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了解土壤磷素积累特征对调控磷肥使用、降低农田磷素的环境风险和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小流域为对象,分析了18年来(1986~2004)综合治理条件下流域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溶性磷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截至到2004年,流域磷素积累由塬面逐步向塬坡和沟道扩展。2004年,农田土壤全磷(752 mg·kg-1)和Olsen-P(20.2 mg·kg-1)较1986年分别提高了45%和3.5倍,相当于每年全磷提高13 mg P·kg-1,Oslen-P每年提高1.0 mg·kg-1,流域50%的农田土壤Olsen-P含量超过15 mg kg-1。与1993年大规模建立果园时相比,果园土壤全磷每年提高20~30 mg P·kg-1,Olsen-P每年提高3~4 mg·kg-1,2004年已有70%的果园土壤Olsen-P含量超过15 mg kg-1。20~60cm土层的果园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也逐渐提高。但林草地的全磷没有显著变化,Olsen-P依然低于5.0 mg kg-1。1986年以来,无机磷肥的持续投入是流域土壤磷素积累的主导因素。流域土壤Olsen-P与全磷存在显著地(p<0.001)线性相关关系;水溶性磷与Olsen-P含量呈显著地(p<0.001)指数函数关系。土壤磷素大量积累已成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区当前十分迫切的农田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
典型设施环境条件对土壤活性磷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强化模拟试验,研究了90d培养期内环境温度、土壤酸化和盐渍化3种典型设施环境条件对土壤易解吸磷(CaCl2-P)、有效磷(Olsen-P)、微生物生物量磷(MB-P)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P)等活性磷的影响.结果显示,设施土壤MB-P含量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显著上升;10℃培养结束时土壤CaCl2-P和Olsen-P含量比4℃对照分别提高15.6%和2.7%.酸化促进设施土壤CaCl2-P及Olsen-P含量增加,而使土壤MB-P含量显著下降.培养结束时,与pH值为6.89的对照土壤相比,pH值为6.11和5.30的酸化处理土壤CaCl2-P含量分别提高26.7%和156.1%,其Olsen-P含量分别增加14.1%和91.5%,其MB-P含量的降幅分别为13.3%和16.3%.盐化对土壤CaCl2-P和Olsen-P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土壤MB-P含量在12d后随盐化程度加重而显著下降.培养结束时,与土壤可溶性盐分为1.90g/kg的对照相比,可溶性盐分为3.05g/kg和5.01g/kg的土壤MB-P含量分别下降42.2%和45.8%.另外,设施环境温度提升、酸化和盐化使土壤MB-C/P在40d后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在4~25℃范围内提升环境温度,减缓土壤pH值从6.89降至5.30的酸化过程,阻控土壤可溶性盐分从1.90g/kg升至5.01g/kg盐化进程,可保证设施土壤磷素供应,降低土壤磷素流失风险,增强微生物调控土壤有效磷库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张雪  朱波 《环境科学》2023,44(5):2574-2582
三峡库区消落带经历反复的淹水-落干循环影响,消落带土壤磷迁移转化过程加快,可能加剧支流库湾水体富营养化.采集了三峡库区腹心支流库湾典型消落带土壤,测定磷赋存形态与磷素饱和度(DPS)等,分析磷释放风险.结果表明,(1)消落带土壤ω[总磷(TP)]、ω[无机磷(IP)]和ω[有机磷(OP)]均值分别为771.80、485.33和166.30 mg·kg-1,IP和OP均以非活性形态磷为主.(2)消落带土壤形态磷的赋存格局受落干-淹水方式影响,Ex-P和NaHCO3-P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Fe-P、HCl-Po和Fulvic-Po含量沿高程下降而显著降低(P<0.05),反复的干湿交替促进了消落带土壤活性磷的生成和中等活性磷的释放和积累.(3)消落带土壤生物ω[有效磷(Bio-P)]为49.19~148.78 mg·kg-1,占TP的质量分数为7.71%~24.78%,磷素饱和度(DPS)为5.85%~22.00%.目前,支流库湾消落带土壤整体磷释放风险较低,170 m高程土壤需要重点关注.Fe-P、HCl-Po和...  相似文献   

4.
水稻土磷素流失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风险已受到普遍关注,而明确其动态变化和富集效应是制定合理防控措施的基础.以福建省1.8×106 hm2水稻土为研究对象,以1982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1 471个、 2008年农业农村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15 534个和2018年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项目2 895个表层水稻土样点建立的1∶5万三期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分析全省水稻土有效磷含量近40年来的富集效应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982~2018年间福建省水稻土有效磷含量增加了47 mg·kg-1,富集面积达到1.65×106 hm2,占全省水稻土总面积的91%;其中,1982~2008年福建省水稻土有效磷含量增加了28 mg·kg-1,富集面积为1.47×106 hm2,占全省水稻土总面积的82%; 2008~2018年福建省水稻土有效磷含量增加了19 mg·kg-1,富集面积为1.22...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北方地区天津武清、山西晋中、辽宁沈阳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地的典型设施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土壤稀土元素的变化特征,尝试利用稀土元素特征值示踪、表征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环境干扰的可行性.结果发现,辽宁沈阳设施菜地表层土壤中稀土元素总量(REE)范围为146.52~158.76mg·kg-1,均值为152.34 mg·kg-1;天津武清区设施菜地表层土壤中稀土元素总量范围为92.16~137.69 mg·kg-1,均值为115.03mg·kg-1;内蒙古乌兰察布表层土壤的总量范围为91.38~118.84 mg·kg-1,均值为108.03mg·kg-1;山西晋中榆次表层土壤的总量范围为97.62~111.27 mg·kg-1,均值为102.43mg·kg-1.以球粒陨石为参照对设施菜地土壤进行标准化所获得的4个地区土壤中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向右倾斜特征.土壤中轻稀土与重稀土含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了黄土高原洛川县5、20、60龄苹果园0—300 cm剖面土壤中P_2O_5、CaO、SiO_2、Al_2O_3、MgO含量,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深度、不同种植年限土壤常量元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元素变化率在不同年限土壤间的差别较大,0—25 cm表层土壤变化率正值,说明明显的富集现象,可以判断洛川县苹果园土壤磷含量的增加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不同种植年限土壤中钙、镁元素变化率差异明显,说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果树对钙、镁元素的吸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00 cm以下剖面,各个年限的磷元素达到迁移平衡,说明磷元素的吸收主要在表层至100 cm范围的土层,而镁元素的吸收可以增大到表层至175 cm范围的土层。  相似文献   

7.
开封城市土壤磷素组成特征及流失风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深入了解城市土壤磷素组成特征及其对受纳水体的影响,以开封城市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开封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磷素的组成特征,并采用"突变点"法计算土壤磷素流失临界值,探讨开封城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磷素流失风险.结果表明,开封城市土壤总磷为400~1 427 mg·kg~(-1),其中无机磷占65%~99%;速效磷(Olsen-P)和易解吸磷分别为3.41~115.03 mg·kg~(-1)和0.01~9.40 mg·kg~(-1),与土壤磷素背景值相比,城市土壤磷素呈现明显集聚.开封城市土壤总磷和速效磷均呈现出东高西低,中心老城区高于新城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不同功能区分布上,居民区土壤各形态磷素含量均最高.开封城市土壤磷素流失临界值对应的Olsen-P为22.18 mg·kg~(-1),超过临界值的土样占总土样数的33.64%,磷素流失风险最高的区域亦分布在中心老城区.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土壤和农作物中PAHs的赋存情况,探究不同农作物对PAHs的富集能力和农作物不同部位中PAHs的分布特征,以乌鲁木齐周边农田种植的农作物和土壤为例,于2021年7月在乌鲁木齐市郊农田聚集区进行样品采集,共采集农作物样品100份,农作物种类达21种,表层土壤样品45份.结果表明,土壤和农作物中16种PAHs均被检出.农田土壤中ω(总PAHs)范围为19.06~1 870.86μg·kg-1,平均值为127.40μg·kg-1,7种致癌性PAHs占16种PAHs的42.85%~79.20%,其中BaP为土壤中主要污染物.经过特征比值法发现,土壤中PAHs的主要来源为生物质、煤等的燃烧.农作物中ω(总PAHs)范围为1.86~974.05μg·kg-1,平均值为303.30μg·kg-1.不同作物对PAHs的富集能力不同,在采集到的21种农作物中,南瓜体内的ω(PAHs)累计值最高(431.75μg·kg-1).叶菜类作物中,叶片部位的PAHs含量高于根部和果实部位;果菜类作物...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典型河流——泗河水系表层与柱状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存在形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总磷(TP)及各形态磷与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和生态学意义.运用连续提取法将沉积物中的磷划分为可溶态或弱吸附态磷(S/L-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还原态磷(RS-P)、钙结合态磷(Ca-P)和残渣态磷(RES-P).结果表明,泗河水系表层沉积物ω(TP)为421.84~1 188.65 mg·kg-1; 6种磷的形态中,含量最高的是Ca-P,占TP的40%以上;其次为Fe-P,占TP的20%以上;含量最低的是S/L-P,仅占TP的0.4%左右;河流下游表层沉积物中TP及各形态磷的含量普遍高于上游,这可能与下游附近城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有关.沉积物剖面TP含量上层样品中呈明显高于下层,说明近年来泗河水体磷污染呈加剧趋势;沉积物剖面各形态磷中Ca-P所占质量分数最大,其次是RES-P.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Fe与Fe-P、 Al与Al-P、 Ca与Ca-P和TOC与RS-P之间呈显著相关性;而...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郊典型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素特征及流失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前地表水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磷素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控制因子而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实地采样分析,研究了武汉市郊区典型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素形态剂含量特征,并分析了其流失风险。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磷素水平差异较大,各形态磷水平排序是蔬菜地稻田常规旱地苗圃地;武汉城郊0~20cm表层土壤全磷(TP)含量为255.4~1763.1mg/kg,平均值为975.4mg/kg;土壤有效磷(Olsen-P)为1.3~164.2mg/kg,平均值为56.4mg/kg;藻类有效磷(NaOH-P)含量为33.4~910.7mg/kg,平均值为204.0mg/kg;土壤Olsen-P为56.0mg/kg可作为武汉市郊区土壤磷素流失的临界值,且超过该临界值的土样有34.9%,其中有93.3%采自蔬菜地,表明各利用方式下蔬菜地土壤磷素流失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11.
屋顶占据大量城市不透水面,实施生态屋顶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化造成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在北京市区搭建不同类型生态屋顶(绿色屋顶、蓝色屋顶和蓝-绿屋顶),基于对2019年雨季降雨特征、各类生态屋顶径流量以及径流中营养盐和重金属浓度的监测,计算不同生态屋顶径流污染负荷和径流水质指数(RQI),定量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生态屋顶径流的综合水质差异.结果表明,在2019年雨季,各生态屋顶均表现出良好的雨水滞留能力,平均径流削减率在75.7%~78.9%之间,且不同生态屋顶的径流削减率无显著差异(P>0.05);相较雨水,各生态屋顶均为NH+4-N、 DZn和DCd的汇,累积负荷削减率分别在63.8%~96.4%、68.6%~90.7%和39.8%~54.5%之间,但均为NO-3-N、 DCr、 DFe和DNi的释放源;蓝色屋顶是DCu的汇(累积负荷削减率为21.9%),但对雨水径流中PO3-4-P的累积负荷无明显影响,而绿色和蓝-绿屋顶均为PO3-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典型农耕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污染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区,采集247件表层土壤样品,综合运用污染指数法、GIS和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以便探明四川盆地典型农耕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中Cd、Cu和Zn的算术均值分别是渝西地区土壤背景值的1.22、1.10和1.98倍.(2) 6种重金属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西部和中部局部地区,低值区分布于东部和南部.(3)土壤污染指数整体以安全和警戒为主,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PI)评价显示污染样点占总样点的22.1%,NPI最高值位于北部鼎山街道,最低值位于南部四面山镇.(4)地层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的单因子解释力最强,其次是地形因子;地层和地形因子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的交互影响作用最强.研究结果发现地层和地形因子是影响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华北地区典型农业县曲周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本地人为源活动水平数据和相关氨排放因子,利用排放因子法建立2002~2019年人为源氨排放清单,并且采用当地实测的农田氮肥施用氨排放因子和县域农户生产调研数据优化2019年氨排放清单.结果表明,曲周县氨排放总量呈现“双峰”模式,从2002年的6 682.9 t增加到2004年的7 195.0 t,随后下降到2008年的5 872.0 t; 2015年增加到7 010.5 t,随后逐步下降到2018年的5 636.3 t.畜禽养殖(61%~75%)和氮肥施用(14%~28%)是主要氨排放源. 2019年曲周县氨排放总量为6 559.7 t,其中氮肥施用和畜禽养殖分别贡献28%和61%.小麦为氨排放最高的作物,占种植业氨排放总量的40%;蛋鸡为氨排放量最大的畜禽,贡献率为畜禽养殖的40%.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南里岳乡和白寨乡为主要排放热区,全县平均氨排放强度达到13.5 t·km-2.在县域尺度上重点开展小麦种植和蛋鸡养殖氨减排将有助于华北平原大气氨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4.
雪中阴阳离子化学记录可以提供关于大气环流、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信息,喜马拉雅山因其独特的位置和丰富的冰川资源成为研究雪化学的重要地区。本论文基于两个年度(2018年2~3月和2018年12月~2019年1月)在喜马拉雅东段错那地区采集的新雪样品,对雪中主要离子的组成和浓度特征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分析法、海盐示踪法和气团后向轨迹法对其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错那地区两年度雪中主要阳离子均为Ca2+,主要阴离子均为SO2-4。受2019年强降雪清除作用的影响,2019年度各离子的浓度明显低于2018年度。错那地区雪中Ca2+的含量明显高于喜马拉雅山其他研究区域,可能是由于其海拔较低,受近源陆地粉尘影响较大。离子来源分析结果表明,错那地区雪中离子以局地陆源物质输入为主,部分来源于海洋源(Cl-、Na+)、盐湖矿物风化(Cl-、Na+、K+和SO2-4)以及人为源(NH+4、NO-3、SO2-4)。本文可为错那地区生态建设管理及喜马拉雅地区的雪化学和大气环流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苏州100 km2水网地区采样点的底泥中重金属Cd、 Cu、 Cr、 As、 Ni、 Pb和Zn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4、127.4、83.2、18.2、51.7、145.1和350.7 mg·kg-1,分别是背景值的13.7、5.7、1.1、1.7、1.9、5.5和5.6倍,超过GB 15618-2018标准风险筛选值的点位比例分别为100.0%、97.3%、38.4%、83.6%、97.3%、90.4%和100.0%.采用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单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可知苏州水网地区底泥中7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依次为:Cd>Cu>Pb>Zn>As>Cr>Ni,其中,Cd属于极强污染,Cu和Pb属于强度到极强污染,Zn属于强度污染,As属于中度到强度污染,Cr和Ni属于中度污染.古城区、西北部、西南部和东部底泥样品中Cd、 Pb、 Cu和Zn均是高污染贡献的重金属元素,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西北部、西南部、古城区和东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Cd、 Cu、 Cr、 As、 Ni、 ...  相似文献   

16.
季铵盐(QACs)是一类广泛使用的阳离子杀菌剂,流感和新冠肺炎大流行导致其使用量剧增.在其使用或使用后处理处置过程中,QACs可通过各种途径释放到环境中,在水体、沉积物和土壤等多种介质中频繁检出.QACs有较强的表面活性和非专一性的生物毒性,对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围绕QACs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生物毒性效应和细菌出现QACs抗性的主要机制等方面,系统梳理了QAC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及其潜在的毒性效应.结果发现好氧生物降解是QACs在环境中的主要衰减途径,降解反应以QACs不同位置C的羟基化来起始,后经过脱羧、脱甲基和β-氧化反应,最终矿化为CO2和H2O.环境浓度的QACs不会对生物产生致死效应,但会显著影响Daphnia magna等水生生物生长繁殖,毒性效应主要受自身结构、受试生物种类和暴露时长等因素影响.探究了QACs对Microcystis aeruginosa急性毒性的作用机制,发现QACs主要通过破坏光合系统,导致电子传递受限,构成氧化胁迫,破坏细胞膜来抑制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 QACs在...  相似文献   

17.
过水性湖泊——骆马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具有防洪抗旱、饮用水供给和生态维护等多种功能.为了解骆马湖水质演变及驱动因素,基于2009~2020年长序列逐月实测数据,结合1996~2008年历史资料,分析了骆马湖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NH+4-N)等指标的长期演变、季节动态和空间格局,探究了气象和水文因子对湖泊水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近25年来,骆马湖水质总体处于Ⅳ~劣Ⅴ类.ρ(TN)变化明显(1.06~3.49 mg·L-1),历经波动下降(1996~2002年)、显著的年际波动(2002~2015年)和显著上升(2015~2020年)这3个阶段,是骆马湖的主要污染因子.高锰酸盐指数显著下降(2.97~6.38 mg·L-1),ρ(TP)和ρ(NH+4-N)波动相对较小,分别介于0.024~0.076 mg·L-1和0.11~0.69 mg·L-1. 2017~2020年夏...  相似文献   

18.
有机碳是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碳循环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在维持岩溶碳汇稳定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揭示岩溶湿地水体中的有机碳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有助于明晰岩溶流域碳循环过程。本文以贵州威宁草海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对其丰、枯水期湿地水中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以及颗粒有机质(POM)碳、氮同位素等指标的测定,分析草海湿地水中POC、DOC浓度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水体中有机碳的来源。结果表明:草海湿地水体有机碳总体上以DOC为主,丰水期DOC变化范围为4.25~12.58 mg/L,平均值为8.19±1.49 mg/L,枯水期变化范围为4.79~15.93 mg/L,平均值为8.78±3.01 mg/L,丰水期略低于枯水期,DOC来源较为复杂,不同水文期受到外源和内源不同程度的影响;DOC在空间上丰水期呈现西部偏低,东及东南部偏高的分布特征,枯水期呈现南及西南部偏低,北及东北部偏高的分布特征。草海湿地水体丰水期POC变化范围为0.35~3.39 mg/L,平均值为1.13±0.78 mg/L,枯水期变化范围为0.32~1.84 mg/L,平均值为0.79±0.35 mg/L,丰水期高于枯水期;POC在空间上两期都呈现出中西低、中东高的分布特征。丰水期颗粒有机质的δ13C、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30.13‰~-14.80‰和-9.69‰~4.72‰,平均值分别为(-22.54±2.78)‰和(-2.88±2.89)‰,该时期POC以陆源有机质贡献为主;枯水期颗粒有机质的δ13C、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9.13‰~-21.91‰和-0.14‰~9.15‰,平均值分别为(-25.12±2.04)‰和(3.23±1.78)‰,该时期POC主要来源于沉积物。  相似文献   

19.
采用松木基黑碳为吸附剂,考察了老化作用对吸附态苯酚的脱附及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苯酚吸附等温线数据采用非线性Freundlich方程拟合,脱附数据采用三位点脱附模型拟合,微生物降解试验分别在恶臭假单胞菌ATCC 11172的两种菌密度下进行.结果表明,平衡位点、非平衡位点以及不可脱附位点这三种位点在不同老化时间内都存在,其中不可脱附位点上的比例(fnd60.4%)都占绝大部分,并且随着老化时间增加,易脱附位点上的苯酚逐渐往不易脱附的位点转移;通过对连续稀释脱附数据的分析表明,脱附体系中脱附产物的不定期移除(非生物移除)能够极大地促进脱附的进行;老化时间越长,吸附态苯酚的生物可利用性越小,但同一老化时间内两组不同菌密度之间的生物可利用性并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同时发现黑碳中不可脱附位点上的部分苯酚亦能被降解.  相似文献   

20.
魏文淑  祁建华  常成 《环境科学》2023,44(1):127-137
细菌是大气生物气溶胶中最丰富、分布最广的微生物.利用FA-1撞击式生物采样器连续采集了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青岛近海大气生物气溶胶分级样品,并利用BacLightTM试剂染色-荧光显微镜计数方法测定了死/活细菌浓度,分析其浓度与粒径的季节分布特征,并研究了雾、霾和沙尘等特殊天气对细菌浓度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样期间青岛近海生物气溶胶中细菌浓度为(1.06±0.68)×105 cells·m-3,其中活细菌和死细菌浓度分别为(8.20±4.88)×103 cells·m-3和(9.74±6.72)×104 cells·m-3.细菌浓度分布具有季节差异,死细菌浓度春季、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活细菌浓度则变现为春季最高,夏季和秋季较低,冬季最低.生物气溶胶中细菌浓度随月份存在变化,死细菌月均浓度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21年春季3月和夏季6月,而活细菌月均浓度最高值则出现在2021年春季5月,最低值在2020年冬季12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