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9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吹响了节能减排新的进军号. 我们都记得,五年前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目标,向全社会重重地敲响了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警钟,也响亮地吹出了节能减排的进军号.经过五年的工作,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十一五"节能减排基本实现预期目标.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 下降到0.59,这不论在新兴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罕见的.节能减排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上升的势头,是"十一五"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亮点.同时,我国的节能减排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我国前四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按照目前的进展状况,如果2010年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5.2%,则可以完成"十一五"20%的节能目标,那么,"十一五"期间累计节约能源约6亿多t标准煤,减少CO2排放15亿t以上.  相似文献   

3.
谢元博  李巍 《环境科学》2013,34(5):2057-2064
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GHG)排放,是未来北京市能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共同目标和主要任务.本研究结合北京市中长期规划发展目标及能源消费结构,分别设置基于节能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低、中、高这3种能源消费约束情景,并使用LEAP模型模拟预测3种情景下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和GHG在2010~2020年间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控制政策对能源消费系统施加约束和优化,至2020年北京市能源消费可降低1 000~3 000万tce,SO2、NOx、PM10/PM2.5、VOC和GHG排放量将分别降至7.1~10.02、15.92~21.87、8.98~13.38/5.14~9.60、5.64~7.48和14 820~16 470万t,与低约束情景相比,中、高情景下大气污染物和GHG排放将分别减少53%~67%、50%~64%、33%~55%/25%~60%、41%~55%和26~34%.进一步的协同减排分析表明,北京市应重点调控工业、交通、服务业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在有效缓解能源消费压力的同时实现主要大气污染物与GHG的协同减排.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的环境效益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截至2008年底,我国SO2排放总量(不包括港澳台的数据)由2005年的2549.4×104t降至2321.2×104t,已完成"十一五"总量控制目标的89.5%,其中电力行业SO2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约20%,已完成"十一五"电力行业SO2减排目标的80%.为定量评估我国"十一五"期间电力行业SO2减排取得的环境效益,利用ATMOS酸沉降模型分别对2005年和2008年电力行业SO2排放情景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通过电力行业SO2减排,2008年全国硫沉降量较2005年减少约86×104t,其中沉降到中国大陆的硫沉降量减少约52×104t,降幅达17%,平均每减排1tSO2约可减少0.2~0.3t的硫沉降.此外,硫沉降强度≥1.00t/km2区域的面积较2005年明显缩小,缩小面积约为62×104km2.  相似文献   

5.
马军 《世界环境》2010,(6):37-39
<正>"十一五"规划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首次列入了节能减排目标。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与多处拉闸限电突击完成节能指标的状况不同,减排的目标似乎已经"唾手可得"。按照环保部门的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累计下降9.66%,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累计下降13.14%,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已经胜利在望。当我们把这一减排成果放到一  相似文献   

6.
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12月24日召开"巴黎归来谈气变"中外媒体见面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如果能够完成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雾霾的污染将降低42%.解振华表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实际上对解决雾霾有协同效应."主要目标还是节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现在的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今年年底是占12%,我们原来的目标是11.4%,到2020年要达到15%,到2030年达到20%左右."他说,"如果我们这些目标能够实现的话,实际上能使雾霾污染降低42%."  相似文献   

7.
绿色动态     
《环境》2010,(5)
<正>[绿色搜索]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会议指出,"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但与"十一五"降低20%左右的目  相似文献   

8.
<正>国内北京:提前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日前发布的2014年北京市能耗水耗公报显示,去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6831.2万吨标准煤(以下简称标煤),同比增长1.6%。按2010年可比价格计算,万元GDP能耗0.3596吨标煤,下降5.29%,降幅超过年度万元GDP能耗下降目标3.29个百分点,连续四年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十二五"前四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15%,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期间下降17%的节能目标。北京市用电量为93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相似文献   

9.
国家在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五个重点之一."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目标为年均节能率4.4%.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迫切需要技术支撑.因此,为社会,政府、企事业单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致力干研发节能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并实施相关工程的企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0.
运用协整检验和马尔科夫链等方法研究不同经济增长路径下河北省2017~2035年的能源需求与结构、CO2排放情况.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低速增长情景下,河北2035年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5.261tce和41613.294万tce,而高速情景下则分别为7.618tce和60258.456万tce.河北未来的能源结构将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绝对份额短期内难以改变,预计到2035年煤炭的消费占比仍将达到88.16%.河北的CO2排放量将依然长期保持增长趋势.高速情景下,预计CO2排放量将从2017年的87699.314万t增加至2035年的159117.415万t,分别是同期低速增长情景下的1.01倍和1.45倍.应保持经济合理增长,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81,自引:4,他引:77  
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估算了中国生物质能源的数量,并对其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①2004年中国生物质资源实物蕴藏量为:秸秆7.28×108t,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黑龙江、吉林、四川等省;畜粪39.26×108t,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等省;林木生物质21.75×108t,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云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城市垃圾1.55×108t,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黑龙江、湖北、江苏等省;废水482.4×108t,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省;②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实物总蕴藏潜力为35.11×108tce,前五位依次为四川、云南、黑龙江、河南和内蒙古;其中理论可获得量为4.6×108tce,前五位为四川、黑龙江、云南、西藏和内蒙古。可获得量中秸秆、薪柴和畜粪所占比例分别达38.9%、36.0%和22.14%;③中国生物质能分布不均,省际差异较大。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理论可获得生物质能最大的西藏自治区达14.17tce,最小的浙江省仅0.15tce。而生物质能蕴藏潜力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常规一次能源蕴藏潜力分布呈现互补状态,则更加突出了在一次能源蕴藏量较低的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
结构与效率因素的节能效果分析——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北京市能源强度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准确计量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各因素所产生的节能效果,可为未来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提供参考。论文采用能源强度变化的完全分解模型,以1985—2007年为样本期,对影响北京市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进行了计量。结果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效率和结构因素都对北京市的节能产生了正向作用,并且效率因素的节能效果大于结构因素。分阶段分析显示,2000年以后,结构节能效果表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由此可见,目前北京市的效率节能效果良好,结构节能效果有所发挥,但仍有潜力可挖,并且最大潜力在于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泥工业CO2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泥工业是中国制造业中温室气体CO2的主要排放源,因此,根据水泥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建立了CO2排放的数学模型并确定排放强度,计算了2001—2010年中国水泥工业CO2的排放量,分析了影响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并提出水泥工业CO2减排对策.结果表明,中国水泥工业CO2排放总量逐年增长,与水泥产量和单位产品原料、燃料消耗定额呈线性关系;在CO2排放总量中,原料煅烧和燃料燃烧阶段的排放量分别占49%和51%;"十一五"期间单位水泥产品CO2排放强度由0.69t.t-1下降到0.65t.t-1.万元GDPCO2排放量呈下降趋势,2008年达到最低值为0.3054t,平均每年万元GDPCO2排放量下降10.69%,说明水泥工业10年间实施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等措施对于减少CO2排放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赵楠  刘毅  陈吉宁 《环境科学》2009,30(11):3190-3195
同一工业行业内的企业存在排污强度个体差异,从数量有限的企业环境统计数据得出行业平均排污强度,并用其代表该行业在区域层面的经济-环境水平,会带来一定偏差.因此以嵌入环境消耗投入的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了企业运营决策的微观模拟模型,从机制上描述企业排污强度的差异.以2005年德阳市机械制造行业为案例,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了率定,使其较好地描述了2005年环境统计口径内各企业的COD排放强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由环境统计口径内企业计算的区域平均COD排放强度(万元固定资产排放0.002 6 t,万元工业产值排放0.001 5 t)小于由区域内全部企业计算的区域平均COD排放强度(万元固定资产排放0.003 0 t,万元工业产值排放0.002 3 t),市域内6个县级行政区的排污强度也体现出了明显差异.以上的排污强度区域特征主要源自行业内部结构(企业的规模分布,技术分布),及其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1990 to 2100 AD are decomposed into the product of four factors: population size, affluence (measured here as GDP per capita), energy intensity (energy use per unit GDP) and carbon intensity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er unit energy). These emissions factors ar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MDCs), China, and the remaining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 Departures from a baseline scenario (based on IPCC, 1992a — the so-called ‘business-as-usual’ scenario) are calculated for a variety of alternative assumptions concerning the four emissions factors in the three regions. Although the IPCC scenario is called a ‘non-intervention’ scenario, it is shown, for example, that large decreases in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or carbon intensity in MDCs are built into the ‘business as usual’ case — and such large changes vary considerably from region to region. We show what CO2 emissions would look like if each of these four emissions factors projected in the baseline case somehow remained constant at 1990 levels. Certain factors like energy intensity improvements and long-term population growth in LDCs, or GDP growth and carbon intensity improvements in MDCs, are shown to have a big contribution to cumulative global emissions to 2100 AD, and consequently, changes in these projected factors will lead to significant deviations from baseline emissions. None of the scenarios examined in this analysis seems to indicate that any one global factor is clearly dominant, but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sts or opportunities of altering each factor may differ greatl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相似文献   

16.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1990 to 2100 AD are decomposed into the product of four factors: population size, affluence (measured here as GDP per capita), energy intensity (energy use per unit GDP) and carbon intensity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er unit energy). These emissions factors ar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MDCs), China, and the remaining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 Departures from a baseline scenario (based on IPCC, 1992a — the so-called ‘business-as-usual’ scenario) are calculated for a variety of alternative assumptions concerning the four emissions factors in the three regions. Although the IPCC scenario is called a ‘non-intervention’ scenario, it is shown, for example, that large decreases in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or carbon intensity in MDCs are built into the ‘business as usual’ case — and such large changes vary considerably from region to region. We show what CO2 emissions would look like if each of these four emissions factors projected in the baseline case somehow remained constant at 1990 levels. Certain factors like energy intensity improvements and long-term population growth in LDCs, or GDP growth and carbon intensity improvements in MDCs, are shown to have a big contribution to cumulative global emissions to 2100 AD, and consequently, changes in these projected factors will lead to significant deviations from baseline emissions. None of the scenarios examined in this analysis seems to indicate that any one global factor is clearly dominant, but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sts or opportunities of altering each factor may differ greatl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泥企业能源消耗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博峰  曹东  周颖  张战胜 《环境工程》2011,29(2):123-126
基于我国2007年水泥熟料全口径4 305家企业的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我国熟料生产企业的能耗特征,结论是企业分散,生产规模小(15.12×104 t/a),单位熟料能耗高(0.14 tce/t)。通过聚类分析,将熟料企业分为4类,提出小型企业是我国节能降耗和淘汰、重组与整合的重点。如果到2020年,全部淘汰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则可以比基准情景节能0.19亿t标煤。  相似文献   

18.
石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其大量的碳排放却给环境造成严重负担,因此提倡石化产业低碳发展能有效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与环境绿色均衡发展.基于产业转移视角,分析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现状;运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法分解并分析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在三地的作用效果,进而借助产业竞争力系数佐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作用效果在区域间的关联性;最后通过合理调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能源结构,将未调整和调整后的能源结构类型分别设置为基准情境和低碳情境,利用SPSS拟合最优曲线来预测2017-2030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减排潜力.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增加386.79×104 t,碳排放强度由0.77 t/(104元)降至0.31 t/(104元).②2007-2016年,能源强度因素使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减少13 663.77×104 t,其贡献率高达148.38%;人均GDP因素促使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增加12 327.10×104 t,贡献率达110.69%.③对于石化产业竞争力系数,北京市由0.03降至-0.02,为三地石化产业转出地;河北省由-0.14增至0.16,为转入地.④在低碳情境下,2020年、2030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分别比基准情境减少502.84×104、528.95×104 t,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0.19、0.17 t/(104元),均达到发展目标的要求.研究显示,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逐年上升,承受巨大减排压力,该区域可以通过调整石化产业能源结构来挖掘碳减排潜力,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伟  米红  余潇枫  封宁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0):1904-1910
从人口的家庭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变化的角度对城镇建筑能耗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测算,2010~2030年,中国20~39岁的人口从4.46亿下降到3.28亿,减少约1.18亿;2030年全国的平均家庭规模从3.10人下降到2.48人,全国家庭数量将突破5.5亿户;按照现有模式发展,2030年城市化率达到64.2%.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下,2020年的城镇建筑需求总面积为3.14′1010m2,人均住宅面积为37m2,建筑能耗达到1.72′109tce;2030年的建筑需求总面积为3.84′1010m2,人均住宅面积为42m2,能耗为2.13′109tce. 从需求角度看,未来建筑规模的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未来会出现较大规模的住宅空置和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