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煤的液化产物(煤液)和粗页岩油中,包含了显著浓浓有致癌和致突变潜在性的多环芳烃(PAH)。这些包括有数百种低和高分子量有机物的液态燃料,具有极其复杂的性质,以致难于直接分析其中的多环芳烃。现在,借助于不同的色谱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的是用停流光度法测定水中臭氧与芘、菲和苯并〔α〕芘的反应速率常数。pH值在1—7的范围内,芘、菲和苯并〔α〕芘与水中臭氧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4×10~4、1.5×10~4和0.6×10~4分米~3、摩~(-1)、秒~(-1)。当pH为7,存在的臭氧为10~(-4)M时,其相应的半衰期皆小于一秒,即芘和苯并〔α〕花的半衰期值比广为文献引用的数值缩短10000倍。这一结论的讨论是以从饮用水中去除多核芳烃化合物及其在大气中的残留时间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3.
碱木质素作为重要的工业木质素来源,通过水热液化技术可以保留其中芳环结构,用于制备生物燃料中芳烃组分。在反应过程中,温度对生物油产率和组分影响较大。重点研究了在Mo/Al2O3催化碱木质素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过程中,反应温度对油产率和芳烃产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生物油产率先增加后减少,在280℃时获得最高生物油产率。生物油的O/C比随温度升高持续下降,最低可达0.22,同时H/C比则持续增加,最高可达1.14。此外,高位热值也持续增加,最大值可达30.41 MJ/kg,温度的升高促进了生物油燃料特性的提升。然而,温度的升高对生物油中芳烃的富集不利,温度越高,生物油中芳烃的相对含量越低,而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越高。在260℃和添加质量分数15%的Mo/Al2O3催化剂条件下,芳烃的相对含量达到最大值34.1%,此时芳烃产物中对甲苯的选择性高达97.7%,芳烃产物富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建立以乙腈-水为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方法。用玻璃纤维滤膜采集大气颗粒物,以二氯甲烷为溶剂,超声波提取样品,提取液过滤经溶剂转换后在C18硅胶柱上分离净化,洗脱液经氩气吹干浓缩后用乙腈定容,用乙腈-水作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分离,荧光检测器变波长程序检测。通过实验优化了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分离和测定条件。16种PAH检测限为0.023~0.45μg/L,日内(n=5)和日间(n=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小于1.20%和小于2.3%。该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的优点,适合于大气中痕量多环芳烃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建立以乙腈-水为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方法.用玻璃纤维滤膜采集大气颗粒物,以二氯甲烷为溶剂,超声波提取样品,提取液过滤经溶剂转换后在C18硅胶柱上分离净化,洗脱液经氩气吹干浓缩后用乙腈定容,用乙腈-水作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分离,荧光检测器变波长程序检测.通过实验优化了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分离和测定条件.16种PAH检测限为0.023~0.45 μg/L,日内(n=5)和日间(n=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小于1.20%和小于2.3%.该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的优点,适合于大气中痕量多环芳烃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运用多环芳烃专用柱HX736091(4.6×250mm、5μm),对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混合溶液进行分析,与常用的C18柱(ZORBAX SB-C18、4.6×250mm、5μm)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多环芳烃专用柱对该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分离效率远远高于C18柱。  相似文献   

7.
本发明是关于从树脂类废弃物回收油的装置。树脂类废弃物于乾馏炉中隔绝空气加热进行分解,产生的乾馏气体经冷却凝结、液化的产物进行精制去除杂质即成为燃料油。未凝结液化的气体洗净后也作为燃料回收。以往是用埋入地下和焚烧等方法处理树脂类废弃物,但因埋入地下受地区条件的限制,而焚烧处理会产生有害气体、黑烟,又因高温及产生的气体损害燃烧装置,因而均不是理想的处理方法。人们已知树脂类废弃物于150~250℃进行热分解可以生成燃料油和燃料气,用这种方法作为资源再利用是很好的。树脂类废弃物的热分解以前是用固定焚烧炉和流化床式流化焚烧炉。然而前者  相似文献   

8.
Fenton试剂处理酸性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采用Fenton试剂处理酸性染料废水,在pH=3,〔FeSO4〕=40mg/L,〔H2O2〕=800mg/L时,酸性媒介漂蓝废水的色度及COD去除率分别达98.6%和80.1%。  相似文献   

9.
固相萃取柱净化-液相色谱法测定大气中多环芳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建立以乙腈一水为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方法。用玻璃纤维滤膜采集大气颗粒物,以二氯甲烷为溶剂,超声波提取样品,提取液过滤经溶剂转换后在C18硅胶柱上分离净化,洗脱液经氩气吹干浓缩后用乙腈定容,用乙腈一水作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分离,荧光检测器变波长程序检测。通过实验优化了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分离和测定条件。16种PAH检测限为O.023~O.45μg/L,日内(n=5)和日问(n=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小于1.20%和小于2.3%。该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的优点,适合于大气中痕量多环芳烃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煤的燃烧和炼焦、沥青的溶化、重油燃烧、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等。多环芳烃进入大气中后就会被颗粒物所吸附。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经测定含有一定数量的多环芳烃致癌物,它可以诱发皮肤癌和肺癌。多环芳烃化合物并非直接的致癌物,必需经过细胞微粒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多环芳烃类的化学结构与致癌活性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苯并芘  相似文献   

11.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城自来水中的有机物用反渗透法浓集,浓集物的乙醚提取部分,呈Ames致突变性试验阳性。进一步将该提取物分成酸性和碱性/中性两大部分。用玻璃毛细管柱气—质联机—计算机系统(OC/MS/COM)分析乙醚提取物,乙醚提取物的酸性和甲基化酸性部分,未进一步分离的碱性/中性部分和经硅胶柱上进一步分离的碱性/中性部分的五个洗脱部分。结果表明,硅胶柱上碱性/中性的第二个洗脱部分中以多氯联苯(PCBs)和含氯芳烃为主,在碱性/中性第四个洗脱部分中含有许多环芳烃(PNA)。用本法从辛辛那提自来水提取物中鉴定出了近460个化合物,其中包括41个PNAs,15个PCBs和许多胺类、酰胺类和其他卤代有机化合物。饮用水中痕量有机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切,因为人们认为这些有机物可能会导致癌症或其他疾病。只有当这些化合物从水中分离出来,并被辨认后才能研究它们对人类健康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潜在影响。但是由于其中许多化合物分子量较高,不能用常规方法进行鉴定。为了满足分析要求所通用的水中有机物分离方法不能满足生物试验要求。利用反渗透法和冷冻干燥法使水样体积减小到适于实验室进行提取而同时又能保留绝大部分有机炭的浓缩技术已被研究出。 1974年,用该法每月浓集和萃取处理了辛辛那提供水系统的水样400加仑,所得浓集物,80%用于生物试验。若得到阳性结果,则留下的20%用于化学分析,对三月份和六月份两个水样作了Ames—沙门氏菌试验,所用菌株为TA100株和TA98株。不论是否加上由多氯联苯Arochlor—1254激活的大鼠肝匀浆,该两个月的水样浓集物均呈现阳性结果,两个样品相继再经石油醚、乙醚、丙酮提取。生物试验表明大部分致突变活性物存在于乙醚提取部分中。选三月份样品作进一步化学分离,以确定那些组分应对其致突变活性负责。样品分离方法用上述生物实验所用方法相似。其中乙醚部分用毛细管柱~气质联机分析。本文即报告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12.
大气飘尘中多环芳烃的气相色谱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环芳烃主要来自煤和石油等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是较为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也是目前人们所发现的致癌物中较强的一类,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多环芳烃的产生和积累速率不断上升。 我们采用弹性石英毛细管气相色谱成功地分离了15种多环芳烃混合物,其中包括菲和蒽、苯并(a)蒽和(艹屈)、苯并(e)芘和苯并(a)芘等三对难分离异构物质对,并应用该法测定了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大气飘尘中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所测定的16种多环芳烃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确证。  相似文献   

13.
贺光秀  张枝焕  彭旭阳  朱雷  卢另 《环境科学》2011,32(11):3284-3293
采集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环境功能区62个表层土壤样品,利用GC/MS分析检测样品中含氧、含硫杂环芳烃化合物,目的是揭示表层土壤中此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并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功能区表层土壤样品中所检测到的含氧、含硫杂环芳烃化合物主要包括二苯并呋喃(氧芴)、甲基及C2-二苯并呋喃系列,二苯并噻吩(硫芴)、甲基、C2-及C3-二苯并噻吩系列和苯并萘并噻吩系列.不同环境功能区表层土壤样品中含氧、含硫杂环芳烃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存在差别,其中工矿企业附近和城区土壤受含氧、含硫杂环芳烃化合物污染最为严重,南部地区土壤污染程度高于北部地区.表层土中氧芴系列与芴系列含量、硫芴系列与氧芴系列含量都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表层土中含氧、含硫杂环芳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煤及油类燃烧产物和矿物油直接输入等,不同环境功能区污染源存在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技术,建立了路用煤沥青水浸出液中多环芳烃(PAHs)成分和含量的分析方法。对60℃下搅拌2 h的煤沥青水浸出液进行了液液萃取-GC/MS分析,确定了浸出物的主要成分;并在实验条件下对影响PAHs浸出的主要因素(如溶解温度、溶解时间、样品用量、溶液pH)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沥青水浸出物主要为四环以下杂环芳烃,且多为含氮杂环芳烃,溶解2 h时接近平衡,温度越高浸出量越大,在30℃下,水中PAHs的浓度最大能达到122.92μg/L,60℃下,水中PAHs的浓度可达382.35μg/L;酸性条件能够增强煤沥青中多环芳烃的析出,且酸度越大,浸出量越多。  相似文献   

15.
电场耦合高效液相色谱柱改善极性芳烃分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燃烧的煤和油中排放出来的极性污染物,包含有多种含氮、氧和硫的极性多环芳烃(PAH),这些极性组分比非极性组分常具有更强的致癌和致突变性。目前,正相高效液相色谱(NP-HPLC)常被用来分离分析这类极性组分。 但是,要提高这些极性组分分离的选择性,现大多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也就是改变流动相极性的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高压电场耦合色谱柱的新方法。这种技术除了具  相似文献   

16.
运用热能(火用)平衡理论于芳烃分离装置清洁生产审核中,建立了芳烃分离装置热能(火用)平衡。热能(火用)平衡测算结果表明:此芳烃分离装置的热能利用效率(实际)为61.65%、热(火用)利用效率(实际)为59.77%、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效率分别为23.93%和7.76%。依据清洁生产审核思路,对此芳烃分离装置的热能(火用)利用效率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预防对策,可为提出清洁生产方案提供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引滦水中不同形态天然有机物的卤代活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过滤、XAD树脂吸附和阴离子树脂吸附等方法将引滦水中的天然有机物分离为悬浮态、憎水化合物、腐殖酸类化合物、非腐殖酸类阴离子化合物和其它亲水化合物。分别对不同形态有机物进行氯化处理,测定了产物中的挥发性卤代烃。结果表明,引滦水中天然有机物的主要氯化产物是氯仿和一溴二氯甲烷,此外还生成少量二溴一氯甲烷。悬浮态有机物和溶解态腐殖酸是生成氯仿的最重要母体,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则大多来源于溶解态腐殖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离子交换树脂的基本特性,并分别研究了大孔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大孔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在纯水处理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火力发电机组和工业生产中使用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提高凝结水水质的实践进行了研究.通过神华堞直接液化示范项目凝结水处理装置的实践得出大孔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大孔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能够很好的用作纯水处理,对于确保汽机和工艺凝结水精处理系统能够一直在较为恶劣的水质环境下保持正常的工作.保持机组的正常运行。同时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离子交换作为废水处理传质过程的一种典型分离净化方法,其特点已为人们所认识,并在合重金属废水处理和利用工程中得到广范的应用。目前我国市场供应的离子交换树脂种类很多,效果也较理想。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质主要由树脂的活性基团决定的,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活性基团有横酸基(一SOH)、波基(一C00H)、羟基(一OH)等,前者为强酸性的,后两者为弱酸性的。在阴离子交换树脂的活性基团中,季胶基〔-N(oH3)。]”是强碱性的,叔胺基是弱碱性的。但一般的离子交换树脂流速太慢,影响生产效率。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采用很…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认识荒漠植物对氮沉降的适应和反馈能力,研究了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内5种优势植物〔油蒿、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赖草(Leymus secalinus)、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在N0、N1、N2、N3、N4、N5〔氮添加水平依次为0、0.5、1.0、2.0、3.0、6.0 g/(m2·a),以N计〕6个氮添加处理下叶片w(TC)、w(TN)、w(TP)及其化学计量比——C/N〔w(TC)/w(TN)〕、N/P〔w(TN)/w(TP)〕、C/P〔w(TC)/w(TP)〕的变化. 结果表明:①氮添加对油蒿、披针叶黄华叶片w(TC)、w(TN)、w(TP)及其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 ②高氮添加(N5处理)显著增加了糙隐子草、赖草和刺藜叶片w(TN),相对于N0处理时增幅分别约为26%、81%和60%. ③高氮添加显著增加了赖草、刺藜叶片N/P,但显著降低了其叶片C/N,其中,赖草和刺藜叶片N/P相对于N0处理时的增幅分别约为86%和61%,C/N的降幅则分别约为45%和37%. 研究显示,油蒿群落中不同植物种对氮添加的响应存在差异,持续增加的氮沉降很可能会引起油蒿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从而影响油蒿群落的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