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颁布10周年.《环评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门法律,它不仅规定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而且设专章规定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10年来,在环保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环评尤其是战略环评在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 2012年也是党代会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目标的第五周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五大建设"之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效,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当前,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审视和展望我国的环评工作,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环评工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资源环境约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分析了实施战略环评的必要性,指出十八大之后我国已具备了开展战略环评的政治、组织和技术诸方面的可行性,并提出实施战略环评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环境保护》2012,(22):6
作为环境保护法制史上里程碑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于2002年颁布,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环评制度进一步完善,还初步确立了规划环评制度,真正实现了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评法》颁布十年间,环评工作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巨大成就,环评工作范围不断拓展、环评机制体制日趋完善、环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环评能力建设极大提升。但面对国内依然严峻的环保形势和群众日益高涨的环保要求,环境影响评价和评估、审批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后,只有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原则,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环评工作,推动环保事业不断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参与、全球环境共同治理等对战略环评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从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来看,战略环评具有灵活性不断增强、评价对象不断扩大、评价内容不断扩展、公众参与不断深入等显著特点。在实践中,我国的战略环评主要包括规划环评和区域战略环评,仍然把欧美在创立该项制度之初所关注的环境要素和敏感目标作为评价重点,与新时代对环保工作的要求和国际上的战略环评前沿还存在不小差距。建议今后的战略环评应重点加强以下工作:一是坚持整体评价和系统评价的原则,二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思想,三是扩充战略环境评价的内容,四是将制度评价作为重点内容之一,五是更加重视对空间性规划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规划环评能从决策源头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保证生态文明理念和目标纳入综合决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新契机,规划环评应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进一步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朱坦  高帅 《环境保护》2014,(16):10-12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本文分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及制度体系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提出了资源环境要素产权与价格改革和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模式两个制度体系建设的重点环节,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当前,城镇化发展受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下降的严重制约,规划环评自身的理念、操作和机制有待进一步更新和发展,以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鉴于当前规划环评的实施和有效性受制于诸多制度因素,借助战略环评的"评价理性、评价方法、评价机制"三要素框架,认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规划环评应努力提升适应性,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加强的大背景下,着眼于发展与环境的一致性,提出进行评价理性转变——从技术理性到交流理性;评价方法完善——从程序固化到制度灵活;评价机制加强——以"协作"和"参与"为重心的导向性思路。  相似文献   

8.
战略环评智库的建设思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专业化高端智库。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相继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发展理念,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因此,生态文明领域智库无疑将是智库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战略环评智库应立足于从行政决策源头预防生态、资源和环境恶化,对大尺度、区域性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分析、预测、预警与应对,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战略环评智库应是一个多领域交叉、多部门协作参与的平台。本文分析了战略环评智库的思想理念、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制度规范等。  相似文献   

9.
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2015,43(1)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破解资源环境问题的总抓手,中央强调以制度体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从新常态视角剖析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就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循环发展两个重点领域的制度建设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历史演进为研究对象,回顾总结了欧盟环评制度的6个主要演进特征,为我国的环境评价制度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研究提出:中国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推动环评制度的变革;加强对环评实践审查,发布官方实施进度报告;加强对相关环评法规的修订力度,实现制度动态完善;与其他各类评价有效结合,形成制度合力;对国外环评制度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国情,实现本地化。  相似文献   

11.
12.
中学原子结构的课堂教学中,容易产生一些缺乏严谨性的情况。针对能级交错与分裂、洪特规则等内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例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靖  李斌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0):173-175
通过安徽吉阳核电厂址气象塔观测系统获取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地区的风频规律性,并按南沿江流、北沿江流对塔层风速分布进行幂函数近似拟合,估算了地表粗糙度。结果表明:本区主导风向多集中在偏东北风上,而且频率很高,次主导风向则略有差异;塔层风廓线分布基本符合幂函数关系,由廓线求出的n指数推荐值为:A类0.165,B类0.167,C类0.192,D类0.313,E类0.406,F类0.463;南沿江流方向的地表粗糙度为1.547 063 m,北沿江流方向的地表粗糙度为1.738 45 m。  相似文献   

14.
15.
区域尺度绿洲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论文在区域尺度上,探讨了绿洲稳定性的内涵,并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为例,从绿洲所处的地理位置、绿洲与外围荒漠和山地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评价了绿洲的区域稳定性。结果表明:①冲洪积扇型绿洲稳定性最高,其次是位于地下水溢出带下方的冲积平原型绿洲,稳定性最差的是湖滨三角洲或散流干三角洲上发育的绿洲;②绿洲的冷岛效应和植被指数可较好地表征绿洲与外围荒漠和山地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评价绿洲的区域稳定性的时间变化。绿洲规模的扩大及绿洲水分和植被的增加将加强绿洲的冷岛效应,提高绿洲的稳定性;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增加,表明绿洲内植被覆盖密度增大和植物生物量提高,绿洲的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6.
关于长江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忠梅  陈虹 《环境保护》2016,(18):32-38
尽管自2015年国家出台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以来,制定"长江法"的呼声不断高涨,但距离形成共识、理性发声尚有较大距离。文章围绕是否需要为长江立法、为长江立一部什么样的法、如何才能立好"长江法"三个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描绘出"长江法"这一图景的面貌,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18.
包气带油污土层生物修复现场控制性因素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包气带油污土层的生物修复涉及到石油降解微生物、石油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和土壤环境三个方面.本文通过最或然计数法(MPN)、原油族组分柱层析分析方法和色质联机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了淄河滩包气带油污土层的水力学特性、氮磷营养元素、微生物和石油污染物.结果表明,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层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其中大部分具有降解石油烃的能力,且土层的渗透性极强,有利于开展油污土层的生物修复.同时,长期的挥发、淋失和转化造成土层中石油污染物主要由高分子、高沸点烃类组成,且油污土层的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太低,直接增加了生物修复的难度,成为不利于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模具在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一般而言,模具在金属成形过程中的变形被忽略,将之视为刚性体。然而在金属精密成形中,模具的变形对成形件的尺寸精度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利用SuperForm软件针对模具在工件挤压过程中的变形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分析与探讨,为工厂实际生产的工艺制定、模具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北极是一处遥远的冰封之地,更无法想象,它与中国、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密切的关联.然而,不经意间,伴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已实实在在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北极对于全球的气候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开通的北极航道将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航道,北极所蕴含的巨大资源一朝得以开发,至少会延缓人类数十年甚或上百年能源枯竭的危机.正因为北极所蕴含巨大潜在权益,所以近年来各国对刊极事务所投入的精力和资本日益增加,争夺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