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集龙口市北部平原区5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检测5种重金属(Cu、Pb、Zn、Cd和As)的含量.在初步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基础上,利用调整评估阈值以后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修正参数后的健康评估模型,评价该区由土壤重金属引起的潜在生态风险和对人体健康带来的风险.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5种重金属含量均超过背景值;Cd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高而复杂,在水浇地、果园和裸地中主要为二级风险,城市工业用地和采矿用地以重度风险为主,As元素在每种地类中一级和二级风险基本相当,其余3种重金属各地类的轻微风险面积占比都在70%以上; 5种元素的综合生态风险在除裸地外的地类中多为三级风险,城市工业用地及采矿用地四级风险的面积占比相对较大;该区5种土壤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存在非致癌和致癌风险,成人和儿童由Pb元素引起的非致癌风险以经口摄入为主要途径,且致癌重金属As对这两类人群的致癌风险的暴露途径亦是经口摄入. 相似文献
2.
了解长江黑沙洲湿地生态系统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3年12月,对长江黑沙洲湿地生境下天然洲麦地(W1)、林地(F1)、棉花地(C1)、芦苇地(R)和黑沙洲麦地(W2)、林地( F2)、棉花地( C2)进行野外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602只.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均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垂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表聚性,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差异较为显著,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均较低.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黑沙洲湿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文章应用浮游植物种属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构建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洱海水生态健康质量。通过参照点设置、箱线图、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了5个核心参数: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水华束丝藻细胞密度、挪氏微囊藻细胞密度、直链藻细胞密度和硅藻GDI指数,统一量纲并划分健康评价标准。洱海总体水生态健康评价结果为“较健康”;6个水华风险较高的湖湾中,才村为“较健康”;小普陀、马久邑、桃源、双廊和挖色为“中等”。评价结果表明,P-IBI指数构建的洱海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对水生态环境响应的敏感程度较高,特别是与水质类别高度吻合,能够准确评价洱海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6.
大量梯级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以乌溪江梯级水库为研究区域,2017年6—11月对上游湖南镇水库和下游黄坛口水库的营养特征及浮游植物组成进行了调查,并应用生物完整性评价指数对水库水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乌溪江梯级水库氮、磷、有机物含量较低,处于贫营养状态。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152种,其中蓝藻门和绿藻门的密度较高,下游黄坛口水库的浮游植物密度低于上游湖南镇水库。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乌溪江梯级水库生物完整性较高,处于一般到亚健康状态,该指数受水温影响明显,水温低时黄坛口水库的健康状况较好,水温高时湖南镇水库的健康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7.
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对川西平原西河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盆地西部典型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区,于2015年3月~2016年2月持续监测河流氮素(NH4+-N、NO3--N、TN)和pH,结合遥感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关性分析等技术,探讨了监测断面周边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流氮素及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氮素浓度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冬季最高(2.063mg/L)、春秋次之(1.536mg/L;1.432mg/L)、夏季最低(1.085mg/L),同时月均NO3--N浓度(0.891mg/L)显著高于NH4+-N(0.425mg/L)(P<0.01),且NO3--N受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影响.随着缓冲区半径的增加,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和水域的面积与NO3--N和TN浓度相关性逐渐降低,且在250m缓冲区内,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与NO3--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与所有氮组分的相关性均增大,且在750m缓冲区内,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与NO3--N和T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城乡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可能是河流NO3--N的\"源\". 相似文献
8.
人生活于环境之中,人类的一切活动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的影响,也无不影响着环境,而环境因素又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随着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环境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和复杂。近年来,随着环境污 相似文献
9.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生态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造成水体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并对诸多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破坏水系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显示:①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将引起水文、底质、生境改变等物理响应,以及水体营养盐、细菌、有毒有害物含量、溶解氧变化等化学响应,分布式水文模型成为研究物理和化学响应的重要工具;②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物响应表现为水生生物与自然用地类型呈正相关,而与农业用地、城镇用地呈负相关,并且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统计学分析是主要的研究方法;③ 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在水文过程下造成河段尺度上的外源物质输入、水文条件、底质结构等物理化学因子变化,是影响水生生物生境的直接原因.存在主要问题:①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物响应关系机制尚不明晰;②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物响应是通过物理响应、化学响应来间接作用的,但三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十分复杂;③ 水生生物对环境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和适用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未来研究应关注流域水文过程驱动下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由此带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响应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流域水文规律总结和参数率定,构建符合流域特征的参数数据库,并着力构建以保护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为核心的流域山水林田湖系统综合管控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普宁市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克里金插值等对Hg、Cd、As、Cu、Pb、Ni、Zn、Cr 8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Hg、Cd、As、Cu、Pb、Ni、Zn、Cr平均含量分别为0.104、0.051、5.49、9.05、42.5、11.5、56.6、25.6 mg/kg,其中Hg、Cd、Pb、Ni、Zn的均值超过了广东省背景值。(2)研究区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变化范围为34.06~1 299.33,均值为179.08,说明全区具有中等强度的生态风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RI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园地,Hg、Cd是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的2个贡献因子。(3)Hg、Cd、Cu 3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中部城区,As的生态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城区及南部农场地区。(4)研究区总非致癌风险指数(THI)小于1,不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HI表现为建设用地林地园地耕地,As、Pb、Cr是各土地利用类型非致癌风险最大的3个贡献因子。(5)各土地利用类型As对儿童和成人的致癌风险指数(CR)大于US EPA推荐的土壤治理标准(10~(-6)),Cd和Cr的CR则小于10-6。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TCR表现为建设用地林地园地耕地,As也是各土地利用类型最主要的致癌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1.
合肥市PM2.5与用地类型特征比较及建设性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合肥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进行分析比对,研究了合肥市明珠广场、三里街、琥珀山庄、董铺水库及长江中路五个地区的空气质量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合肥市空气的首要污染物为PM2.5,其来源与汽车尾气排放有很大关系;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与空气质量有明显的滞后关系;大气污染物SO2对合肥市的空气质量没有明显影响.研究发现空气质量与用地类型有密切的关系,远离市区的城郊地带空气质量最好,市区中绿化较好的居民小区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空气质量最为严重的是市中心缺乏绿化带的主干道,尤其以上下班交通拥堵时是空气质量下降最快的时刻.最后以合肥市为例,探寻降低大气污染的建设性方法. 相似文献
12.
滨海湿地是全球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了解其海堤演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可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利用1983年的1∶5万土地利用图和2001年的E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分析了1983年和2001年该区海堤的演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83年和2001年海岸带从南到北呈现由淤涨型向侵蚀型过渡的变化特征,海堤长度呈缩短状态;土地利用类型以光滩、耕地及盐田为主,变化趋势是盐田、芦苇地和耕地逐渐在增加,盐蒿滩、园林地逐渐在减少。通过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3.
14.
以1992年、2000年、2007M、ETM系列遥感影像作为主要信息源,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IMAGINE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平台下,进行了遥感图像解译,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域1992~2007年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2013~2023年安宁市的耕地、未利用土地大量转变为建设用地;为了保障基本社会生活需求,林地和农作物生产用地(园地)向建设用地转变较少,水体面积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入湖河流水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昆明滇池东南岸流域为例,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流域湖泊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水质污染指标与耕地始终呈现正相关,与林地始终呈现负相关,与城乡用地始终呈现负相关,对昆明滇池东南岸流域而言,耕地是入湖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污染贡献掩盖了城乡用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资源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生态安全性三个角度选取17项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求取非资源合理性( NREI)、经济可行性( EEI)、非生态安全性( NESI)3项综合指数,运用改进的三角模型对佛山市2004年-2011年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和趋势展开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佛山市土地可持续状态总体较差,并且呈现不断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南通市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应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2006年-2009年,南通市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其它类型土地面积在增加;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了南通市生态服务价值从2006年的7.42×109元增加到2009年的8.76×109元,增加了1.34×109元,主要由于水域面积的扩大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对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再将其理论应用到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当中,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借鉴.本文正是利用循环经济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导向作为指导依据,以盐城市为例,通过对盐城市的现状分析和整理得到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全面展开循环经济理念视角下的盐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统计了大庆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重金属含量和本地区土壤环境重金属现状监测值,结果表明:大庆地区土壤属于天然低背景,污泥中重金属含量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CJ/T 309-2009)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污水厂污泥泥质特性,分析堆肥后污泥土地利用前景与环境影响,建议城市污泥处置应遵循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原则,为大庆污泥处理厂的运行和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