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用板框压滤机处理小青矿选煤厂煤泥水、试验包括煤泥水絮凝沉降和板框压滤机脱水,从半工业性试验结果看效果较好,为铁法矿务局煤泥水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聚季铵盐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治理煤泥水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聚季铵盐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PQAAM在煤泥水治理中的絮凝沉降作用,说明该絮凝剂是一种质量优良的新型高效的阳离子絮凝剂,对煤泥水治理和环境保护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煤泥水动电电位的测试,推断出煤泥水的胶粒结构.通过对各种降低ζ电位的混凝剂的测试,得出钙盐是理想的混凝剂.确定了用PAM与CaCl2联用治理煤泥水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PAM与石灰联用治理煤泥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龙  张秀娟 《环境工程》1998,16(2):11-13
通过对煤泥水ζ电位的测定,推断出煤泥水的胶粒结构。通过对各种降低ζ电位的混凝剂的测试,得出钙盐是理想的混凝剂。确定了PAM与石灰联用治理煤泥水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聚合铝有机高分子稳定增效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验了有机高分子物质PEO、PAM对液体PAC的稳定性和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投加量适当的情况下,PEO能提高液体PAC的稳定性和絮凝性能,而PAM对PAC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能增强其絮凝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煤泥水ζ电位的测定,推断出煤泥水的胶粒结构。经对各种降低ζ电位的混凝剂的测试,得出钙盐是最理想的混凝剂,并确定了PAM与CaCl2联用治理煤泥水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几种聚电解质的合成及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5种水溶性聚电解质:①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共聚物(AM-DM);②丙烯酰胺-三甲基烯丙基氯化铵共聚物(AM-TM);③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④阳离子化聚丙烯酰胺(CPAM)和⑤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酸(AM-DM-AC)共聚物。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红外表征,并就絮凝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聚合物均具有絮凝能力且出现两个聚沉点,絮凝能力与聚合物的链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生物絮凝剂处理煤泥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利用微生物絮凝剂处理难于自然沉降的煤泥水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了草分枝杆菌这种微生物絮凝剂对煤泥水的絮凝效果,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草分枝杆菌絮凝煤泥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处理后的煤泥水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并可回收利用煤泥水中的可燃物质,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小康矿煤泥水难于治理的情况,在现场试验研究了使煤泥水絮凝沉淀的药剂以及加药的最佳比例,并且研究了采用箱式压滤机压滤絮凝体的最佳条件。为该矿压滤车间正常运转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洗毛废水的原水浓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栋 《环境工程》1997,15(4):17-20
对PAC、PAM复合使用于洗毛废水时原水浓度与投药量关系进行了小试和中试。实验表明,PAC与废水形成20~30μm的小絮粒,PAM连接小絮粒形成矾花。以原水COD10000mg/L为界,呈自由絮凝和拥挤絮凝两种状态。在自由絮凝时,原水COD:PAC:PAM呈75:1:0013,COD、SS去除率分别达85%,95%以上。拥挤絮凝时PAC、PAM的投量激剧增加。建议洗毛废水在自由絮凝状态下处理。  相似文献   

11.
将数学形态学的基本理论用于煤泥絮凝图像的处理,阐述了该理论处理图像的方法及步骤,获得煤泥絮团粒度、桥长等微观结构参数,并解释了PQAAM高聚物对细粒煤泥的絮凝作用和絮凝模式,从而实现了高聚物絮凝作用机理的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用聚丙烯酰胺作絮凝剂,研究了所含黏土类型、絮凝剂投加量等因素对煤泥水絮凝效果和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含高岭石的煤泥水絮凝剂最佳投加量为10.0 mg/L,所对应絮凝体的分形维数最大,为2.70. 投加量不足时分形维数降至1.55,投加量过量时分形维数降至1.95;含蒙脱石的煤泥水絮凝剂最佳投加量为15.0 mg/L,所对应絮凝体分形维数最大,为1.68. 投加量不足时分形维数降至1.01,投加量过量时分形维数降至1.51.   相似文献   

13.
主要利用化学方法对环氧氯丙烷和胺类进行阳离子改性获得阳离子醚化剂,然后与碱化后的淀粉接枝制得一种絮凝性能良好的有机高分子阳离子絮凝荆,并对所得产品作了絮凝性能实验。由实验得知该絮凝剂对悬浮细小颗粒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如高岭土溶液(1g/L)产生矾花时间较短,加入絮凝剂后搅拌3min左右即可产生明显絮体,且絮体较大,静置后透光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针对花岗石加工废水的特点,选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进行复配试验,研究絮凝剂对花岗石加工废水的降浊效果。首先通过设计影响絮凝的单因子试验与正交试验,获得影响絮凝效果的主次因子顺序(絮凝剂配比>絮凝剂用量>搅拌转速>溶液pH值)与最佳絮凝工艺条件;然后依此对花岗石加工废水进行絮凝处理,使其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最后给出采用该技术的吨水投资成本与运行成本。该处理技术具有出水水质好,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黑曲霉所产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能达到96%以上,该微生物絮凝荆在pH值很低的情况下亦能保持较高的絮凝活性,添加助凝剂CaCl2能大幅提高絮凝率。该絮凝剂的絮凝效果不易受温度的影响,其最佳投加量为2mL/100mL。  相似文献   

16.
煤矿矿井水处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军 《环境保护科学》2005,31(1):30-31,41
根据沈阳某煤矿矿井水的特性,采用化学絮凝法对矿井水处理,利用净水灵和PAM作为混、絮凝剂,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满意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翠  刘慧 《环境工程》2010,28(4):39-41
采用絮凝的方法,对桐油制备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的去杂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絮凝剂及絮凝剂用量、pH值、搅拌时间、反应温度等条件对甘油絮凝去除杂质的效果和甘油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硫酸铝絮凝剂,在絮凝剂用量为0.2%,pH值为6.0,搅拌时间为5 min,反应温度为20℃的条件下去杂效果最好,甘油回收率为80.45%。  相似文献   

18.
The colloidal properties of biogenic elemental sulfur(S~0)cause solid–liquid separation problems,such as poor settling and membrane fouling.In this study,the separation of S~0 from bulk liquids was performed using flocculation.Polyaluminum chloride(PAC),polyacrylamide(PAM)and microbial flocculant(MBF)were compared to investigate their abilities to flocculate S~0 produced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sulfate-containing wastewater.A novel approach with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and interactions of flocculant dose,pH and stirring intensity,on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in terms of the S~0 flocculation and the supernatant turbidity removal.The dose optimiz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0 flocculation efficiency de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PACMBFPAM.Optimum S~0 flocculation conditions were observed at pH 4.73,a stirring speed of 129 r/min and a flocculant dose of 2.42 mg PAC/mg S.During optimum flocculation conditions,the S~0f locculation rate reached 97.53%.Confirmation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at employing PAC for S~0 flocculation is feasible and RSM is an efficient approach for optimizing the process of S~0 flocculation.The results provide basic parameters and conditions for recovering sulfur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sulfate-laden wastewa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