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投菌法应用于A~2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一种不经稀释直接处理焦化废水的途径,本中试将投菌法与A2O工艺结合,对石家庄焦化厂焦化废水进行处理研究。通过对焦化废水进行GC-MS分析,选择出焦化废水中含量较高的难降解物质,然后进行单一碳源优势菌培养,获得优势菌群。优势菌群投加于工艺的好氧段。整个中试过程分为污泥的培养及驯化阶段,稳定运行阶段及冲击恢复阶段。经过半年的实验,整套工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抗冲击能力。对未经稀释的焦化废水的CODCr平均去除率为94.2%,氨氮平均去除率为85.6%。  相似文献   

2.
以COD为控制目标,通过对10组焦化废水处理菌组的单独和混合实验,筛选出1组优势混合菌组,该菌组处理焦化废水72 h,COD从750 mg/L降到96 mg/L,去除率达到87.2%,可使焦化废水深度处理达标排放。对该优势混合菌组降解焦化废水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PH、溶解氧及碳氮比对优势混合菌降解焦化废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中从生物处理焦化废水的多种菌中选出了四种优势菌进行了降解实验,之后将优势菌进行了混合和固定化操作得出了一种高效复合菌,使用水解—好氧两段式SBR处理了焦化废水中的喹啉和吡啶两种难生物降解污染物,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优势菌处理焦化废水的最佳温度和pH值条件。其次通过控制变量法对废水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两个因素进行实验得出了处理焦化废水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和废水浓度。  相似文献   

4.
焦化废水是煤制焦化产品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是一种含氨氮和有机物浓度较高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废水.焦化废水的污染控制一直是国内外工业废水污染控制的重大难题,文章分析焦化废水治理的现状,介绍了传统常用的和当前先进有效的几种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并详细叙述了各种技术的原理和处理效果,比较了各种处理方法的优劣,并对焦化废水处理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焦化废水生化处理流程复杂,污染物降解过程尚不明确,构建无膜空气阴极焦化废水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循环伏安法、红外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分析考察了焦化废水的降解过程中,各类有机物含量变化、官能团的变化、有机物异步降解次序及优势菌种的演替.焦化废水中含硫无机物被优先降解,酚类降解次之,含氮污染物历经好氧硝化与厌氧反硝化降解过程,但落后于前者;长链烷烃类降解缓慢;生物群落结构与底物中有机物种类密切相关,初期Desulfurella优先氧化含硫污染物、Flavobacterium降解酚类次之、Nitrospirae氧化降解NH4+-N较为缓慢,随时间延长Alcaligenes、Thiobacillus演变为优势菌落,实现了酚类的降解及NO3-的反硝化降解;电池输出电压为470.9mV,最高输出功率密度达12.5mW/cm2,COD、Tphenols、Tsurful、TN、NH4+-N的降解分别为85.8%、83.3%、87.5%、43.8%、89.9%.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处理焦化废水,一步实现水质净化及能量回收,为废水生物处理控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煤尘污染治理是焦化企业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焦化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充分利用新技术设备的优势,结合原有的基础防治设施,达到了进一步净化环境、提高企业形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焦化企业性质、废水回用用途、废水处理技术、废水治理投资等方面的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在废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联合型的焦化企业跟独立焦化企业相比,优势非常明显;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考虑,必须加大废水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力度,提高废水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虹  张志杰 《陕西环境》1998,5(3):27-29
对于焦化废水,目前普遍采用的常规活性污泥法处理,出水COD仍较高,主要是由于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进一步降低焦化废水出水COD的关键是去除这类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有关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索了这些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降解特性.降解机理.最佳工艺条件.并对其发展动态进行了系统地评述。  相似文献   

9.
废塑料与炼焦配煤共焦化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kg模拟焦炉,进行了首钢炼焦配煤与北京市石景山区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的共焦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废塑料有提高焦油收率和减少水的收率的趋势;但添加废塑料对成焦率、焦油产率及水产率的影响随废塑料处理方法和废塑料添加比例的不同而有差异;采用废塑料型煤或废塑料型煤破碎物与配煤共焦化在提高废塑料添加比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0.
生物流化床在焦化废水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厌氧 缺氧 好氧工艺流程,以生物膜作为厌氧、缺氧反应器,循环式生物流化床作为好氧反应器进行了焦化废水治理中试应用研究。应用结果表明,上述工艺流程用于焦化废水治理是可行的。当系统进水CODCr浓度小于1200mg/L,系统水力停留时间为44h时,出水CODCr小于250mg/L;较高的进水NH3 N浓度可严重影响NH3 N去除,但对CODCr去除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焦化废水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焦化废水的成分十分复杂,除含苯系物外,还含有多芳香烃和杂环类有机物,研究表明,选择适合的微生物,并采用相应的生物反应器及处理工艺,可有效地除焦化废水中的COD和其他有毒化合物,文章从降解焦化废水的微生物种类,生物降解原理,降解方法,生物反应器及工艺流程等方面,阐述了焦化废水微生物降解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焦化废水微生物处理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焦化生产工艺的现状,指出目前焦化生产中污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探讨焦化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治理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投加高效菌种处理难降解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经 A1-A2-O工艺处理后的焦化废水进行 GC-MS分析,以废水中主要的难降解有机物苯甲酰肼,喹啉,萘为唯一碳源进行优势菌种筛选,获得 10株优势菌.对其进行分类学鉴定 ,并通过目标污染物生物降解能力实验,结果 B04,K01,K03,K04和 N02等 5株菌种具有高效降解能力.通过对降解过程的动力学分析,得出不同的菌株降解焦化废水均表现为一级反应关系.在活性污泥中投加优势菌株后 , 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相比 ,降解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研究表明 ,投加高效菌种有利于提高焦化废水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14.
焦化废水是一种有机物浓度较高且含氨氮很难降解的有机工业废水。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焦化废水的治理现状以及微波-活性炭处理技术应用的情况,讨论了微波-活性炭处理废水的机理,并对微波-活性炭协同深度处理工业废水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焦化废水处理方法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比较了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焦化废水处理方法.认为生物处理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处理方式。并对我国焦化行业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焦化生产应该开展清洁生产,实现水的闭路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6.
用化学絮凝法和SBR法对焦化蜡油精制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为最佳絮凝剂,最佳加入量为80mg/L,CODCr去除率为85.5%;用SBR法处理废水,CODCr由540mg/L降到112mg/L。经驯化过的污泥中,假单胞杆菌属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7.
焦化废水中几种典型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研究及处理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焦化废水中吲哚,吡啶,喹啉三种典型难降解有机物的物理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了这三种典型难解有机物的处理特性,简要介绍了几种选进有效的焦化废水的处理技术,总结了处理焦化废水中针对难降解有机物应注意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8.
离子膜辅助电催化氧化法预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化废水是属有毒有害、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常规的生物处理工艺对其去除效果不甚理想,从而导致出水中难降解污染物含量较高,COD和NH3-N不能达标。论文针对焦化废水的水质特点,采用离子膜电解技术进行预处理。对焦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苯酚降解效果的几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苯酚降解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在此工艺参数下,对模拟焦化废水电解2.5h,苯酚、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4%,45%,氨氮去除率和回收率别为99.5%和96.5%,总能耗27kwh/m3,可以为后续生化处理大大减轻负担,采用该方法作为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手段比较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了焦化废水在常规生物处理过程有机物的去除规律,研究了其中4种典型的难降解有机物的好氧与厌氧生物降解特性,对比了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常规的活性污泥法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对焦化废水处理工艺提出了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0.
载铜活性炭-微波降解焦化废水COD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焦化生化外排废水COD不达标问题,研究采用微波-载铜活性炭联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对焦化生化外排水COD降解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联用技术对COD降解具有较高的效果,采用联用工艺对COD的去除率比单纯使用载铜活性炭吸附时对COD的去除率高约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