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介绍了耿马县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分析了存在的森林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生态规律被打乱等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方面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环境承载力、承受力不断遭受极限挑战,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加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与自然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与各行各业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北京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如此,尤其是如何与首都建设总方针保持协调一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北京市从环境保护角度,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可以把环境分为三大圈:第一圈主要是750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环境圈;第二圈主要是农业生态环境圈;第三圈是以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自然生态环境圈。一、城市生态环境圈  相似文献   

4.
农村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目前.我国农村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农业自身的污染严重;乡镇企业污染严重。因此,认清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现状,了解其恶化原因,找出解决的对策和方法,为农业和衣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收费政策的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每年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达500多亿元。为控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和改善生态环境积累资金,同时刺激有关企业有效地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已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了提出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的背景和理论依据,然后提出了该项政策的基本框架,最后简要地提出了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地区对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不同。以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为基础开展区域分区差别化的环境管理,是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区域性生态环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绿洲演变及生态平衡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按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其与绿洲演变和生态平衡的关系为:原始阶段---生态自然平衡,古绿洲分布在河流下游;初级阶段---生态平衡失调,旧绿洲移向山前平原;低效阶段---生态环境恶化,新绿洲多分布在旧绿洲外围;合理阶段---生态恢复改善,绿洲由外延转向内部挖潜;高效阶段---生态实现良性循环,绿洲面积稳定生产力显著提高。现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仅为低效阶段,必须加速水利建设,尽快实现合理、高效利用,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后者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对前者有具大的制约作用。在农业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形势下,必须确立农业生态保护战略,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才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宋晓虹  欧敏 《环保科技》2001,7(3):41-45
贵州有“公园省”之称,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贵州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不可多得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优美的旅游生态环境。但其现存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着制约作用。因此,加强贵州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10.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21世纪发展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业生态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确保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1.1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污染和破坏由于不当的生产活动带来的农业生态问题的主要表现:第一,农业面源污染:如化肥农药污染、水体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等等,造成土壤结构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产量下降及环境资源浪费、污染等。第二,农业生态破坏:乱砍乱伐山地林木、乱垦荒地、坡地、绿地等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天然绿地面积减少,加之水资源浪费与污染,生态环境的自然调节能力下降,使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1.2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1.2.1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功能的不合理利用,引起自然灾害及水、土、气污染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频繁发生等突出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安全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其中农业耕地4887万hm2;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据调查70年代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的扩展数量为1560km2,80年代增加到2100...  相似文献   

11.
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旅游必将是绿色旅游的主体。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40个具有国际意义(A级)的自然保护区和具有全球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阐述了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开发意义,从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两个方面对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认为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围绕煤炭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相继出台了一些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建立起包括资源税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在内的一些生态环境补偿法律制度,但现有的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存在法律体系和政策设计不完备,缺乏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部门化利益倾向,政策手段较为单一,生态补偿资金没有来源保障,缺乏统一的补偿标准等问题。为此,要不断健全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将矿区开发的生态环境补偿纳入到法制化和市场化轨道,完善煤炭资源税费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生态效率理论,采用因子分析法,以2007年省际数据为样本,测算了各省域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值。结果显示:节能减排与水资源利用水平对生态效率的影响较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值差异明显,沿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空间依次递减,中西部地区的各省域及整体生态效率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改善建议,旨在为我国指导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宏观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水资源生命周期及系统功能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从生命周期角度,对原先自然环境恶劣、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的3个生态农业县的水资源利用进行了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水资源生命周期过程的进展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各生态农业县水资源生命周期过程仍处在发育的初级阶段。这一过程的完整性与系统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提高成正比。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因子分析法、Delphi法和头脑风暴法,经过多次综合专家意见.最终确定26项指标作为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自然生态系统由水环境、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生态系统4个次一级系统组成.包括降水量等16项指标;社会经济系统由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为环境压力构成,包括人口密度等10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定量各指标的权重,表明水土流失是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降水量与水资源。通过综合评价表明,甘南州、陇南地区、张掖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甘肃中部广大黄土高原地区次之.河西走廊的武威市、金昌市和嘉峪关市环境质量最差。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是结合了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区域综合.生态城市因其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着种种困难.近郊生态农业具有促进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近郊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作用,城市生态建设与近郊生态农业发展都以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为目标.在近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建设生态城市,也能够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倡导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共同建设,二者相互影响,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各市(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各市(地)为研究单元,通过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综合指数法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初步判定出各市(地)的生态环境等级: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牡丹江市和黑河市生态环境状况为优,哈尔滨市、鹤岗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佳木斯市和绥化市生态环境状况为良,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经初步分析,各市(地)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程度不同是其生态环境状况差异的主要原因。而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程度相差不大的市(地),其生态环境状况的差异主要是由水的丰贫程度和土地退化程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论文基于Odum创立的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理论和方法,对2003-2012年商洛市绿色GDP进行定量核算。核算结果如下:① 2003-2012年商洛市传统GDP分别在1.12×109 ~ 6.72×109美元之间,绿色GDP分别在9.80×108~ 3.35×109美元之间,各年度绿色GDP占GDP比重在49.85%~ 87.50%之间;② 自2003年以来,商洛市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包括不可更新环境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产品)及环境资源价值消耗的持续增长,造成10 a间绿色GDP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各年度对自然资源价值消耗占GDP的比重处于6.55%~31.77%之间,各年度环境资源价值损耗占GDP的比重处于5.18%~24.39%之间,其中2008、2009年环境资源价值损耗对绿色GDP核算的影响大于自然资源损耗对绿色GDP核算的影响,其余年份均是自然资源的损耗大于环境资源的损耗;③ 输入资源包括从外部输入的汽油、柴油、化肥、农药等,对绿色GDP核算的影响较小,各年度占GDP比重保持在0.83%~1.30%之间。绿色GDP核算结果表明:近年来商洛市的经济发展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对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输入资源)的消耗,第二是商洛市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商洛市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如果继续延续这种依赖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模式,就会使当地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相似文献   

19.
基于P—S—R框架建立辽宁省城市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辽宁省城市“资源-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生态安全预警模型,通过VENSIM仿真2010年至2020年的辽宁省城市生态安全预警指标趋势值,运用综合评价法对辽宁省14个城市进行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结果表明,未来10年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结果分为3类:生态安全区、生态安全持续危险区和生态退化区。生态持续危险区和生态退化区属于生态安全预警区域,主要集中在辽宁省西北部。从辽宁省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看,未来生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态安全预警结果可为辽宁省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