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7):189-196
钙离子和镁离子是微生物生命活动中必须的元素,但适量的钙镁离子对微生物才能产生有利影响,垃圾渗滤液中存在不同浓度的钙镁离子,因此,研究钙镁离子对垃圾渗滤液处理中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3种不同钙离子和镁离子配比(L1、L2、L3);采用BiPhasic函数拟合试验数据绘制浓度和效应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利用等效线图模型分析钙镁离子对垃圾渗滤液厌氧生物处理中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配比的钙镁离子对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作用效应均表现为低浓度促进而高浓度抑制的特点,且当钙镁离子混合物浓度低于858 mg/L时,促进效应随钙离子含量增加而增大,当钙镁离子混合物浓度高于858 mg/L时,抑制效应则随钙镁离子混合物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等效线图模型分析表明,当钙镁离子配比为L1时,钙镁离子对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作用关系为协同作用;当钙镁离子配比为L2、L3时,钙镁离子对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作用关系均随着作用时间和作用效应的增加由协同作用过渡到部分加和作用,最终转变为拮抗作用。不同浓度配比的钙镁离子混合物对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作用效应均具有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霍向晨  刘树深  张晶  张瑾 《环境科学》2013,34(1):257-262
采用直接均分射线设计(EquRay)构建二甲亚砜(DMSO)分别与3种常用农药乐果(DIM)、敌敌畏(DIC)和甲霜灵(MET)的二元混合物,应用微板毒性分析(MTA)测试单个物质及混合物对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的发光抑制毒性.以浓度加和(concentration addition,CA)模型检测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提出并应用多效应残差法(multi-effectresidual analysis,MERA)定量表征DMSO-农药二元混合物实验观测毒性相对于CA模型预测结果的偏离程度,即毒性相互作用强度.表征结果显示3组DMSO-农药二元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以拮抗作用为主,最强拮抗作用在-23%~-15%之间,发生拮抗作用的浓度范围及拮抗作用强度受混合物组成、组分浓度比和效应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综合分析比较MERA与传统等效线图及扩展毒性单位和对3组二元混合物的表征结果发现,MERA从生物效应角度表征毒性相互作用强度,受到混合物组成和效应水平的限制较少,适用于分析具有复杂相互作用的二元混合物.  相似文献   

3.
3种离子液体与甲霜灵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3种咪唑类离子液体(ILs): C10H19ClN2 (IL1), C12H23ClN2 (IL2), C16H31ClN2 (IL3)和一种杀菌剂甲霜灵(MET)为混合物组分,以直接均分射线法构建3组二元混合物体系:MET-IL1, MET-IL2和MET-IL3. 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法(MTA)测定二元混合物对青海弧菌Q67 (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的联合毒性.通过比较实验毒性数据与浓度加和(CA)参考模型分析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并利用半数效应浓度(EC50)水平下的等效线图分析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组二元混合物的相互作用明显不同.在MET-IL1和MET-IL2 2组二元体系中,MET浓度比例越高,拮抗作用越明显;在MET-IL3二元体系中,随着MET浓度比例的减小,MET与IL3的相互作用由加和变为协同,并且MET比例越小,协同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3种农药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的大量生产和应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生物甚至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构成了威胁。该文以苯嗪草酮(GLY)、甲霜灵(MET)和草甘膦(MM)为研究对象,以发光菌青海弧菌(Q67)为指示生物,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3种农药的二元混合物体系,应用时间依赖微板毒性测试方法系统测定3种农药及其二元混合物对Q67的毒性,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浓度-效应数据,并应用浓度加和模型(CA)分析农药混合体系的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3种农药的浓度-效应曲线均可用Logit函数有效表征,以半数浓度-效应的负对数值(p(EC)_(50))为毒性大小指标,除0.25 h外,3种农药在不同暴露时间的毒性大小顺序均为:MET (p(EC)_(50)=2.56~3.01)MM (p(EC)_(50)=2.35~2.53)GLY (p(EC)_(50)=2.10~2.30);单个农药及其二元混合物的毒性具有时间依赖性,且二元混合物毒性表现出一定的组分依赖性;3种农药二元混合物体系的15条射线对Q67的联合毒性作用方式也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混合体系GLY-MET和GLY-MM体系开始的时候呈现明显的拮抗作用,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毒性作用方式从拮抗变为加和作用,甚至协同作用;而MET-MM的混合物体系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拮抗作用,但无协同作用的出现,说明GLY很可能是混合物体系呈现协同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成分回归的整合模型预测重金属混合物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CA和IA模型预测结果共线性的问题,基于主成分回归改进已有整合加和模型ICIM,建立新的混合物整合模型(PCR-IAM),并预测加和、协同和拮抗相互作用的重金属混合物联合毒性.以混合物实验浓度为因变量,浓度加和与独立作用预测混合物效应浓度的主成分回归为自变量,建立了PCR-IAM模型.以4个二元混合物体系(Ni-Fe、Ni-Pb、Ni-Cd和Ni-Cr)共20条混合物射线的联合毒性(共240个样本点)验证PCR-IAM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所有二元混合物的PCR-IAM模型的决定系数(R2)和留一法(LOO)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值均大于0.95,表明PCR-IAM模型能够准确预测20条加和效应、协同和拮抗作用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因此,经验数学模型PCR-IAM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加和效应、协同和拮抗作用混合物毒性,为构建更合理的整合模型及环境混合污染物的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以1-苄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IL1)和1-已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基)亚胺(IL2)及废水为混合物组分,以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为指示生物,采用均匀设计射线法设计不同浓度配比的IL1-IL2混合物体系及IL1-IL2-废水的混合物体系,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测定这些混合物体系的浓度-效应数据,并以浓度加和与独立作用模型为加和参考模型分析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IL1-IL2的混合物体系具有拮抗或加和作用,且混合物毒性(pEC50值)与其中IL1的浓度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IL1-IL2-废水的混合物体系具有明显的协同或加和作用,且混合物pEC50值与其中废水的浓度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由于可以同时实现污水中碳磷的快速分离,超短泥龄活性污泥系统在降低能耗与资源回收方面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对不同 进水碳源(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生活污水)条件下超短泥龄活性污泥系统污泥性质、碳磷分离规律与分离机制、微生物动力学参数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生活污水相比,由单一碳源所培养超短泥龄活性污泥浓度较低,活性较高,但乙酸钠与丙酸钠培养活性污泥处于微膨胀状态.不同碳源培养系统中COD的去除性能并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由于生活污水中含有悬浮物,COD去除性能弱于单一碳源培养系统.不同碳源培养系统中磷酸盐的去除性能存在较大差异,乙酸钠与丙酸钠基本依靠生物效应除磷,但生物效应无法实现高效除磷,葡萄糖与 生活污水培养系统均同时依靠生物效应与EPS吸附效应除磷,不同碳源培养系统除磷效率排序为:葡萄糖>生活污水>丙酸钠>乙酸钠.研究同时发现,碳源分子量越小,培养系统中活性污泥生物活性越高,异养菌生长与衰减系数越高.  相似文献   

8.
厌氧除磷种源的筛选与厌氧除磷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分批培养,考察各接种物培养始末总磷浓度的变化,比较了牛粪、猪粪、鸡粪以及来自两个不同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污泥的除磷能力,试验证明猪粪的除磷效果最佳.在此基础上,将猪粪与两种厌氧污泥按质量比3:1:1混合作为接种物,研究了厌氧生物除磷的条件,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是厌氧生物除磷的良好碳源和氮源;适宜的初始pH6.5,适宜的培养温度35℃.在适宜的除磷条件下,培养至第4天,猪粪与厌氧污泥混合物对总磷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21.31%)外加钼和其它微量元素对厌氧生物除磷没有效应,表明试验所用的培养液中,不缺少这些元素.另外,外加还原剂硫化物对厌氧生物除磷也没有明显的作用,表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质所致的低氧化还原电位已能满足厌氧生物除磷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四环素类抗生素(TCLs)在环境中的毒性作用与机理,文章以盐酸四环素(TCL)、盐酸金霉素(CTC)、盐酸强力霉素(DHY)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均分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TCLs的二元、三元混合物体系,运用基于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时间依赖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地考察了TCLs单一毒性及其混合物的毒性效应,应用绝对偏差模型并结合热值图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并应用电镜扫描等技术和方法同步分析TCLs及其混合物作用前后C. pyrenoidosa细胞形态的变化、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3种TCLs之间构成的3个二元混合体系和1个三元混合体系共20条射线对C. pyrenoidosa的毒性数据均呈现较好的浓度-效应关系,且具有时间依赖毒性效应和浓度依赖毒性效应;3种抗生素的毒性强弱不同;毒性大小排序为CTC>DHY>TCL;在TCLs二元和三元混合体系中,TCL-DHY和CTC-DHY体系中有拮抗作用,而其余混合体系均没有呈现出毒性相互作用即加和作用,拮抗作用出现在中浓度区域,拮抗作用和组分浓度比有关;TCLs可以破坏C. py...  相似文献   

10.
双酚A与内源性雌激素联合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环境雌激素与内源性雌激素联合作用的生物效应,通过对鲫鱼血浆卵黄蛋白原含量的相对变化和化合物暴露浓度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出17β-雌二醇(E2) 、双酚A(BPA)及其毒性固定比例混合物雌激素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应用相加作用数学模型根据单个化合物的数据可预测不同配比混合物的效应.在各个浓度范围,实验得出的混合物效应与通过浓度相加和反应相加模型计算得出的混合物效应比较,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在较低浓度范围BPA和E2呈现相似联合作用,混合物效应大小取决于化合物的作用性质、暴露量和质量比例,表明在对环境雌激素的风险评价中应考虑污染物与内源性雌激素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厌氧/好氧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强化生物除磷(EBPR)与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的耦合脱氮除磷特性,以实际低C/N (约为3.5)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先通过调控进水C/N考察其对EBPR启动和聚磷菌(PAOs)富集情况的影响,再通过调控好氧段DO浓度考察其对系统脱氮除磷性能、SND率及碳源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O浓度为2.0mg/L,当进水C/N由3.2提高至7.5并降至3.8时,反应器出水PO43--P浓度由3.9mg/L逐渐降至0.5mg/L以下,且厌氧释磷量(PRA)由3.3mg/L逐渐升高至约30mg/L.此后,当DO浓度逐渐降至约1.0mg/L时,SND现象愈加明显,且其与EBPR耦合使得系统总氮(TN)和PO43--P去除率分别提高至85%和94%.但当DO浓度约为0.5mg/L时,硝化过程进行不完全,亚硝酸盐积累较为明显,耦合系统中存在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现象.DO浓度为约1.0mg/L时,系统具有最高的脱氮除磷性能.此外,当DO浓度由2.0mg/L降至0.5mg/L时,PAOs较聚糖菌(GAOs)在厌氧内碳源储存中的贡献逐渐减小(PPAO,An由30.3%逐渐降至20.2%),PRA降低约7mg/L.DO浓度为1.0~1.5mg/L最有利于系统厌氧段内碳源PHA的合成.  相似文献   

12.
吴鹏  程朝阳  沈耀良  赵诗惠  吕亮 《环境科学》2017,38(9):3781-3786
基于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微生物相分离及膜生物反应器(MBR)高效截留的特性,通过加设硝化液回流与污泥回流实现了ABR-MBR一体化反应器的循环联动,对连续流条件下调控进水COD浓度及COD/TN比条件下的反硝化除磷影响机制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个不同进水C/N比下,ABR-MBR组合工艺最终出水溶解性PO_3-4-P平均浓度分别为0.22、0.34、0.39、0.42和2.45 mg·L~(-1),低C/N比可获得更好的除磷效果,而C/N为4.8~6.0时,工艺对COD、TN和溶解性PO_3-4-P去除率分别在87%、76%和93%以上.此外,在C/N为3.6~6.0时,ABR缺氧吸磷量与工艺对TN去除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提高进水C/N比有助于系统对TN的去除.最终获得进水C/N比为6时最有利于氮和磷的同步去除.  相似文献   

13.
不同丙酸盐/乙酸盐比对单级好氧生物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个序批式反应器(R1、R2)中,采用合成废水,研究了废水中常见的两种挥发性脂肪酸(VFAs)盐-丙酸盐和乙酸盐-的不同浓度比值(R1:丙酸盐/乙酸盐=0.165;R2:丙酸盐/乙酸盐=2.00)对于单级好氧生物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30d的驯化后,R2的除磷效果要优于R1,R1和R2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95%和84.79%.但是,R1中单位微生物的除磷性能要好于R2,R1单位微生物磷平均去除量为8.66mg/g,R2为8.03mg/g.静置期,R1和R2中均有明显的释磷现象,但R2释磷量大于R1,单位微生物的释磷量也大于R1,可能的原因是R1中尚有部分糖原在静置期分解供能,而R2中全为聚磷分解供能.  相似文献   

14.
镁离子浓度对SBR生物除磷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幸  高大文  刘琳 《环境科学》2011,32(7):2036-2040
通过不投加镁离子(R1)、投加8 mg/L镁离子(R2)以及投加24 mg/L镁离子(R3),分析镁离子对SBR生物除磷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镁离子的添加会加速聚磷菌的富集,有助于维持生物除磷系统的稳定运行.在稳定运行阶段,镁离子不充足的系统(R1)磷酸盐去除率逐渐下降至50%以下,系统呈恶化趋势,而在镁离子充足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引入多响应值的归一化评分法进行了污泥水磷和有机物同步混凝去除的多目标优化,并利用响应面(RSM)技术考察了Al/P比、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和悬浮固体(SS)浓度对污染物去除的单独效应和联合效应.结果表明,复合投加聚合氯化铝和PAM能同步去除污泥水中磷和有机物,并改善沉降效果.归一化后单目标RSM优化显示,对污泥水中磷和有机物同步去除的贡献为Al/P比SS浓度PAM投加量.在最优条件Al/P比为3、PAM浓度为1.22 mg·L~(-1)、SS浓度为3.58 g·~(L-1)的条件下,正磷和总有机碳去除率分别为93.1%和53.9%.与多响应变量优化相比,引入归一化评分法有效解决了变量间数值量级差异的问题,使结果的分析计算变得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16.
过氧化氢酶是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关键酶,为揭示混合污染物对垃圾渗滤液中微生物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关系,选取垃圾渗滤液中常见的钙镁离子作为污染物,利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3种浓度配比的钙镁离子混合物,钙离子占比分别为0.27、0.52、0.77;然后,根据抑制效应的变化分析钙镁离子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利用等效线图法分析钙镁离子对垃圾渗滤液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作用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①钙镁离子及其混合物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效应具有相同的规律,在同一周期下抑制效应随着钙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浓度下抑制效应随着周期的增加而增大. ②当钙离子占比为0.27时,钙镁离子混合物对过氧化氢酶活性作用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当钙离子占比为0.52、0.77时,钙镁离子混合物对过氧化氢酶活性作用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 研究显示,随着钙离子占比的增加,钙镁离子混合物对过氧化氢酶活性作用的相互关系由以协同作用为主变为以拮抗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7.
长期侧流提取对EBPR系统除磷及其磷回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俞小军  李杰  周猛  宋璐  李维维  王亚娥  马娟  吕慧 《环境科学》2018,39(9):4274-4280
实验采用交替厌氧/好氧(An/O)运行模式的SBR反应器,考察310 d内分3个批次提取侧流比为0、1/4、1/3、1/2的厌氧放磷上清液后EBPR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及相应的磷回收性能.结果表明,整个实验阶段系统对COD和氨氮的去除较为稳定,出水均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总氮去除因厌氧阶段反硝化不断增强有所提升,达标率由88.2%显著上升至98.6%.然而,随着厌氧上清液提取次数的增多,系统释磷能力整体下降,但前两个批次中系统除磷均稳定高效,去除率在90%以上,相应地出水磷达标率大于75%,仅第3批次实验中侧流比为1/2时系统除磷率出现大幅波动,最低降为54.2%,并贡献该批次出水磷不达标率的60%,说明长期提取1/2侧流比不利于主流工艺出水稳定维持.研究还发现,长期进行侧流磷回收实验有利于污泥减量,且对污泥沉降性能影响不大.因此,在EBPR系统内长期提取适当侧流比的厌氧上清液以进行磷回收与主流工艺同步高效脱氮除磷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SBR工艺中反硝化除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吕锡武 《环境科学》2007,28(10):2259-2263
在NO-3-N/COD为0.04、0.095、0.125和0.27条件下,采用SBR反应器研究了反硝化除磷的特性.试验表明,污染物与控制参数(pH、ORP、 DO)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搅拌阶段,ORP可以指示是否发生了反硝化聚磷反应;在好氧阶段,上述3个参数都可以监测TN浓度的低谷(NAS point),但是pH最为灵敏.在NAS point排放上清液,能提高反应器的效率和出水水质.在反硝化聚磷的过程中,反硝化聚磷菌(DPBs)首先快速将NO-3-N转化为某种中间产物,然后再将该产物逐渐转化为N2.有机碳源对DPBs的除磷能力有较大影响,当NO-3-N/COD大于0.095时,随着比值的升高,DPBs除磷能力增强.结果表明,为取得良好的反硝化除磷效果,NO-3-N/COD应不低于0.125.  相似文献   

19.
将热活化煤矸石和镧改性煤矸石应用于封闭水体除磷固磷试验,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底泥微生态群落结构、聚磷细菌和磷代谢功能基因的变化.结果表明:镧改性煤矸石对上覆水TP的去除能力最高,稳定期上覆水TP浓度为0.023~0.028mg/L,较对照组低83.5%以上,热活化煤矸石对上覆水TP的去除能力较差,稳定期上覆水TP浓度为0.15mg/L左右,略低于对照组.热活化煤矸石和镧改性煤矸石均提高了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底泥优势菌种.不同处理组底泥中聚磷细菌为Tetrasphaera和Candidatus_Accumulibacter,镧改性煤矸石显著降低了底泥中聚磷细菌的相对丰度.热活化煤矸石和镧改性煤矸石对多聚磷酸盐激酶(PPK)影响不大,但对外切聚磷酸酶(PPX)的抑制较大,热活化煤矸石抑制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