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广东珠海某电镀行业企业发生柴油泄漏事件为例,采用异位修复抽提处置技术处理污染地下水,表面淋洗工艺处理污染土壤。泄漏点开挖区设置9个喷头,洒水量为1.3 m3/h,喷淋时间为2 h/d,泄漏点西面绿化带设置5个喷头,洒水量为0.7 m3/h,喷淋时间为9 h/d,淋洗水进入地下水后抽取至厂区污水厂处理,治理历时9个月,地下水石油类浓度降至0.3 mg/L以下,达到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石油类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适用于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密封点台账、检测数据、泄漏数据、VOCs排放量等不同数据类型和分析目标的LDAR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基于分类和聚类方法,对某企业2015-2018年5 088 480个检测值的区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对比阀门、法兰、连接件等10种密封类型检测值区间分布情况,同时对泄漏率和修复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搅拌器密封无泄漏点外,阀门、法兰、连接件等密封类型的泄漏点检测值主要分布在500μmol/mol≤SV2 000μmol/mol和2 000μmol/mol≤SV 5 000μmol/mol区间;泄漏率较高的密封类型分别为泵1.81%、采样口0.97%、开口管线0.79%,其次是阀门0.37%,压缩机密封0.31%;泄漏点修复率逐年提高,维修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炼化企业三套气分装置泄漏检测数据及排放量核算的案例分析,评估了应用LDAR技术对石化企业密封点泄漏排放的减排效果,通过分析案例中不同气分装置的泄漏排放特点及泄漏排放来源,识别影响LDAR减排效果的主要因素。案例研究表明,实施LDAR对石化企业密封点的泄漏排放减排效果显著,三套气分装置密封点VOCs泄漏排放减少30%~70%不等;开口阀或开口管线及阀门是一类较易发生泄漏的密封点;超量程泄漏密封点和不可达点是发生泄漏排放的主要来源;而首测识别泄漏点之后,对泄漏点特别是严重泄漏点的修复时限、修复效果和采取的修复措施是影响LDAR减排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泄漏检测与维修(LDAR)技术在9套乙烯裂解装置中的应用情况,对泄漏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不同密封类型、不同装置区域、不同检测数据区间的泄漏率、泄漏量,探讨了乙烯裂解装置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泄漏规律,同时对泄漏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泄漏点修复率和VOCs减排量对维修效果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近年开展的LDAR项目的统计分析,发现法兰(40.819%)、连接件(36.433%)和阀门(20.031%)三者之和占密封点组件总数的97%以上,经检测组件泄漏点泄漏量前4位为法兰(36.33%)、连接件(32.394%)、阀门(20.174%)和开口管线(10.115%)。开口管线数量只占2.133%,泄漏量却占到10%以上,应引起关注。经过修复,以南通市为例综合有效率可达84.36%。  相似文献   

6.
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对于控制工业企业无组织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效益明显,通过分析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状况,结合该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相关要求,提出建立和完善包括工业企业泄漏元件编码原则、泄漏检测与修复操作技术规范、泄漏检测与修复核查与评估方法、LDAR技术泄漏量核算方法以及LDAR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接口规范在内的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环境管理规范体系的整体设想,以促进挥发性有机物总量减排和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挥发性有机物的泄漏检测及有效修复越来越受环保重视,介绍了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详细分析了检测过程中的实施经验,结合实际经验对现存现场检测中排放源遗漏、挂牌、检测及复测、泄漏检测介质的选择、人员、泄漏量统计及控制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该项技术今后的展望,化工类企业可通过泄漏和逸散排放的检测以及相关管理体制的建立有效查找泄漏并及时修复.  相似文献   

8.
在VOCs治理新形势下,以重整装置为例,按照《石化行业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中规定的方法计算分析了各类型密封点的泄漏情况、排放量、泄漏量和减排效率等,研究了泄漏点、不可达点对排放量的影响等。结果表明:采样口、开口管线是容易发生泄漏的部位,经过不停工维修,整体修复率为53.62%,可减少60%的泄漏损失量,不可达点是影响排放量计算结果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泄漏检测与维修( LDAR)技术进行了全面检测和统计分析,分析泄漏的原因并通过维修减少泄漏。结果表明:芳烃抽提装置容易泄漏的元件主要为连接件和阀门,主要分布在泵区;SV≥5000μmol/mol的泄漏密封点占总密封点数的0.57%,对总泄漏量的贡献达到了82%,是造成泄漏排放的主要部分。设备管阀件泄漏造成的加工损失率为0.0009%,泄漏点停工维修修复率为83%,停工维修后整体泄漏率为0.03%;VOCs减排率为71%。  相似文献   

10.
CGS(CO2地质储存)是CO2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天然裂隙的存在则是CGS的潜在风险.CO2地质储存过程中储层上覆盖层及其浅部含水层是防止CO2泄漏的天然屏障,为了探究深部咸水层中CO2沿断层的泄漏过程并获得断层渗透率及储层中超临界CO2流体初始条件(初始饱和度、初始泄漏压力)对CO2沿断层泄漏速率和泄漏量的影响程度,依据鄂尔多斯CO2灌注工程示范区资料,使用多相、多组分溶质运移数值模拟软件TOUGH2建立了2D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深部咸水层中的CO2在压力差和浓度差的作用下沿断层发生泄漏,到达浅部含水层后开始发生侧向运移,100 a内运移了约200 m的水平距离;由于浮力的作用,CO2集中在含水层顶板处,有效地防止了CO2向外泄漏.影响因素分析表明,100 a内断层渗透性能为低渗、中渗和高渗条件时,CO2累积泄漏量分别为0、1 050和3 000 t;CO2初始饱和度分别为0.20、0.50和0.99时,CO2累积泄漏量分别为550、1 050和1 650 t;初始泄漏压力分别为17.3、17.6和18.1 MPa时,CO2累积泄漏量则分别为900、1 050和1 400 t.除此之外,断层渗透性、CO2初始气体饱和度和初始泄漏压力对CO2泄漏的影响还体现在泄漏发生时间和平均泄漏速率上.研究显示,各因素对CO2沿断层泄漏过程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断层渗透性能> CO2初始饱和度> CO2初始泄漏压力.   相似文献   

11.
填埋场是温室气体的主要人为排放源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到期填埋场及非正规堆场,面临着严峻的存量垃圾问题,亟需进行修复,而好氧修复技术因其能够有效加速垃圾稳定化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修复过程中其碳排放特征尚且未知。因此,以某大型垃圾填埋场为对象,考察其在不同的修复状态下,填埋场有机质垃圾和二次污染物的变化特征,揭示其在好氧修复下的稳定化进程,并核算该过程中的甲烷(CH4)减排效果。结果表明:该填埋场在曝气量和注水量分别为322.34 m3/min及25.65 m3/d的操作状态下,通过间歇注气方法(注气3 h,停3 h,每日运行9 h),垃圾中有机质平均含量从47.66%降至17.86%;填埋气CH4含量从0.02%~46.48%下降至4.23%,满足导气管排放口CH4浓度<5%的要求;渗滤液中ρ(COD)、ρ(氨氮)及ρ(总氮)分别降低至800.8,680.9,897.8 mg/L;在修复过程中,该填埋场CH4实际排放量从24.57 t降低至2.47 t,减少了22.10 t CH4排放,同时由于填埋场稳定化的加速,其CH4排放潜力减少了1.75 kg/t垃圾。该研究成果中好氧修复可做为填埋场CH4减排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炼油行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挥发性有机物,是形成二次污染物的重要前体物,也是引发大气环境问题的重要污染物.以天津某炼油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的工作实践为例,结合炼油行业生产装置的工艺特点,介绍在该行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时的工作流程,包括设备和管线组件密封点位的建档、检测、泄漏点位的修复、复测以及泄漏量核算方法,对炼油行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的排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抚仙湖缓冲带污染负荷分析及治理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高原湖泊抚仙湖及其缓冲带进行了概述,对缓冲带内污染负荷的产生量、排放量、入湖量进行了计算、分析,总结了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治理方案。结果表明:农村生活污水和农田面源成为缓冲带内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入湖量COD为578.89t/a、TN为120.61t/a、TP为13.04t/a、NH3-N为43.64t/a。在缓冲带村落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为辅的自然缓冲带生态建设,实施环湖低污染水净化工程建设,强调污染截蓄、水质净化等方面的环境效益的最大体现,并提出当地旅游在限制中有序开发的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用资料收集、典型调查、补充监测与系数核算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生活污染源(5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和770个入河(海)排污口)开展了污染源调查与排污总量核算研究.核算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8个城市城镇生活污染源的污水产生量为39.64亿t,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分别为CODCr90.79万t/a、BOD543.53万t/a、氨氮10.32万t/a、总氮13.55万t/a、总磷1.42万t/a;排放量分别为CODCr62.58万t/a、BOD531.89万t/a、氨氮7.32万t/a、总氮10.26万t/a、总磷0.998万t/a.从排放去向上看,直排近岸海域的污水量占16.9%;排入西江、北江及其汇合后形成的三角洲网河的污水量占43.2%;排入东江水系的污水量为占27.1%.  相似文献   

15.
红外热像仪在侦测石化装置无组织排放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气体检测专用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通过与传统方法比对,表明了热像仪在设备泄漏检测上的优势。分析了风速、距离对热像仪侦测结果的影响,风速越小效果越好,侦测距离宜在10m以内。用美国EPA关联方法,通过现场检测数据,计算了某公司委托检测装置年泄漏量(高达46.8t)。计算结果表明:热像仪发现泄漏设备所产生的泄漏量占装置设备无组织排放总量的99.4%。因此,把热像仪用于排查设备泄漏将会大大提高无组织排放源的确认效率,为石化装置开车过程、检修前以及正常运行过程的查漏和进一步治理无组织排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农业区非点源氮的平衡变化及其区域性差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建立长江流域农业区氮平衡变化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计算长江流域各县1990和2000年的氮平衡变化,然后汇总出全流域氮的输入、输出及剩余量. 计算结果显示,全流域农业区1990年氮的输入量为7.65×106 t/a,输出量为4.23×106 t/a,剩余量为3.42×106 t/a(其中进入水体2.05×106 t/a,残留在土壤中1.37×106 t/a);2000年全流域农业区氮的输入量为10.22×106 t/a,输出量为5.44×106 t/a,剩余量为4.78×106 t/a(其中进入水体2.65×106 t/a,残留在土壤中2.13×106 t/a);1990—2000年长江流域农业区氮输入量增加2.57×106 t/a,氮输出量增加1.21×106 t/a,剩余量增加1.36×106 t/a(其中进入水体氮变化量为0.60×106 t/a,残留在土壤中氮变化量为0.76×106 t/a). 重庆、上海、武汉、无锡、南昌、成都等地区氮进入水体的量变化较大,为今后长江流域农业区水体氮污染重点防治区.   相似文献   

17.
采用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及实验分析的方法,明确了水库库区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及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入库TN量为7532.3 t/a,其中农田化肥的TN产生负荷量为3365 t,占比最大,为44.7%,农村生活污水的TN产生负荷量为22.7 t,占比最小,为0.3%;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入库TP量为2781.01 t/a,产生负荷量最大的污染源为农田化肥,为203.1 t,占73%。  相似文献   

18.
以草炭为生物基质,与陈化油泥按质量比1:1混合,采用现场土耕法研究草炭对陈化油泥强化生物降解的影响。经过26个月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草炭能显著提高陈化油泥的生物修复效果。陈化油泥中总石油烃(TPH)的降解率为38.9%;其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盐碱浓度显著降低(pH由8.7降至6.9,全盐量由20.3g/kg降至7.3g/kg),有机质浓度增加17.3%,有效态氮、有效态磷、有效态钾营养元素浓度显著增加;与陈化油泥自然衰减结果相比,草炭强化生物修复能提高微生物数量和生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从LDAR项目建立、LDAR检测、泄漏维修、设备动静密封点泄漏VOCs排放量核算、第三方技术服务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相关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下一步工作及标准制修订提出建议,以提升国内LDAR技术实施水平,满足石化企业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土壤中多环芳烃解吸特性的生物修复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XAD-2树脂辅助解吸方法测试了生物堆修复前后土壤中荧蒽、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苝这4种PAHs的解吸特性,并根据解吸结果进行了生物修复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这4种PAHs的累计解吸量随解吸时间延长而增加,但解吸速率逐渐降低,符合"两阶段"解吸模型,生物修复前土壤中不同种类PAHs"快解吸"量占PAHs总量的32%~70%,修复后土壤中不同种类PAHs"快解吸"量占PAHs总量的14%~39%.经过6个月的生物修复,基于生物可利用含量变化的荧蒽、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苝修复效率依次为82.9%、79.7%、64.9%、54.3%,,明显高于基于PAHs总含量的生物修复效率61.0%、51.7%、37.2%、3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