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可降解塑料替代普通塑料作包装材料和农用薄膜,已成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对可降解塑料的研制现状和应用前景,并指出了可降解塑料在开发和应用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可降解塑料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论述了目前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开发现状,着重介绍了日本及欧美的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制情况,并列出了部分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主要原料、共聚成分及生成的聚和物。  相似文献   

3.
陈长森 《福建环境》1997,14(4):14-15
塑料制品制造了“白色污染”引起世人的关注,开发、利用可降解塑料可有效消除环境污染。该文介绍了可降解塑料的分类、开发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日本工业技术院物质工学工业技术研究所着手开发以CO2、废塑料、木屑等为原料生产生物分解性塑料。这种塑料废弃后能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也能作为原料再利用,故称为“环境调和型塑料”。目标2000年投入市场。  相似文献   

5.
化肥和塑料薄膜等化工产品的使用可显著促进粮食生产和土壤肥力改善,但地膜的残留积累不仅影响化肥的有效性,也会给农业环境带来潜在污染和威胁.通过添加不同含量和粒径的传统微塑料(PE、PVC)与生物可降解微塑料(PBS、PLA),分析了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传统微塑料与生物可降解微塑料都能显著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但生物可降解微塑料对有效磷含量的降低幅度约为传统微塑料的2倍;(2)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当微塑料浓度达到5%(质量分数)时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降低幅度达22.5%~73.6%;(3)随着微塑料粒径的增大,土壤有效磷含量逐渐升高;(4)在砂质土壤中,微塑料种类、浓度和粒径变化均未对有效磷含量产生显著影响.微塑料残留量、种类和粒径等性状对有效磷含量的影响因土壤质地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果可为不同土壤条件下微塑料的治理和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家益 《环境保护科学》1991,17(4):74-76,73
随着工业化国家日益缺少符合环保要求的场所处理固体废物,塑料生产厂家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他们提出解决办法.开发可降解塑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技术途径.但是,总部设在美国的咨询公司——化学工业公司认为:与其采用降解法,不如采用废物能量转化焚烧法,焚烧法减少塑料废物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已经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我国废弃塑料的产生及处置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塑料废弃物是一种宝贵的可利用资源,所以在废弃塑料的处置过程中,如何回收利用及减少污染已成为其中关键环节,此外,可降解塑料是减轻白色污染的重要手段,希望在社会的大力宣传下,使可降解塑料走向大众生活,成为在用塑料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8.
深圳计划全面推广可降解塑料包装制品、拉萨全面禁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及塑料袋、北京市场上销售的一次性可降解塑料餐盒六成不合格、学校食堂使用的降解塑料餐盒添加剂卫生指标超标、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正在回潮……这是近来媒体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一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9.
杨伟利 《环境》2006,(10):54-55
塑料作为四大基础材料之一,因其质地轻、加工方便、美观实用,深受人们青睐,广泛用于各行各业。2005年中国的塑料产量达到4500万吨,居世界前列。塑料的出现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因塑料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一边是塑料制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深度渗透,一边是历经千年而无法降解的“白色污染”。在环保呼声高涨、市场需求渐旺的情况下,各种可降解塑料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逐步问世,“玉米塑料”就是市场前景较为乐观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可降解共混塑料因价格低廉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共混塑料在海水中的光降解和微塑料的形成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聚乙烯/碳酸钙(PE/CaCO3)和聚乙烯/热塑性淀粉(PE/TPS)共混塑料为研究对象,聚乙烯(PE)作为对照,通过机械研磨制备微塑料,研究微塑料在天然海水中阳光照射下的光降解.结果表明,相同风化条件下,共混塑料比PE更容易产生小粒径的颗粒.光降解后老化共混塑料表面的碎片、颗粒明显多于PE.光降解后PE的ATR-FTIR和C1s XPS光谱没有明显变化;PE/CaCO3因光氧化形成含氧官能团C—O;PE/TPS的TPS特征峰减弱,表明TPS光降解.结合3种微塑料接触角、表面电势的变化可知,老化共混塑料对亲水性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可能比PE更强.综上所述,可降解共混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光降解程度高于PE,海洋环境风险可能更大,应谨慎推广.  相似文献   

11.
施跋  吴奇方 《上海环境科学》1993,12(7):41-41,21
对生物降解性塑料薄膜的可降解性能提出了采用特种微生物霉菌的生物培养试验检测方法。根据试样中霉菌作用的不同覆盖面积的百分比,提出了可降解性能的分级指标。通过对某塑料薄膜厂的生产产品进行检测试验的结果而优化的工艺生产条件所生产的试样,作性能测试,表明这种产品的可降解性能的分级指标可以达到4级水平,对产品的生产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宏升 《环境科技》1990,3(1):38-40
废弃塑料随着塑料应用的日益广泛而日趋增多,而废弃塑料的处理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介绍了国外近期对废弃塑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对策,包括回收加工和利用废弃塑料;用废塑料制造垃圾袋、防噪音屏障或增强堤防;制作其它化工原料;废塑料作能源的利用以及新一代塑料——生物塑料的开发等。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自从"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需协调"的口号提出后,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可降解塑料的开发和应用,对21世纪绿色环保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解决难降解废弃塑料造成的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石油资源日益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生物技术与植物纤维性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禾谷类作物的秸秆、棉籽壳、椰子壳、甘蔗渣、菠萝和香蕉叶等农业废弃物含有丰富的生物纤维,是一种可再生和再利用的植物纤维性资源。生物纤维是食品、医药、纺织、造纸、复合材料和精细化工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全球每年所产农业废弃物中生物纤维总量约2×1011t,我国每年可产农作物秸秆约6×108t,蔗渣和蔗梢约2000×104t,油料秸秆约3000×104t。生物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废弃物中生物纤维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催生了多种新型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论文分析了农业废弃物中生物纤维的理化特性以及工业化应用价值及途径,重点论述生物技术在以植物纤维性资源为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酶制剂、乳酸、木糖醇、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燃料酒精和生物电能等方面的研发进展,并讨论植物纤维性资源综合利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塑料的难以降解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问题。本文介绍了目前存在的塑料的种类,对可降解塑料菌株的种类和特点进行了综述。对利用微生物降解塑料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可降解塑料研究开发的迅速发展,及早制订我国可降解塑料测试评价方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第三在化学公司Mitsui ToaTsa,注视着庞大和易于加工的生物可降解塑料。Mitsui的中试加工厂于今年1月在Fuklo-Ka县工业中心开始运行,现拟扩大该工厂。该厂每年能生产500t用树脂制成的塑料,土壤细菌可方便地将塑料降解为水和CO_2。制成的塑料可以是透明或是彩色。  相似文献   

18.
未来塑料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生物塑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颖 《世界环境》2009,(1):59-60
目前生物塑料技术,主要应用在五个行业中。第一是包装行业。塑料包装制品是塑料行业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包括塑料袋、食物包装盒和饮料包装等。第二是生物塑料农用地膜。原先制造农用地膜的材料主要是不可降解的化工塑料。会导致“白色污染”。生物塑料农膜使用后直接将地膜就地填埋降解,避免了化工塑料造成的污染。第三是纺织业。  相似文献   

19.
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此人们提出了开发可降解塑料、以纸代塑、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纺织品购物袋等环保替代方案,但这些方案是否可行一直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与证明。本文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塑料、纸和纺织品三种购物袋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比较评价,同时结合购物袋的消费意识调查,对各种方案的现实可行性进行了系统论证,旨在为解决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引发的环境问题和实现我国环境状况的持续改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最近,记者应邀参加了英国“交响环境公司”在英国议会大厦举行的新产品发布会,该公司在会上隆重推出的一种“神奇”的可降解塑料,让人们看到了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新希望。可降解塑料制品在英国和其它国家并非鲜为人知,但至今可降解塑料产品仅限于垃圾袋,食品和商品等包装仍沿用传统聚乙烯塑料。“交响环境公司”在开发出新型可降解塑料的同时,还在英国率先提出要将可降解塑料向食品包装等领域推广。新型可降解塑料同现在可降解塑料相比不但能用于食品等其它领域,其最为引人注目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寿命可预先控制,塑料可按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