸子认为,"环境社会学是研究人类所处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与人类群体关系的一门学问"、"是把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又影响环境的人类群体和人类社会的结构及其变化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