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磁聚去除淡水藻华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磁场作用下壳聚糖与Fe3O4复配去除淡水藻华.结果表明,在壳聚糖用量1.6mg/L,Fe3O4用量4mg/L的情况下,通过0.5T的外磁场富集可使藻个数由4.80×106个/mL降为2.80×103个/mL;叶绿素a去除率达100%.藻液浊度、COD、总N、总P含量的去除率分别为99.6%、85.0%、73.9%、28.7%,并初步探讨了磁聚除藻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着生藻类的群落特征常被用作评价水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2014~2019年夏季松花江干流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分析,对松花江干流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14~2019年夏季松花江干流共鉴定着生藻类4门和58属.其中硅藻门28属、绿藻门17属,蓝藻门10属和裸藻门3属.流域主要组成物种为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分别占总数48.28%、29.31%和17.24%.着生藻类细胞密度平均值为4.35×104 ind·cm-3,变化范围在1.29×104~8.42×104 ind·cm-3之间,优势属主要为硅藻门小环藻属(Cyclotella)、直链藻属(Melosira)、星杆藻属(Asterionella)、桥弯藻属(Cymbella)、针杆藻属(Synedra)、羽纹藻属(Pinnularia)、舟形藻属(Navicula)和绿藻门的栅藻属(Scenedesmus)等.分析松花江干流水环境质量演变趋势,溶解氧含量逐年升高,氨氮、总磷和总氮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2019年水体改善效果显著.运用冗余分析(RDA)探究着生藻类与环境因子间的变化关系,发现驱动松花江干流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随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等指标是这一区域着生藻类种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污水、污泥的农田施用标准,使用正交试验表L9(34)研究了4种重金属铜、镍、铅和锌在低、中、高3种浓度下对土壤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的影响。混合重金属使土壤藻类的种群结构发生改变,使蓝藻数量减少,硅藻数量或减少或增加,视条件而定,裸藻成为优势种。在土壤-藻类体系中重金属临界值铜为50mg/kg,镍为50mg/kg,铅为150mg/kg,锌为300mg/kg。  相似文献   

4.
硅酸盐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围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凌  金相灿  杨威  徐敏  钟远  朱琳  庄源益 《环境科学》2007,28(10):2174-2179
在新开湖设置浮式围隔,通过调控围隔水体硅酸盐含量,研究了硅对富营养化水体浮游藻类群落生长及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硅酸盐浓度的增加,硅藻的生物量提高,其种类所占比例明显增加,由10.2%上升到22.1%;蓝藻和绿藻的种类比例则下降,由76.8%下降到61.5%.加硅处理中,硅藻虽然没有完全取代蓝、绿藻的绝对优势地位,但是出现了尺骨针杆藻(Synedra ulna)、细齿菱形藻(Nitzschia denticula)、针状拟菱形藻(Nitzschia acicularis)、缢缩异极藻头状变种(Gomphonema constrictum var. capitata)、橄榄形异极藻 (Gomphonema olivaceum)等在对照处理中并未检出的藻种.中硅(原子比N∶Si∶P=16∶8∶1)和高硅(N∶Si∶P=16∶16∶1)处理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17±0.40和2.12±0.21,而对照组为1.89±0.55.试验末期,对照围隔的水体表面出现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而硅酸盐含量高的围隔中,同期没有水华出现.硅酸盐的增加能够促进硅藻及其它藻类生长,改变少数几种蓝、绿藻占据优势的状态,提升水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水平,并对淡水蓝藻水华的产生起到一定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火力发电燃料消耗的生命周期排放清单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火力发电因化石燃料消耗而引起主要气态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方法,计算得到中国火力发电燃料消耗所引起的生命周期总排放量及单位售电的生命周期排放清单.与2002年中国火力发电燃料消耗相关的CO2、SO2、NOx、CO、CH4、NMVOC、烟尘、As、Cd、Cr、Hg、Ni、Pb、V和Zn的单位售电生命周期排放量分别为1.07、9.93×10-3、6.46×10-3、1.55×10-3、2.60×10-3、4.87×10-42.02×10-22.00×10-61.27×10-81.69×10-78.78×10-82.50×10-71.76×10-62.88×10-62.40×10-6g/(kW  相似文献   

6.
沉积物-水系统中氮磷变化与上覆水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少勇  金相灿  郭建宁  盛力 《环境科学》2007,28(10):2169-2173
研究了灭菌、抑制剂添加和磷添加对沉积物-水模拟系统中氮磷转化的影响,并利用试验后的上覆水培养四尾栅藻.结果表明,灭菌增大了系统平衡时上覆水的总磷(TP)浓度,对系统中氮的影响不大; 添加抑制剂组与对照组沉积物-水模拟系统的TP、溶解性总磷(DTP)和总氮(TN)的浓度接近,但抑制剂组的NO-3-N含量为19.2 mg·L-1,明显高于对照组;沉积物对添加的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导致系统平衡时上覆水TP的浓度降低.灭菌组上覆水的藻类生物量高于对照组,主要是因为灭菌导致上覆水TP浓度高于对照组;抑制剂组的最高藻类生物量(224.5×104个·L-1)远远超过对照组(26×104个·L-1),且为其它2组试验(灭菌组22.5×104个·L-1和磷添加组38.5×104个·L-1)的5~10倍,抑制剂的添加抑制了沉积物-水模拟系统中微生物对某些元素的利用,而这些元素对藻类生长起重要作用;磷添加对试验初藻类生长无明显影响,随着试验进行,磷添加组的藻类适应生长环境,迅速增长,生物量远远超过对照组.灭菌和添加抑制剂组生物可利用磷的增加是由于藻类生物量的增加,而导致了不稳定态的有机磷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HA1絮凝剂在供水水库水华应急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利娟  韩博平  林秋奇  雷腊梅 《环境科学》2007,28(10):2192-2197
2006-04华南一座供水水库发生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水华,供水口形成藻细胞的堆积,浮游植物、蓝藻、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的细胞密度分别高达7.3×107、7.2×107、4.1×107 cells·L-1.为保障正常供水,于04-22~04-30用小孔径的网和防水膜对供水口进行区域分隔,改变水流方向,同时在水面喷射以铁盐为核心的HA1絮凝剂控制水华.处理第1 d,浮游植物、蓝藻、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的细胞密度分别降至5.3×106、4.7×106、2×106 cells·L-1,去除率分别达到93%、94%和95%.处理期间,藻细胞密度平均为1.2×107 cells·L-1,最高不超过2.0×107 cells·L-1,不同藻类门的处理效果不同,蓝藻的数量大幅度下降,绿藻、硅藻的种类和数量略有增加,说明HA1絮凝剂在本次应急处理方案中对蓝藻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气中痕量烯烃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两步深冷冻浓缩自动进样系统,配以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对北京大气中的烯烃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北京市大气中浓度最高的烯烃为C4烯烃,2000年日平均浓度为3.5×10-9±3.0×10-9(V/V).2h平均浓度的日变化在春、夏、秋、冬4季各有特点,但基本上呈双峰型模态,峰值分别出现在上午和傍晚;在季节变化中,1、10月份大气中C4烯烃的浓度最高,为6.0×10-9±1.2×10-9(V/V),3、9月份最低,为0.31×10-9±0.13×10-9(V/V).  相似文献   

9.
2008年1-6月对澜沧江干流的漫湾水电站和大朝山水电站库区进行浮游藻类调查。两库区共检出浮游藻类7门28属。藻细胞密度变化范围:大朝山库区0.06×10^6-2.28×10^6个/L,漫湾库区0.12×10^6~4.86×10^6个/L。藻类的组成和数量随环境和水文条件呈现一定的变化,1、2月份主要是蓝藻、硅藻、绿藻,3~6月份主要以硅藻为主,漫湾库区的总藻数明显高于大朝山库区。  相似文献   

10.
好氧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脱氮性能及细菌种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比较了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对不同浓度氨氮废水的去除情况,并采用定量PCR(RT-PCR)和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研究了2种污泥中氨氧化细菌数量和细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00~500mg/L的氨氮对2种污泥去除COD的影响不大,而氨氮的去除率随着其浓度的上升而下降,絮状污泥的氨氮去除率略高于颗粒污泥(10%~16%).絮状污泥和颗粒污泥中氨氧化细菌的数量分别为2.80×104~3.44×104,7.83×104~1.18×105个/g干污泥.絮状污泥中细菌种群数量高于颗粒污泥,且两者的变化趋势与氨氮去除率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水生生物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应用着生藻类、着生原生动物和底栖动物对松花江哈尔滨江段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然后进行综合的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江段的水质受到污染,污染等级为3级。  相似文献   

12.
对珠江河口及近海水域样品中Cu的总含量以及颗粒态、游离态Cu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Cu的总浓度有随河口向外海递增的趋势,并非完全体现陆源性规律。说明研究水域中Cu不仅可能具有其他来源,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沿岸上升流的影响。但是游离态Cu的分布却表现相反的规律,无论是游离态Cu的浓度还是游离态Cu在总Cu中所占的份额都自河口向外海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Cu的形态分布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水体的理化性质。本研究还逶过对不同盐度水样的杜氏藻培养后Cu吸收量的测定,即逶过Cu对藻类的生物有效性验证了Cu形态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不同混凝剂对流溪河水源水中藻类去除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夏秋季节广州流溪河下游含藻水源水进行了混凝沉淀试验处理,研究了硫酸铝、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铝铁、聚合硫酸铁等不同混凝剂及其投加量对藻类和浊度的去除效果,考察了pH值、温度对不同混凝剂去浊率和除藻率的影响,并用zeta电位及显微拍照分析方法,分别对混凝剂的静电中和能力与絮凝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表征.结果表明,对于pH值为6~8、水温≥15℃、藻类和浊度分别为1.14×107~4.10×107个/L和27~38NTU的水源水,硫酸铝的混凝效果最好,当其投加量为3.0mg/L时,其除藻率和去浊率可分别达到80%和89%,其他混凝剂混凝效果的优劣顺序依次为:聚合氯化铝铁、聚合硫酸铝、聚合硫酸铁;而对冬季的低温水源水,采用聚合硫酸铝或聚合氯化铝铁时,除藻和去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2012年-2015年对省内松花江干流及部分支流开展了藻类群落研究,监测区域河流的藻类植物主要由硅藻门和绿藻门植物组成,河流中大部分断面的优势种为硅藻门植物,符合河流的群落分布特征.湖库中,优势种类多为绿藻门植物,个别断面采集到的种类数量极少,总体来看,监测区域内物种丰富度较高,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多样性指数显示,个别断面为轻-中污染,水域整体多样性较好,分布均匀,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年际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5.
于2011~2016年间,从嘉陵江重庆主城段水域的"磷营养状态-总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藻华"之间的相关关系入手,通过原位实验总结TAPA与ALGAE及SRP变化规律,结合碱性磷酸酶反应动力学实验确定酶活参数,探讨酶活变化在"藻华"中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消落期时,SRP为藻类生长活动主要的磷源."藻华"敏感期SRP含量全年最低,为0.012~0.021mg/L;TAPA全年最高,为10.503~11.587nmol/(L·min).特征参数Vm和米氏常数Km值的变化规律验证了"藻华"敏感期各样点碱性磷酸酶对底物的亲合力增高,酶的水解速率有了显著提升;碱性磷酸酶在其他形态的磷转化为SRP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藻类等微生物生长提供充足的SRP,以利于其在适宜的生境中迅速增殖.  相似文献   

16.
大型丝状绿藻去除城市水体污染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霞  李小平 《环境科学》2008,29(1):52-57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分析了以大型丝状绿藻为主的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对城市景观河道劣Ⅴ类水质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去除作用,以及其他不同胁迫条件下的水质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处理系统具有显著的N、P等污染物质去除效果,TP及TSS的去除率分别保持在50%和72%以上,同时PO3-4-与NH4 -N的去除率也分别可达90%和85%以上.在高污染物质浓度(TP>3.0 mg·L-1、TN>22.0 mg·L-1)条件下,TP平均去除率为89%,TN为45%,而低浓度污染物(TP<0.50 mg·L-1、TN<10.0mg·L-1)条件下,出水PO3-4浓度低于0.1 mg·L-1,NH4 -N低于2.0 mg·L-1.试验期间,大型丝状藻类生物量增长了38.78%,同时大量单细胞的蓝、绿藻类出现在水槽壁表面.出水DO浓度随着大型丝状绿藻生物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松花江哈尔滨江段着生藻类的调查,重点研究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投入使用后,该江段着生藻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该工程投入使用后,哈尔滨江段的着生藻类种类增加8个属、密度增加10.8倍,水体呈现出蓝绿藻比例升高、污染指数下降等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评价河流污染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2年三年间对辽河盘锦段进行了浮游藻类的监测,对整个河段浮游藻类的种类、分布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并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进行了污染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外低氧区时空变化特征及形成、变化机制初步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长江口外低氧区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耗氧物质来源和水文动力条件对低氧区形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海水的入侵虽然能够对水体的缺氧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由长江冲淡水造成的水体垂向的层化作用在一定时期是低氧区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二者此消彼长作用可能是长江口外北侧海域低氧区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存在时间较短的原因。此外,根据2007年和2009年嵊泗4号站短时间尺度的溶解氧浓度变化,发现了赤潮暴发时的生物产氧对底层缺氧有缓解作用,同时也证实了赤潮暴发后产生的大量有机物分解耗氧是长江口南侧底层水体在相对较长时间内持续低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城市重污染河道水质及底栖附泥藻类生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苏州市古城区南园水系的水质和藻类1a的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质污染主要以NH_4~+-N和TN的严重超标为特征,最大超标倍数可达到5倍以上[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水作为基准];经镜检,底栖附泥藻类共34种,种类数以硅、绿和蓝藻类占优势,其数量和生物量极高,达到2 145.5×10~4个/mL,生物量3.524 mg/mL,远高于相同点位浮游藻类监测结果,数量和生物量以硅藻和蓝藻占绝对优势;各门藻类在各河段中分布极不均匀,优势种群多属异养型或两型营养特征,且与河道的污染特征有较密切关系,这些典型藻类包括:蓝藻门(Cyanophyta)中的两栖颤藻(Oscillaria amphibian),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中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直链藻(Melosira sp.)、冠盘藻(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舟形藻(Navicula sp.)、菱形藻(Nitzschia sp.)、异极藻(Gomphonema)等.其数量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生物量则为:冬季最高,春、夏、秋相对较低,且变幅不大.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城市重污染河道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