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存鹤类有15种,分为4个属,主要分布在较温暖的中低纬度地区。17种化石种类主要分布在当时温暖的欧洲、北美地区。鹤类的这种分布格局与分类体系与第四纪冰期造成的气候冷暖格局变化相一致,说明了第四纪冰期对鹤类分布与进化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资源调查与环境》2020,(2):108-115
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活动贯穿整个第四纪,旋回性明显,发育良好的冰川遗迹,为火山喷发与冰川作用的耦合性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通过对长白山天池第四纪火山喷发旋回及火山岩分布特征研究,收集火山喷发年代学与冰期-间冰期旋回年代学数据,并利用卫片解译了火山喷发与冰蚀U谷的关系。在年代学数据的约束下,根据天池火山锥体周边广泛发育的U谷遗迹,将研究区冰川作用分为3个冰期:锦江冰期、漫江冰期和二道白河冰期,分别对应中国东部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长白山天池火山造锥阶段喷发形成的白头山组3个阶段(Ⅰ、Ⅱ、Ⅲ),与上述3个冰期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天池内部冰斗为白头山冰期(即中国东部东山冰期,MIS4)产物,经黑风口冰期与气象站冰期(即中国东部蒙山冰期,MIS2)、全新世冰川作用及火山作用的双重改造,其基本特征保存至今。长白山天池冰盖消融导致的释压反弹,可能诱发了天池火山呈旋回性喷发。  相似文献   

3.
老爷岭次生林主要树种分布格局及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帽儿山林场老爷岭生态站内设置次生林的典型样地,并对样地内的几种天然次生林的数据进行调查.研究用方差均值比率法研究老爷岭次生林群落主要树种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并且做出相关的数据分析.主要选择当地典型的次生林类型进行调查,类型包括白桦林、蒙古栎林、硬阔叶林等.分析表明影响种群分布格局的因子大致归纳分为两类:第一: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第二: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生物学特征.并且对各林分主要树种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的分析,揭示林分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国际鹤类基金会(ICF)是一个非盈利的民间自然保护组织,其宗旨是保护各种鹤类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湿地和草地,通过向人们提供经验、知识,激发兴趣,让人们参与到解决生态系统的危机中来. ICF于1973年由让·索伊(Ron Sauey)和乔治·阿其博(George Archibald)创建.当时两人都是康奈尔大学博士生,他们在进行鹤类研究和撰写博士论文时,深深地被鹤类的美丽和神奇所吸引.同时,令他们深感担忧的是世界上许多种鹤类处于濒危的境地,他们决心创建一个从事鹤类研究和保护的基金会.  相似文献   

5.
气候长期变迁,尤其是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更替的原因和机制,一直吸引着各方面的学者。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不仅在于它与岩石圈、生物圈的演化密切相关,而且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现今的气候预报和未来气候变动趋势的预测。 著名的第四纪学家R.F.弗林特(Flint,1974)曾指出,一个世纪前问世的生物进化  相似文献   

6.
鹤类是世界珍稀鸟类,迄今已有4000万年的历史。当今世界上,只剩15种鹤,而我国就有9种,即丹顶鹤、白枕鹤、黑颈鹤、灰鹤、蓑羽鹤、赤颈鹤、加拿大鹤、白鹤、白头鹤、其中有6种属于世界濒危物种。鹤类身姿秀丽、举止典雅、而且寿命较长,往往被人们喻为吉祥、长寿、美好的象征。在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仿生学、美学及科研、教学、旅游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环球扫描     
两极秋千效应在末次冰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时代,格陵兰岛和南极洲之间千年温度尺度变化的异步关系已经导致了两极秋千效应,而这种两极秋千效应使大西洋的经向环流发生了逆转变化。过去数千年,南极洲与北大西洋之间的温度变化幅度大约在1至3度之间。这两个不同的冰芯被欧洲南极冰  相似文献   

8.
黑颈鹤(Crus nigricollis)是鹤类中最晚发现的一种,是中国特有的鹤类,也是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一类保护动物和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它繁殖在青海、西藏南部和四川  相似文献   

9.
鹤类处在湿地生态锥体的顶端,是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它对栖息环境的特殊生物学要求而对生态环境质量高度敏感,成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最佳指示动物。鹤类的存在标志着它们的栖息区域和迁徙路线的生态平衡。鹤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大多数鹤类是候鸟,其繁殖区、越冬区和迁徙路线跨越很多国家,可以说鹤类是一种国际性资源,仅仅依赖自然保护区局部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加强鹤类的联合保护。一、鹤类自然保护区境内及周围村屯、企事业单位、驻军的联合保护。如1980年黑龙江林业厅和齐齐哈尔、富裕、林甸、杜尔伯特、  相似文献   

10.
古气候研究是第四纪地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气候指标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历史,因为第四纪气候的波动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类的出现、进化,湖泊的消长,洋面的升降以及动植物群的南北迁移变化等;同时通过第四纪气候波动规律的研究,推测当代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为气候长期预报服务。 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基本上是围绕冰期一间冰期的气候波动进行的。中低纬度地区做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GC-FID方法对2005年11月采集于长江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的64种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进行分析测定,并对影响该类污染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共检出半挥发性有机物35种,包括多环芳烃类11种,取代苯类7种,酚类5种,酯类3种,醚类2种和其他类7种. 其中,属于我国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有7种,属于美国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有22种. 沉积物中SVOCs的分布未呈现出明显的规律,其分布主要受采样点所处的水利条件、与排污口的相对位置、沉积物颗粒粒径、有机质含量和洪枯季等因素的影响;采样点的水动力条件越弱,与排污口的距离越近,沉积物颗粒粒径越小,导致沉积物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相似文献   

12.
一、地质时代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有所认识,需要了解它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的差别,需要了解现在的气候在漫长的变迁过程中处在什么阶段。地球大约诞生于距今45~55亿年之前。在如此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气候一直是冷暖交替的。根据10亿年来尚可推测的古生物、古地质地理等资料,震旦纪以来,全球曾发生过3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约6亿年前);石炭—二迭纪大冰期(约2~3亿年前);第四纪大冰期(200万年前起直到今天)。大冰期之间为较温  相似文献   

13.
一、海底堆积物 一般通称的海底堆积物,从大陆架到大洋底,堆积环境千差万别,堆积物性质各不相同。 大陆架是受第四纪冰川性海面变化支配的地形,对此目前几乎是没有表示怀疑的了。而且看来大部分地质学者意见甚为一致,都认为大陆架是由于玉木冰期海面下降形成的。但是仍然存在各种不同意见,有的学者发表了出人意外的论文,例如Л.Г.尼基弗罗夫(Никифоров,1967)认为,南斯拉夫外缘发育的大陆架上的几级平坦面分别表示整个第四纪时期各个冰期和间冰期阶段的海平面。 除这样的论文外,大陆架上的堆积物肯定可以大致区分为水深20~30米的波浪基面(wave base)以浅的现代堆积物和以深的所谓“化石堆积物(relic  相似文献   

14.
东黄渤海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 渔场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71-1982年渤、黄、东海的统计资料研究近海白姑鱼数量空间格局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黄渤海白姑鱼渔场一共有3类:即产卵场渔场,主要位于春季东海沿海水域;索饵场渔场主要位于夏季的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越冬场渔场有两个,北部越冬场在冬季的东黄海外海,南部越冬场主要集中在东海南部近海。自1978年后,东海白姑鱼产量明显上升,并且超过黄渤海区。通过对不同渔场白姑鱼产量对整个渔场产量贡献的分布格局分析显示,东海白姑鱼主要渔场有两个:其中东黄海渔场位于长江口附近,渔讯为5-9月;黄渤海的渔场位于黄海北部近海和渤海中央,主要渔讯在11月。在渔汛时,白姑鱼渔场中的鱼群密集,产量集中,是捕捞白姑鱼的理想渔场。1971-1982年白姑鱼鱼群的分布与近年来分布格局类似,因此论文有关白姑鱼渔场特征、渔汛时间和渔场贡献率分布格局模式等重要结论对现今白姑鱼资源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宁波市北仑区芦江为例,利用三维荧光技术分析城镇化河流水体荧光溶解性有机物(FDOM)组成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FDOM与河流水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FDOM由类酪氨酸、类色氨酸、类溶解性微生物副产品、类富里酸物质组成,以类蛋白组分为主要成分,占总荧光强度的比例高达83.8%,而类腐殖物质的含量较少.各组分荧光强度与氮、磷、金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FDOM与氮、磷等元素的迁移转化有关;FDOM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上游水体FDOM含量较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下游FDOM含量较高呈现城镇河段排放分布特征;表明人类活动对河流水质及FDOM含量和组成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潜在自然植被(PNV)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和农牧业的生产与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基于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SCS),利用最后间冰期至未来2070s六个时期的温度和降水量数据,模拟中国PNV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CSCS将六个时期中国PNV分别划分为39、37、38、40、40和40类以及10个类组。(2)寒冷干旱型类组主要分布在西北,温暖湿润型和炎热潮湿型则分布在中东部和南方。除冻原和高山草地、冷荒漠、半荒漠和温带森林草地4个类组呈现下降趋势外,其余均为上升趋势。(3)温带森林草地转变为亚热带森林草地的面积最大,占总变化面积的35.4%。(4)CSCS既未包含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又能模拟长时间序列的PNV演替。(5)最后间冰期至未来2070s,森林类组向纬度和海拔高度更高的北方及青藏高原移动。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PNV概念的界限,揭示了气候变化对PNV演替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世界环境》2009,(2):6-6
在末次冰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时代,格陵兰岛和南极洲之间千年温度尺度变化的异步关系已经导致了“两极秋千效应”,而这种“两极秋千效应”使大西洋的经向环流发生了逆转变化。过去数千年,南极洲与北大西洋之间的温度变化幅度大约在1至3度之间。这两个不同的冰芯被欧洲南极冰芯研究项目的科学家描述成是“两极秋千”,即大西洋一端的变化对另一端有着巨大影响,只不过影响的时间和影响的途径不同,原因可能同洋流传送带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旋回中,寒冷气候的回暖经历了一个长时间过程,而冰消期的时间则相对较短。原地宇宙成因核素~(10)Be可以得到冰川退缩后冰碛物的暴露年龄从而揭示冰期-间冰期演化历史。本文初步总结了末次冰消期附近以~(10)Be暴露测年获得的冰川退却年代,并据此简要讨论末次冰消期的演化过程和驱动机制,包括太阳辐射和北半球巨大冰盖在末次冰消期启动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随后崩塌的冰筏对全球海洋和大气环流模式的影响,冰盖融化、海洋上涌产生温室气体与多个正反馈共同推动了冰期的结束。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甘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探讨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规律及维持机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采集数据信息,并通过RAD软件程序包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中间膨胀”模式,海拔3500m处群落物种多样性达到最大.利用5个模型对海拔梯度上全部物种多度分布进行拟合发现,甘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符合生态位模型,尤其是geo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同时也说明生态位分化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起主要作用.常见种多度分布的最优拟合模型为geo模型,其与全部物种的最优拟合模型一致;而稀有种多度分布的最优拟合模型为rane模型,说明常见种是影响不同海拔梯度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其对群落生产力和稳定性的维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稀有种因其独特的功能性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群落结构,二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共同维系着高寒草甸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以昆明市为例,综合运用InVEST模型、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研究表明,昆明市生态源地共34个,面积6421.95km2,呈西多东少、北聚南散的空间分布状态;提取生态廊道67条,全长859.72km,廊道分布空间差异性明显,构建了“一环、三区、三屏、六轴、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27处生态夹点和33处生态障碍点,为需进行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面积分别为197.68,155.84km2,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综合关键区域的不同地理特征和地类现状,提出自然保护为主、人为修复为辅和人为修复与自然保护并重的两类修复策略.研究可为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