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赣江流域的系统特征,选择工业开发模式,是地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问题。推进资源有效利用与高度利用,优势产品开发与替代产品开发,实现经济发展趋于由下游而上游的资源型—加工型—技术型产业结构指向的有序转化,资源开发与国土冶理趋于由上游而下游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为赣江流域工业开发模式的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2.
《自然资源学报》1989,4(4):381-384
第1期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努力把旱作农业区的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郑重(1)黄土高原旱地农业自然生产力潜势评价··························……;..·············……张沁文等(4)建立开放系统,发展西北半干旱地区农业·······································……‘··……刘霎浩(垃)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一半湿润地区旱作农田降水生产潜力及开发途径·········……王立祥等(19)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的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3.
《自然资源学报》1987,2(4):381-384
第1期关于海滦河平原的缺水和引水问题······················……:·········&;#183;····&;#183;·······················……黄让堂等(l)农业水资源配置效果的计算分析··········“···一·”·······‘…….”一,’’·.........······一··,·…刘昌明杜伟(9)广东省海岸带国土资原的开发和管理·········“················一·“····“····&;#183;,.·············……徐君亮刘军(2。)红树林及其土坡·····&;#183;·····”·”·············”···········  相似文献   

4.
《自然资源学报》1993,8(4):381-384
第1期红壤丘陵森林生态系统矿质元素循环的计算机模拟·············································……李飞(1)天山北坡中段天然草场牧草产量遥感动态监测模式·························一黄敬峰桑长青冯振武(10)浙江省草山草坡的特点及开发利用战略-以常山县为例····································……何绍箕(18)江苏东沙的资源及开发潜力··················一···一···················一·························……蒋炳兴(26)藏北  相似文献   

5.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947-1000
第1期资源利用与资源管理塔里木河下游第五次应急输水后地下水恢复量的计算……………………杨鹏年董新光吾买尔江(1)北方城市干涸河流区域资源管理与环境整治模式--以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为………………………………………………………………………………例常青李洪远何迎(7)松辽流域水资源区域补偿对策研究……………………………………………………秦丽杰邱红(14)水管理:理论及手段………………………………………………………………………………沈大军(20)阿克苏河流域径流补给及径流变化特征分析…………………………………蒋艳周成虎程维明(27)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1949~  相似文献   

6.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6):773-780
第1期…………………………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邵景力赵云章崔亚莉等(1)松……………………………………………………辽盆地北部的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方向汪在君(8)典型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于兴修杨桂山李恒鹏(13)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邱扬傅伯杰王军等(20)…………………………………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干层的分布特征何福红黄明斌党廷辉(30)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NO3--N的……………积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郭胜利郝明德党廷辉(37)……………………………………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7.
赣江流域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根据赣江流域2007年出版的统计数据,对赣江流域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2006年赣江流域的人圴生态足迹为0.9327hm2/cap,而当年实际上可以提供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474hm2/cap,人均生态盈余为0.0147hm2/cap,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之比为1:1.02,表明人们对赣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还未超出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赣江流域生态系统是安全的,流域发展表现为可持续状态;该流域中赣州、吉安2地市出现生态盈余,分别是0.3488hm2/cap,0.2108hm2/cap;而南昌、九江、宜春3地市出现生态赤字,分别是0.2397hm2/cap,0.1328hm2/cap,0.1696hm2/cap,其中南昌市生态赤字最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世界黄金资源的地理分布,产出状况,成因探讨与远景储量,工业储量及开采量,黄金价格与市场等方面的较为严格的数理统计资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将中国黄金资源与世界黄金资源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和世界黄金资源的开发方向与黄金市场及价格方面的预测: 世界黄金资源的找矿方向正从高品位——大储量或高品位——小储量的找矿及采矿方向转移到低品位——大储量方向上来,在中国亦应该及时把寻找低品位——大储量的黄金矿床作为主攻方向。 世界的黄金市场将会更加开放,随着宇航事业的发展与新材料科学的进步,黄金的工业用途将进一步加大,用量将会逐渐增长,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将会抵消黄金价格的上涨。  相似文献   

9.
浙北地区深水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浙北地区深水岸线资源特点和国内外经济、贸易、港口、海运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阐述了浙北地区深水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迫切性和港口建设目标,认为:①宁波—舟山岸线是我国沿海少有的深水岸线,适宜开发建成为我国沿海大型、深水、综合性中转枢纽港;②乍浦—独山岸线亦有其独特的优势,是开辟上海港新港区的理想岸线。此外,本文还对具体的开发步骤和合理利用岸线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0.
位处我国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接壤的横断山区,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分,素以山高谷深、地质地理环境独特、生物与矿产资源丰富著称于世。其土地资源丰富,利用类型众多,但人口稀少、土地开发水平较低。清查与评价该山区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与生产潜力,对其土地合理利用与经济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川西滇北横断山区的土地资源特征与农业利用评价原则等问题作一概述与探讨,供今后进一步工作之参考。  相似文献   

11.
赣江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无机氮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赣江无机氮是鄱阳湖氮素输入的主要来源,查明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赣江无机氮的影响对鄱阳湖的富营养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年1月和6月对赣江干流和主要支流NO-3-N和NH+4-N的浓度测定,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和土地类型等级划分,利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赣江无机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尺度的子流域划分方式对赣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无机氮浓度的相关性有较大影响.与NO-3-N相比,选择更小的子流域划分尺度有助于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NH+4-N浓度的影响;在温度较高、微生物活动强烈的季节,也应选择更小的子流域划分尺度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无机氮浓度的影响.一级土地利用分类下,赣江流域水田、水域对NO-3-N起"源"作用,林地、草地起"汇"作用;居民建设用地对NH+4-N起"源"作用,林地起"汇"作用.二级土地利用分类下,水田中丘陵水田是赣江NO-3-N浓度的主要来源,其次为平原水田,山区水田最小.居民建设用地中的城镇用地和其它工矿建设用地是赣江NH+4-N的主要污染来源,农村用地是NO-3-N的主要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矿物能源资源日趋减少的今天,再生能源资源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特别是陆地再生能源资源更是如此。本文对我国陆地再生能源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中的前两种能源资源进行了分区及分省计算,并依据全国已有的调查及普查资料,对后两种源能资源进行了分省及分区统计,在此基础上又对全国陆地再生能源资源的数量、分布及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宏观上提出了开发利用我国陆地再生能源资源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赣江流域丘陵山区县级系统的资源经济结构梯度进行了分析。根据35个县市资源和经济结构变量资料分析表明,各县市之间的系统差异主要由气候条件、土壤成分、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及城市化程度所决定;这些决定因素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并呈梯度变化:即资源结构以吉泰盆地为中心向南、西、北方向辐射;地形和地势由河谷平原向低丘、高丘、低山和中山过渡;生产经济结构类型也由盆地的单纯种植业型向农牧型、农牧副型、多种经营型和山地林业型变化。据此可把该流域丘陵山区分为上游山区和上游南部丘陵区、中游南部丘陵区和西部山区、北部丘陵区及下游丘陵区6大区。最后根据资源经济结构梯度和分区结果提出本流域丘陵山区的资源开发战略方向为以浙赣铁路线上的下游丘陵区和以赣州市为依托的上游北部丘陵区为中心向中游的吉泰盆地和西部山区及上游的南部山区定向开发。  相似文献   

14.
赣江河水主成分及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7年11月,系统采集赣江流域枯水期河水样品22个,对其主要离子成份组成和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分析测定,以期获得赣江流域化学风化过程及物质来源信息。研究结果显示,赣江流域河水的离子成分主要来源于硅酸岩和碳酸盐岩两端元混合组成的岩石和土壤的化学风化或溶解,且风化作用在近地表环境中进行。流域水体的化学组成基本代表了典型的硅酸岩地区河流的相应化学组成,显示出与碳酸盐岩地区河流及世界主要河流河水化学组成的差异性,如Si、Na、K等含量较高。其次,赣江河水还显示了受人类活动对水体化学组成的影响较大、以及大气CO2消耗率较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海滦河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侯区。平原上的水来自当地的降水和上游山区的径流。特点是:降水量少,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径流开发条件复杂,难以充分利用。海滦河平原平均降水量579mm,6—9月占78%。按平原面积14×104km2,耕地1.3亿亩和二年三熟的作物覆盖率计,各种降水年型耕地上得到的降水总量和降水可供水量见表1。海滦河流域平均年径流量291.8×108m3,其中来自上游山区212.9×108m3,占  相似文献   

16.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一般模式与应用——以赣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首次将矿产资源开发作为一个能动型开放系统予以研讨,通过建立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数据库、计算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计算矿产资源开发的价值贡献、经济地质区划和有限投资倾向的优选等5个方面实行宏观控制;通过组建矿产资源开发生产联合体进行中观调节;通过成立矿产资源开发综合研究机构获取微观反馈,建立了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新模式,并以赣江流域为例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以2014年Landsat 8卫星影像以及2014年1月和6月野外采样数据并结合GIS技术与统计方法,分析赣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河流水体可溶性重金属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赣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可溶性重金属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城镇建设用地与赣江可溶性重金属含量关系最为密切.林地与草地的面积比例与可溶性重金属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但这种负相关仅存在于河流下游的较低坡度区域.整个子流域、河流缓冲区及坡度3个尺度上土地利用结构与河流可溶性重金属含量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坡度大小上土地利用结构能较好地反映人类活动强度.低坡度区域由于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因此低坡度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对河流可溶性重金属含量具有更大的影响.社会经济要素和河流可溶性重金属含量的关系密切,工农业活动的强弱与赣江可溶性重金属含量的高低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赣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与河流可溶性重金属含量间的关系存在季节的差异,总体上,丰水期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于2006年1月对赣江流域地表水进行了系统采集,分析研究了水体中各形态氮磷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赣江水体中主要的氮素形式是NO3--N,支流中以袁水NO3--N(2.57 mg/L)和TN(3.32 mg/L)含量最高,赣江中支NH4+-N(1.26 mg/L)和TP(0.07 mg/L)含量为全流域最大值。沿水流方向赣江主干流TN开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后又呈上升趋势。赣江流域从上游至下游NO3--N、TN有明显的上升趋势,NH4+-N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TP在中游处最低,下游比上游高。赣江水中三态无机氮处于较稳定的热力学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9.
皖西大别山区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和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生物资源种类较多;但是,作为主体的林业资源已严重萎缩。当地人们在生存与生产活动中正在寻求资源转化的延伸与替代。其资源转化的基本模式是:资源—产品—商品—货币—资源。前段注重于开发利用,后段注重于保护增值。每个环节,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都会有一定的替代内容。今后应采取有效措施,促成资源转化模式的适度组配,以保证山区农民在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资源的辩证统一中,尽快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20.
基于系统仿真的提升赣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保护和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已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承载力理论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赣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系统的概念模型、主导结构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以2000—2030年为系统仿真区间,仿真结果表明,到2016年赣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达到上限,此时可承载人口规模为2566万人,可承载经济规模为11034亿元.赣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现状不容乐观,需采取一定的措施.以"节流"、"控污"、"治污"为问题导向,基于"供给管理需求管理"、"末端治理根源治理"、"观念调节行为调节"等公共政策设计的不同视角,初步提出了提升水生态承载力的27个政策干预点,通过政策干预点对系统作用的灵敏性检验,基于识别出的16个灵敏政策干预点,设计了提升赣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综合发展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到2029年(推后13年)赣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达到上限,此时可承载人口规模为2702万人(提升了5.3001%),可承载经济规模为28547亿元(提升了158.7185%).降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提高技术进步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升赣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