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主导产业定位是区域性质、功能和发展方向的规定,是区域发展决策和规划的先导和基础。资源定位原则(Resource-Oriented Principle,ROP)从最初提出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帮助,应用领域已扩展到为区域发展方向的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提供依据。但应用资源定位原则确定区域主导产业的具体方法研究较少。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解决多目标决策的有效方法之一,可确定不同自然资源对不同产业的支持程度。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AHP法应用资源定位原则确定海岸带区域主导产业的思路,即首先建立自然资源和产业的联系网络,通过专家判断法定量不同自然资源对不同产业的支持程度,支持程度最高的产业即为该区域主导产业。本文将该法应用于厦门市,确定厦门市海岸带区域主导产业为旅游业。该方法为海岸带区域主导产业的科学确定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环境工作通讯》2009,(4):I0031-I0033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项目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暨项目启动会议,标志着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刚才,项目领导小组集中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3.
石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其大量的碳排放却给环境造成严重负担,因此提倡石化产业低碳发展能有效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与环境绿色均衡发展.基于产业转移视角,分析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现状;运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法分解并分析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在三地的作用效果,进而借助产业竞争力系数佐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作用效果在区域间的关联性;最后通过合理调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能源结构,将未调整和调整后的能源结构类型分别设置为基准情境和低碳情境,利用SPSS拟合最优曲线来预测2017-2030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减排潜力.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增加386.79×104 t,碳排放强度由0.77 t/(104元)降至0.31 t/(104元).②2007-2016年,能源强度因素使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减少13 663.77×104 t,其贡献率高达148.38%;人均GDP因素促使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增加12 327.10×104 t,贡献率达110.69%.③对于石化产业竞争力系数,北京市由0.03降至-0.02,为三地石化产业转出地;河北省由-0.14增至0.16,为转入地.④在低碳情境下,2020年、2030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分别比基准情境减少502.84×104、528.95×104 t,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0.19、0.17 t/(104元),均达到发展目标的要求.研究显示,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逐年上升,承受巨大减排压力,该区域可以通过调整石化产业能源结构来挖掘碳减排潜力,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煤炭资源开发重心的向西转移,能源资源的成本优势将可能吸引能源密集型产业和相关的加工制造业向西转移,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利用DMRCGE模型和情景分析定量模拟了煤炭开发重心西移对能源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煤炭资源开发重心西移,通过成本驱动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的作用,将促进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转移,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能源密集型产业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资源富集区域与经济发达区域的经济差异;但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工制造业的优势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疆煤炭生产比例的提升,将带动新疆能源密集型产业的份额增加,有利于新疆依托本地市场提升制造业份额。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杭州市工业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杭州市工业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制定产业发展的环境约束指标,引导发展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在保持经济高度增长的同时降低污染物排放,最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杭州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进一步明确各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利用总量减排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推进行业发展环境准入,区域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新型工业化对产业发展的要求, 论文构建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共包括11个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各工业主导产业进行综合评价选择,选择出河南省应该重点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煤炭产业、食品产业、铝产业。  相似文献   

7.
资源与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个区域的资源与环境基础状况及与该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程度会对城市发展发生一定影响.四平市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实施都有着重要影响.论文分析了四平地区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特征,分别进行了四平市资源本底评价和四平市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并得出结论,旨在为四平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不同产业碳水足迹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水关联分析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从区域碳水耦合视角开展产业碳水足迹效率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资源利用强度和效率对产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而且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产业转型中的节水和碳减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采用2012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及各产业取水量和能源消费数据,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对不同产业的碳水足迹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碳足迹和水足迹存在着行业不匹配现象。其中,农业水足迹最大,是水足迹最小的木材业的2333倍;采掘业碳足迹最大,是碳足迹最小的食品业的273倍。(2)不同产业碳水足迹效率具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足迹较大的产业其足迹效率偏低。(3)产业碳水足迹效率的差异主要受产业属性、水能消耗强度、能源结构、企业技术水平及产业关联情况等因素的影响。(4)建议未来河南省应结合不同产业的特点及水能关联情况制定差别化的节水与碳减排政策,加强制度约束和法律监管,推动企业水能资源高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区域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区域产业规模最优化发展的线性规划模型,解释了模型的具体含义并给出了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依据和方法,并在某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了应用。通过该模型得出的最优方案与规划方案的对比,可以评价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同时也可为区域产业发展提出调整建议,实现区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对肇庆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互补性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日益成为区域内经济合作的热点和重点,但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污染转移。正确评价区域发展的承载力,对于协调区域资源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肇庆市2003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肇庆市水资源承栽力的主要的三个因子分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水体纳污能力和自来水工程供水能力。肇庆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后的水资源承载力变化情况表明产业转移政策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部分地区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11.
金凤君  高超 《环境保护》2013,(18):28-31
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两方面分析了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针对重点区域的重点产业从促进产业集聚优化空间布局、建设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控。为西北地区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供政策建议,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江水质的区域差异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水质状况受到河流自然属性和流经区域产业特点的综合影响,区域差异十分明显;长江入江污水量的时空分布与沿江各省市产业发展水平及年际变化有密切关系;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应与保护水质相协调,为控制污染,必须实施一整套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及特殊的历史沿革、资源禀赋、产业承接等原因,新疆成为石化、煤化工、钢铁等高耗能产业接替区,以化石为主的能源消费不断增加,逐步形成高耗能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区域碳锁定问题日益突出。新疆区域碳锁定形成机制以技术-制度锁定为基本途径,经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产生资源禀赋锁定、产业锁定、技术锁定、制度锁定和社会嵌入锁定,形成具有路径依赖的综合系统,导致新疆区域碳锁定固化。通过建立碳承载力、碳超载率的计算模型,运用供需平衡法对新疆碳锁定状态进行判定和预测发现:新疆初次碳锁定现象发生在2005年,2006-2014年区域碳锁定趋势愈来愈严重。地方政府通过优化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健全政绩考核体系、提升碳承载能力等路径减缓区域碳锁定趋势,逐步实现区域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4.
乌昌地区资源型产业的集聚特征及其城市化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能矿资源为基础原料的资源型产业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资源型产业正处于兴盛期的城市发展更是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论文将资源型产业作为单个影响因素,采用产业结构变动值、产业结构变动系数、产业结构熵数和区位熵等方法,选择典型干旱区城镇发展区域乌昌地区,对该区域资源型产业的时空演化和集聚特征及其对绿洲城镇发展的作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型产业对乌昌地区产业集聚的地域、类型、工业内部结构以及城市的扩展方式和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受绿洲城镇分散性的影响,资源型产业对乌昌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表现为轴向扩展和圈层扩展并进;资源型产业选择就近城市转移,对于较远的县市集聚大于扩散,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5.
全球和区域碳汇是全球变化研究和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各组织都在积极行动。本研究深入剖析了通辽市的植物资源、宜林区域及发展碳汇工程的基础条件,提出碳汇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原则,确定碳汇产业的建设目标、碳汇工程的技术路线及技术指标,最后对发展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制定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进而形成完整的碳汇产业发展规划思路,为生态脆弱的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碳汇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赵卫  沈渭寿  张慧  孙明  孙俊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0):1789-1800
在区域生态承载力及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后发地区敏感的生态环境、强烈的发展愿景和以产业区域转移为主的后发优势战略,阐明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判定标准和衡量对象,构建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概念模型;与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结合,运用多目标规划,建立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目前海西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人类干扰总体上较轻,重点产业发展尚未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健康等级构成威胁。若海西区土地产出率升至2007年上海市土地产出率的75%,海西区及其多数分区生态系统可以持续支撑其重点产业中长期发展。海西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状况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发挥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7.
云贵地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方法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贵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基于区域生态系统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和重点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考虑矿产资源开发、林业开发、农业生产、特色旅游等产业的生态环境风险,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形成生态控制分区方案,提出基于生态控制分区的管理对策,为区域重点产业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逐步升高是以工业化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论文的理论研究说明,产业关联水平反映了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多样化和分工细化的程度,相较于产业结构,产业关联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示意义更深刻。那么,产业关联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特征及其趋势将更接近于碳排放在经济发展驱动下的演进规律。因此,论文采用欧盟27国投入产出数据,在测算不同类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水平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类型制造业所对应的特征服务业类型,进而应用经济计量学工具对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关联度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作为发达经济体,欧盟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整体间产业关联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负效应;第二,低端、中端和高端制造业与各自对应特征服务业类型间产业关联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均较为显著,其强度呈现随制造业水平升级而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三,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分配性服务业间产业关联度的提高是实现区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并逐步下降的重要动力,而中端制造业与其对应特征服务业关联度提升对碳排放的正向效应将高于低端制造业主导时期。因此,结合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碳排放的演化具有规律性特征,而以产业关联度入手的分析能够提供操作性更强的参考。目前,中国应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的过程中,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其与制造业的关联水平,并采取积极措施降低交通运输业等分配性服务业的能耗强度。  相似文献   

19.
论文选择影响碳排放绩效的主要指标,基于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省域为研究对象,将全国分为7类区域。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分工特征是造成目前中国省级碳排放绩效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高碳产业工艺特征和能源结构特征,而经济结构对解释省级碳排放绩效区域差异的贡献有限。北方地区高碳产品生产份额高且工艺水平相对低,能源消费中极高的煤炭比例加重了负面影响,造成其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水平低,特别是华北地区;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高碳产业也逐步增加,但由于其工艺先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碳产品份额高的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目前高碳产品份额虽然低于东部地区,但工艺水平也低,造成了其低水平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由于各省历史发展、自然资源禀赋、区域分工角色等因素不同,且遵从经济宏观发展客观规律和经济区位理论,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中国其他区域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其经济和能源结构,低碳政策制定的重点应放在提高高碳产业工艺水平方面。  相似文献   

20.
区域工业污染物增长份额偏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迎春  佟连军 《环境科学》2010,31(4):1114-1120
以吉林省为例,在汇总各类污染物排污费的基础上,应用份额偏离分析方法解析地区污染增长,从空间关联和结构关联等方面探索区域污染治理改进方向.结果表明,①全域尺度上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78和34.05,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等技术措施对于降低区域污染的作用远远大于产业组织方式的影响;②邻域尺度上地区增长份额多数高于全域尺度模型计算结果,进一步对比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组合关系,有助于通过空间组织方式改进污染治理,而降低长春市和吉林市的污染排放对于改善吉林省区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③从污染物结构关联方面将地区污染分为复合污染型和单项污染型,有利于通过产业组织方式推动区域产业生态化发展;④按照各市州所属组别的相似性,并考虑地理临近,吉林省产业生态化空间组织结构可以划分为中部组、东南组、西部组和东部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