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水相平衡态镉浓度不变(0.01mg/L),增加水铝矿颗粒吸附态镉暴露的实验方法,研究了金鱼(Carassiusauratus)对颗粒态镉的鳃吸收.结果表明,鳃中镉含量均随颗粒态镉暴露浓度增加而增加,且镉/铝含量比明显高于水相,从而证实了颗粒态镉的鱼鳃吸收有效性.金鱼鳃吸收颗粒态镉的主要过程是:随水流流经鳃表面的颗粒态镉附着在鳃表粘液上,在鳃部微环境下,吸附的镉发生解吸而被鳃部细胞吸收.颗粒物及未被吸收的镉在鳃丝表面短暂停留后与脱落粘液一起随水流从鳃部排出. 相似文献
2.
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已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领域.为探寻经济有效的镉(Cd)污染酸性紫色土壤修复改良材料,将酒糟制成酒糟生物炭(DGBC),并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对其改性,制得两种改性酒糟生物炭TiO2/DGBC和Fe-TiO2/DGBC,采用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物炭和不同施用量(1%、3%、5%)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Cd赋存形态与生物有效性、水稻生长与Cd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DGBC显著提高了酸性紫色土p H、CEC和养分含量,且TiO2/DGBC和Fe-TiO2/DGBC效果更好.(2)DGBC和改性DGBC使土壤Cd形态由可溶态向难溶态转变,残渣态Cd相较对照增加了1.22%~18.46%.土壤Cd生物有效性显著降低,DGBC、TiO2/DGBC和Fe-TiO2/DGBC分别使有效态Cd降低11.81%~23.67%、7.64%~43.85%和19.75%~55.82%.(3)施用DGBC和改性DGBC提高了水稻产量,DGBC、TiO2/DGBC和Fe-TiO2/DGBC在3%添加量时水稻产量最高,分别为30.60、37.85和39.10 g·pot-1,是对照的1.13、1.40和1.44倍.水稻各部位Cd含量显著降低,施用3种生物炭时水稻籽粒ω(Cd)分别为0.24~0.30、0.16~0.26和0.14~0.24 mg·kg-1,TiO2/DGBC在5%、Fe-TiO2/DGBC在3%和5%添加量时,水稻籽粒ω(Cd)低于0.2 mg·kg-1,符合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GB 2762-2022).总体来看,Nano-TiO2改性DGBC通过自身的吸附作用和影响土壤Cd形态分布有效降低了土壤Cd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了水稻对Cd的吸收,同时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Cd污染土壤修复改良材料.研究结果可以为Cd污染酸性紫色土农田修复和农业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土施和喷施不同用量ZnSO4对镉(Cd)低积累油菜生长、Cd吸收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分析Cd在油菜体内的累积分配规律及土壤Cd有效性变化来揭示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土施锌(Zn)肥可以显著提高Cd低积累油菜的地上部生物量,最大可使其比对照处理增加71.4%;而喷施Zn肥对Cd低积累油菜地上部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土施和喷施Zn肥都可显著降低Cd低积累油菜的地上部Cd含量,最大降幅为41.4%;在Zn肥用量相差8~10倍的情况下,二者降低油菜地上部Cd含量的效果无显著差异.土施Zn肥可使Cd低积累油菜地上部Cu和Fe含量显著升高,而喷施Zn肥对其没有显著影响,土施和喷施Zn肥都使Cd低积累油菜地上部Mn含量显著降低.土施Zn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态Zn含量,但对土壤有效Cd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土施和喷施Zn肥可以显著降低油菜根部Cd净吸收量和Cd转运系数,油菜地上部Cd含量与根部Cd净吸收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01),而与Cd转运系数无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施用Zn肥降低油菜地上部Cd含量主要是由于抑制根部Cd吸收引起的.总之,喷施Zn肥是调控Cd低积累油菜安全生产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4.
生物炭和鸡粪对镉低积累油菜吸收镉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在污灌菜地上施用生物炭和鸡粪对镉低积累油菜生长和镉吸收的影响,并通过重金属形态分析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施用添加剂可提高油菜地上部产量,高剂量生物炭和鸡粪复配处理增产效果最佳,最大增产率为174%.施用添加剂可显著降低油菜地上部镉含量,其中,高剂量生物炭和鸡粪复配处理降低效果最佳,最大降低率为72.0%,使所有供试品种地上部镉含量满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施用添加剂可显著降低土壤TCLP提取态镉含量,最大降低率为36.5%.施用生物炭和鸡粪促进土壤镉由活性高的可交换态向活性低的有机结合态或残渣态转化,从而显著降低镉的生物有效性和可迁移性.以上结果表明,种植镉低积累品种同时施用生物炭和鸡粪可以满足油菜在镉污染土壤上安全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镉低积累品种的小麦,文章采用水培试验,设置镉浓度为3μmol/L研究小麦主产区的93个小麦品种苗期对镉的吸收转运特性,并从中选出5个不同类型的小麦进一步进行镉浓度梯度试验(1、3、9μmol/L)。结果表明,93个小麦品种根部镉含量远高于地上部,地上部和根部镉含量分别为24.0~61.3 mg/kg和241.3~553.4 mg/kg;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系数为0.05~0.34,均<1。对93个小麦品种的地上部镉含量和转运系数进行聚类,将其划分为5个不同的类型,其中低吸收型有农大211、河农5290和周麦16等16个小麦品种,占比17.2%,镉浓度范围在24.0~33.4 mg/kg;低转运型有冀糯200、新麦26和烟农21等18个小麦品种,占比19.4%,转运系数范围在0.05~0.09。镉浓度梯度试验中,当镉浓度为1、3μmol/L时,地上部镉含量和转运系数最低的小麦品种均为低转运型冀糯200;当镉浓度为9μmol/L时,为低吸收型河农5290。综合分析小麦地上部镉含量和转运系数,可以优先考虑将低吸收型河农5290和低转运型冀糯200作为镉低积累品种用于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6.
镉(Cd)在小麦和水稻等粮食作物中的积累会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探究合适的重金属阻控剂,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Fe、Mn、Zn和Mg金属元素添加对小麦和水稻Cd吸收积累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Zn添加显著提高了小麦和水稻籽粒生物量;②土壤添加Zn显著降低了小麦和水稻籽粒Cd含量,小麦和水稻籽粒Cd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显著降低了41%和23%,且产量不受影响;③麦稻轮作体系下水稻籽粒Cd含量显著低于小麦,其中水稻ω(Cd)降低至0.17 mg·kg-1,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中规定的水稻Cd限量值(0.2 mg·kg-1). 以上结果说明在麦稻轮作体系中施用Zn可显著降低作物籽粒Cd积累,且在水稻中效果较好,对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和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水培试验,对不同浓度镉(0、5、10、50μmol·L-1)处理下竹柳的生长、镉积累与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柳对镉的耐性较强,高镉(50μmol·L-1)胁迫下竹柳生长不受抑制,可以正常生长;镉胁迫下,竹柳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绿素a与叶绿素b比值增大;竹柳根系镉浓度最高,韧皮部次之;竹柳各部分对镉转移能力较弱,转移系数均小于0.5;地上部分对镉具有较强的持续富集能力,地上部位镉含量占植株总积累镉量的47%~77%.试验结果表明,竹柳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植物修复材料,通过其富集镉的能力帮助移除污染土壤中的镉. 相似文献
8.
乐果对金鱼的急性毒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改进的寇氏法(karber)测定了乐果对金鱼(Carassius auratus)的急性毒性。急性试验经150mg/L、188.4mg/L、234.4mg/L、291.7mg/L、360mg/L乐果暴露4d,在15%~20%下,24、48、72、96h的L11m值分别为297.17、289.13、259.12、238.67mg/L,其95%置信限分别为284.25~310.67、275.17~303.81、243.33~275.93、223.98~254.33mg/L。 相似文献
9.
10.
由于镉在蚕豆种子中的积累而使其品质显著变劣,生活力下降,种子蛋白质、氨基酸和淀粉含量与镉的积累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当镉积累量高于5ppm和5.65ppm后,种子必需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低于对照。种子脂肪含量与镉积累量之间无线性相关。含镉种子萌发时,蛋白水解酶、淀粉酶活性均随镉积累量的增加而降低;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活性则随镉积累量的增加而升高,同工酶酶谱区带数也比对照多出2—4条,显示了含镉种子萌发时生理活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成都市郊区域农田中土壤镉形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田土壤是镉生态循环的重要介质,所含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可忽视。镉在土壤中以多种形态存在.可划分为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Fe及Mn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不同存在形态镉的生物有效性各不相同,因而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水溶态镉,离子交换态镉具有很高的生物有效性。碳酸盐结合态镉在弱酸性条件下生物有效性较高,Fe及Mn氧化物结合态镉、有机结合态镉、残留态镉生物有效性很低。本研究采用连续提取法和原子吸收法对成都市某郊区基本农田的35份土壤样品中各形态镉进行了提取和测定。结果表明。成都市某郊区农田土壤的镉污染状况较为严重,37.14%的土壤含高生物有效性的水溶态镉或离子交换态镉。土壤中水溶态镉、离子交换态镉的存在与环境污染有密切联系。Fe及Mn氧化物结合态镉,有机结合态镉、残留态镉的存在受耕作因素和成土母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铜和镉对蝌蚪的联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铜和镉对蝌蚪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结果表明,Cu^2 对蝌蚪的24h,48h、96h和LC50分别为0.201,0.138和0.118mg/L;Cd^2 对蝌蚪的24h,48h和96h的LC50分别为32.1、23.3和18.9mg/L,Cu^2 和Cd^2 共存对蝌蚪的24h,48h和96h联合毒性相加指数(AI)分别为1.03、1.12和1.20。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豆盆栽试验,土壤中Se含量分别为1.56、2.56、3.56、6.56、11.56 mg/kg,研究硒对大豆生物量的影响,大豆茎、叶、果、壳富集Se以及累积Cd的规律。结果表明,适量的Se对大豆累积Cd起缓解作用,其中,除2.56mg/kg体现出硒镉的协同作用外,其它随着土壤中硒的含量的增加,大豆的茎、果、壳、叶累积Cd的含量逐渐降低。同时,大豆的豆粒具有良好的富硒能力,富硒能力的顺序依次是果>叶>茎>壳。 相似文献
14.
小南湖水体中铜锰锌镉的迁移和积累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杭州西湖的子湖(小南湖)的水生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同步分析了水和底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以及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的重金属的含量,揭示了Cu、Zn、Cd的积累、迁移和转化规律,结果表明:(1)水相中Cu、Zn、Cd主要以溶解态存在,Mn主要以颗粒态I存在;底泥中,Cu主要以有机结合态,Mn以铁锰氧化结合态,Cd以碳酸盐态、Zn以铁锰氧化结合态存在,在水和底泥中,重金属总量次序分别为:Zn〉Mn〉Cu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室静养金鱼的染毒试验,发现重金属Cd^2 对鱼有突出的损伤作用,实验发现鱼在受到Cd^2 胁迫的时候,出现反应活动异常、组织结构病变,细胞超微结构特异等显著特征,鱼体死亡率对数与受试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实验分析重金属作用于鱼体的过程、途径以及生物吸收的内在机理,有利于从理论上阐释重金属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17.
镉对鲤鱼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重金属镉对鲤鱼明脏,肝胰脏,肠,血液等组织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水中16mg/L影响,肝胰脏的ACP活性显著升高;肾脏的ACP的活性在32mg/L组显著降低;血液的ACP活性在16mg/L,32mg/L组均显著降低,肠道的ACP活性在8mg/L,16mg/L,32mg/L 3种浓度下影响均不明显,肾脏,肠道的AKP活性在16mg/L组显著降低,在31mg/L组极显著降低,体外试验表明,镉能直接抑制AKP的活性,而对ACP不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水环境中镉污染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镉是一种有毒的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成硫镉矿而存在,由于它的难降解性,低毒性,高稳定性,以及可蓄积性,水中镉的含量与日俱增,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目前监测水样中镉的主要方法是原子吸收法和原子荧光法。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植物修复技术,生物去除技术,吸附法,膜分离法等物理处理技术,化学沉淀法、铁氧化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等化学处理技术对水中镉的去除,并对今后治理镉污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