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口大普查     
徐娜 《环境》2004,(1):44
全世界的科学家目前正在进行一项空前的合作计划,为所有的海洋生物进行鉴定和编写名录。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种生物?一项综合全球海域数据的调查报告出炉了。自前已经登录的海洋鱼类有15304种,最终预计海洋鱼类大约有2万种。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计实际的数量则在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即210万种。科学家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个计划叫做海洋生物普查,预计要花上10年时间,至少需要花10亿美元经费,共有来自53个国家、300多个科学家参与到  相似文献   

2.
正每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而如果地球上少了这些多姿多彩生命的身影,人类是否会感到孤独?海燕是杰出的飞行家,新西兰海燕是处于极危中的动物之一。这种鸟之前被确认已经灭绝,人们只是从化石和19世纪保存下来的3个标本中了解到这种鸟。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科学家肯定地说,他们又发现了这种鸟的踪影。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在距今三十五亿年的时候,地球上开始出现一群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经过这漫长岁月的进化和演变,形成了今天这个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动植物世界。现在,人类的居住地——地球上,分布着一百五十多万种动物、三十多万种植物和十几万种微生物。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据统计,我国已知的高等植物有三万二千余  相似文献   

4.
正CALENDAR日历联合国大会在2000年12月20日通过第55/201号决议,宣布每年5月22日为"生物多样性国际日",由此"生物多样性日"诞生,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诚然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因为人类活动而受到破坏,但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共识被越来越多的人认  相似文献   

5.
《环境》2000,(8)
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天文学家,目前正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生命是否起源于火星而非地球,地球上的生命是否由陨石带来的? 芬兰研究人员毛利威尔托嫩最近指出,近来的天文观察和实验结果,使得有关的科学家们越来越相信,我们地球人的祖先,很可能是来  相似文献   

6.
据联合国的一项预测,201 1年下半年全世界人口将达到70亿。届时,地球上会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这么多人吗?17世纪时,没有一个人考虑过对国势进行调查,而当时的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就预测,荷兰有100万人口。他还通过地图计算出人类居住地区面积是荷兰国土的1.3385万倍,并且,列文虎克通过对当时已经处于人口过度密集状态的荷兰分析认为,整个世界如果接近极限,总人口将高达133.85亿。据估计,在列文虎克所处时代,地球上的人口仅有5亿。尽管此前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科学技术领域积极寻找碳减排的方法。随着二氧化碳的工业分离、管道运输、地质封存和工业利用等领域逐步形成成熟市场。科学家们经过潜心研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进行油田驱油和水污染治理,用微藻"吃掉"二氧化碳生产生物柴油,可谓一举多得。只要以科技创新推进二氧化碳"绿色利用",  相似文献   

8.
<正>2010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主题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由环境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生命地图:缤纷还是崩溃——全球生态保护地图集》一书既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又给了我们以更多的启示,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片栖息地能够逃脱我们人类这个单一物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地球上的大气层一直被人们看做是二氧化碳(CO_2)的落脚之处,由于耽心全球性气候变暖,日本科学家正把目光转向一个新的出路—海洋。气体如果聚集在大气层上层,热量就会散发不出去,造成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排放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它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水上升时还会造成洪水泛滥,某些地区又由于旱情加重,庄稼欠收,成干上万种生物灭绝。许多工业国目前正抓紧解决CO_2的排放  相似文献   

10.
生物工艺学与全球性变化之间相互的关系现代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生物工艺学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强有力媒介。它和许多工艺技术一样,对全球变化影响的范围复杂多端;但是它一般多用于防治和维护生物方面的资源,而不是非生物的资源,目前,它已有很多的用途,特别是在医药、农业...  相似文献   

11.
面临绝种命运的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天然物种,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本身也面临这种威胁。牛津大学动物学家及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罗伯特梅说,过去100年,在各种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平均每年有一种绝种。目前,地球上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超过1万种,假如人类算是其中一种的话,那么就像买奖券一样,由现在开始有万分之一的机会绝种。科学家从对古化石的研究发现,地球在过去曾经经历“五大绝种潮”,其中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庞大的恐龙就是当中的受害者。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也面临灭绝威胁  相似文献   

12.
环球扫描     
《世界环境》2010,(5):6-6
<正>白蚁蚁穴可以预测气候变化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全球生态系的科学家通过对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192平方英里(约497平方公里)内的4万多座蚁穴定位研究发现,根据白蚁筑巢的形状大小就可以预测非洲草原地区的气候变化。考虑到非洲草原丛林茂密,难以绘制地图,科学家们使用Carnegie Airborne Observatory(CAO)系统绘制了一个非洲草原的3D植被地形图。CAO是一种空中绘图系统,可以穿透树丛对地面进行扫描,  相似文献   

13.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们宣布他们成功制成了全世界首个“生物激光器”,这是一种基因工程处理过的特殊细胞,它能产生激光束。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工业技术、特别是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大幅度提高。地球上的煤炭、石油等资源也随着高科技的纵深发展而被大量的消耗,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的工业垃圾,已成为地球上的一大公害。据报道,世界各国的垃圾正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2.5-3倍的速度猛增,而地球上的资源却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也就是说:全球资源的枯竭也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地球上的资源是极为有限的,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世界化工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总有一天会枯竭。为此,科学家们正在寻求新的思路,研究…  相似文献   

15.
恐龙的奥秘     
<正>恐龙最早出现在2.3亿年前的三叠纪,灭绝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科学家们仍没有定论,不过人们普遍认同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当时地球可能与其他星球相撞并发生了爆炸,大气层充满了灰尘,遮住了阳光,导致地表温度下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图森以北约30英里的山坳里有座巨大的玻璃房子,在漫山遍野的仙人掌灌木丛中显得格外突出.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第二生物环境实验中心.第二生物环境实验这个课题已有100年历史,其目的是研究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第二生物环境实验中心是由玻璃加钢结构拼装成的巨大的全密封建筑物,该建筑物占地1.3万m~2.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在这里进行各种生命、生物和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实验.仿照第一生物环境——地球生态环境的分布,科学家在这座玻璃房子里设立了热带平原、热带雨林、沼泽地、25英尺水深的海洋与珊瑚礁、沙漠、农业区和缩微城市.复杂的生态系统和机电系统为整座玻璃房子内的空气、水和度物提供循环以维持3800种动植物及在那里从事科  相似文献   

17.
速读     
<正>尘埃威胁着犹他州山脉的积雪美国犹他州的瓦萨奇山脉是世界级滑雪发烧友心目中的滑雪胜地,该山以拥有"地球上最伟大的雪"而闻名。这些雪除了让滑雪爱好者们每年都为滑雪经济贡献超过10亿美元之外,雪水为瓦萨奇地区沿线快速增长的人口提供了大部分用水,也是盐湖城的重要水源。因此了解和控制融雪时间以及融雪速度对犹他州至关重要。目前,全球积雪正在下降,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气候变暖,原因复杂并  相似文献   

18.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是构成生物个体以至整个生物圈的基本物质要素。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就不会出现生命,即使产生了也不能繁衍。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对水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据专家们估计,目前全世界用水量每年约为40000立方公里,到2000年用水量将增加4倍多,约为180000立方公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污水的年排放量超过了500立方公里,而每立方米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流,可使50-60立方米的河水不能饮用。全世界大约有10亿以上的人饮用  相似文献   

19.
新型调温墙     
目前由于能源的不断消耗,致使世界能源紧张,为了节约尽可能多的能源,科学家们正采取一切措施,进一步改进建筑材料的功能,充分发挥、利用它来提高建筑物在冬季的保暖效果,降低中央空调的能耗。从目前研究情况看来,主要有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信息     
据英国牛津大地观测站科学家Andrew Mitc-bell于1990年5月12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个国家动物园宣称,热带森林中昆虫种的数目估计从100万增加到1000万。新的植物种也被发现了,以及在热带森林上层冠盖许多迄今从未发现的有机体其生物和生态的情况。Mitchell解释说,这些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