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根据日本商业性金枪鱼延绳钓生产数据,应用栖息地指数模型(HSI)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形显示技术对印度洋大眼金枪鱼的栖息地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最适合栖息的海域主要集中在70°E以东,15°S以北印度洋海域,栖息地指数值在0.75~1.00;而20°E~50°E,30°S~40°S海域以及65°E~120°E,20°S~40°S之间大部分海域的大眼金枪鱼HSI指数集中在0.25~0.50之间;其余海域的大眼金枪鱼HSI指数均分布在0.50~0.75之间.  相似文献   

2.
Use of rural energy resources and eco-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Tibe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Reportedasthethirdpoleoftheearth(Zheng ,1996) ,theTibetregionisthemainbodyoftheQinghai TibetPlateau.Itcrosses 9°50′oflatitudefromsouthtonorthand2 0°30′oflongitudefromeasttowest,withavastareaof1 2millionkm2 andahighaverageelevationofover40 …  相似文献   

3.
神府东胜煤田位于北纬38°30'~39°5',东经109°30'~110°30'之间。煤田含煤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探明储量2236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5,是世界八大煤田之一。由于煤田处于黄河流域中游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沙漠化及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5%,风蚀强度为25O0吨/平方公里·年,水蚀强度为5000吨/平方公里·年。水蚀风蚀现象在时间上、空间上交替进行,构成复合侵蚀区。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导致了本地区长期的贫困,而且直接制约着现代化能源基地开发建设的进程,为了煤田开发的顺利…  相似文献   

4.
广西北海中国鲎资源现状以及保育工作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鲎种群数量近年来急剧下降,资源面临枯竭.位于北部湾的广西北海作为中国鲎理想栖息地,是我国中国鲎的主要产地,因此在北海开展中国鲎的保育工作尤为重要.本文调查分析了广西北海地区中国鲎幼体集聚地西背岭潮间带(21°24′30″N-21°25′24″N及109°11′12″E-109°13′14″E)中国鲎幼体分布现状以及...  相似文献   

5.
东海浮游多毛类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浮游多毛类数量变化、相应的动力学过程及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多毛类秋季平均丰度为23.68×10-2/m3,夏季8.59×10-2/m3,冬季5.80×10-2/m3,春季最低(1.20×10-2/m3);温度在多毛类丰度的季节变化中起主要作用,盐度次之。除了秋季,其他季节多毛类丰度平面分布较为均匀。多毛类的数量波动,与东海暖流势力消长和沿岸水有密切的联系,也同暖流势力从夏季到秋季维持一段时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2006年夏季浙江海域赤潮生物群落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2006年夏季浙江海域(120°~128°E,26°~30°N)91个站位赤潮生物物种组成及群落分布,共检出赤潮生物4门30属69种,其中角毛藻属和原多甲藻属种类数占优势.赤潮生物种类数及数量分布由近岸向外海递减且有随水深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高值区为舟山群岛和南麂列岛海域.舟山群岛海域夏季赤潮生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是新的引发赤潮的潜在藻种;南麂列岛海域夏季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与往年调查结果相符.舟山群岛和南麂列岛海域仍然是浙江海域赤潮发生敏感区.  相似文献   

7.
<正>(一)问:什么是"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答:目前我国要求居住建筑设计应达到第二阶段50%的标准,其中建筑部分占30%;采暖供热系统占20%,在保证使用功能、建筑质量和室内热环境符合小康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夏季室内温度低于30°C,采暖地区冬季室内达到18°C的基本要求。"节能建筑"要求从外墙到内墙,从屋面到地面,  相似文献   

8.
生态滤坝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水工建筑,因其可原位净化河流水质而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其坡度的设计理论还不成熟。在模拟河道中设置20°、25°和30°3个坡度梯度的砾石和沸石混合质生态滤坝模型,通过12 h的循环模拟河水试验,筛选出污染物去除效率较高的坡度。结果表明,12 h时,坡度为20°的生态滤坝对COD、NH_3-N、TN和TP的削减效率均最好,平均过水去除率分别为6.0%、4.5%、4.0%和2.2%。20°坡度的生态滤坝对COD、NH_3-N和TN的平均过水去除率均于2 h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4.0%、9.5%和4.0%;同时,坡度为30°的滤坝对TP的平均过水去除率最高,为2.5%。坝体内过大的孔隙率会导致渗流量过大,巨大的水力冲击使得部分生物膜分散脱落,不利于其稳定附着与生长,污染物去除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某电子方舱为研究对象,分析在现有结构条件下,空调所提供的冷量能否满足舱内电子设备正常工作要求和人员舒适要求。方法分析和研究舱内的传热问题,采用FLUENT软件,并结合κ-ε两方程紊流模型与SIMPLE算法对方舱内的热环境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在保证空调送风温度和速度不变的前提下,送风角度分别为30°和0°时,都能基本保证电子设备正常工作要求和舒适性要求。当送风角度为30°时,方舱降温效果较好。结论通过分析得到方舱制冷系统设计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制冷系统冷气通路的方法,对今后方舱的制冷系统设计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坡度和降雨是影响土壤侵蚀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二者对土壤CO_2通量变化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侵蚀条件下土壤和大气CO_2之间交换的机理.选取黄土高原典型侵蚀性土壤黄绵土,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人工模拟降雨大厅,研究不同坡度(5°、15°和25°)、降雨强度(30、60和90 mm·h-1,即I30、I60、I90)及历时(0.5、1和1.5 h,即H0.5、H1、H1.5)下土壤CO_2通量变化.结果表明:同历时和雨强下,坡度显著影响土壤CO_2通量变化(p0.001),且各坡度下土壤CO_2通量呈现出5°15°25°的趋势,但5°与15°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25°坡度下土壤CO_2通量较5°、15°下显著下降(16.3%~36.5%,10.8%~27.1%);同坡度和历时(H1)下,随着雨强的增加,土壤CO_2通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相较I30雨强下,I60、I90雨强下对应坡度的土壤CO_2通量降低了2.3%~14.3%,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同坡度和雨强(I90)下,随着历时的增加,土壤CO_2通量也表现出降低的趋势,H1、H1.5历时下,土壤CO_2通量相较H0.5下降1.7%~20.9%,历时对土壤CO_2通量影响达显著性水平(p0.1);土壤CO_2通量的变化与坡面SOC流失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R2=0.69~0.77,r=-0.83~-0.88,p≤0.1).SOC的流失是导致坡面土壤CO_2通量降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88°30′—90°00′,北纬44°40′—46°00′之间,即博格多山北面的阜康、吉木萨尔、奇台三县的北部,阿尔泰山南面的青河、富蕴、福海三县的南部。该保护区东西宽117.5公里,南北长147.5公里,全区呈长方形。总面积1733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0.18%,占106个森林生态系统与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2.5。就面积而言,该保护区约等于3个上海市。  相似文献   

12.
亚洲地区OMI和SCIAMACHY臭氧柱总量观测结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臭氧观测仪(OMI)和扫描成像大气吸收光谱仪(SCIAMACHY)传感器反演的臭氧总量数据,结合从世界臭氧与紫外线辐射数据中心(WODUC)获取的地面观测臭氧总量数据进行验证,对比2种不同卫星遥感反演的臭氧总量产品优缺点,并分析亚洲地区臭氧总量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OMI反演的结果比SCIAMACHY的结果更好,而且具有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臭氧总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低纬度地区最大值出现在4或5月,最小值在11或12月,而在高纬度地区则分别出现在2月或3月和8月或9月.臭氧总量纬度地带性分布明显,并随着纬度增加而逐渐上升,在10°N~30°N之间,臭氧总量增长平缓,在30°N~50°N之间,臭氧总量快速增大.在青藏高原地区出现臭氧低值区,并在青藏高原东面的横断山脉向低纬度延伸,隔断了臭氧总量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臭氧总量变化在不同纬度呈现不同的模式,距平值随纬度的增大波动随之增大.纬度最低的站点(216)臭氧总量距平值变化最小,最大只有30 DU;而纬度最高的站点(326)臭氧总量距平值变化可达180 DU以上.  相似文献   

13.
缩口工艺中凹模的主参数——入模角a,在有关冷冲压技术资料中,一般推荐为30°~40°。在实践应用中,入模角a在这一范围内选用,缩口力P较大。尤其是缩口前后外径比大,工件较长时,管料在缩口时易产生长度弯曲,直径镦粗、歪头等废品。入模角a的正确选用,往往成了缩口工艺成败的关  相似文献   

14.
东海(包括南黄海,下同)沿海海域范围为北纬26°30′~35°00′,东经119°25′~123°00′,北起海州湾,南止罗源湾,毗邻江苏、上海、浙江、福建三省一市。根据卫生部的要求,1972~1976年进行了苏、沪、浙二省一市的污染状况调查(包括水质、底质、水产品残毒等内容),积累了大量资料。1978年起,又在国家海洋局领导下开展了大范围的污染调查,并作了调查海域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本文根据这些资料及其他有关材料,试图对本海域环境污染防治提出意见,以供将来制订本海域环境规划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编制了计算某地理位置、某一天太阳的出升下降时刻和方位、室内需要照明的时间、能看到明亮星星的时间、能看到较暗星星的时间以及太阳最高高度和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和方位的计算程序,并对程序进行了检验。以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1号教学楼3楼实训室的地理坐标(116°47.63IE,39°57.090′N)为例,计算了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12月30日9点54分30秒的各参数值。  相似文献   

16.
运用GIS技术中的加权叠加法对震后都江堰市紫坪埔水库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地质量和水体干扰等因子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向与北向水土流失量较少,植被分布量较多,干扰较轻;南向与西向水土流失量较多,植被分布量较少,干扰较重。坡度15°以下地区水土流失量较少,植被分布量较多,干扰较轻;坡度在15°~30°地区水土流失量逐渐增多,植被分布量逐渐减少,干扰适中;坡度大于30°地区水土流失量较多,植被分布量较少,干扰较重。海拔1 500 m以上地区水土流失量较少,斑块分布量较少,干扰较轻;海拔500~1 500 m以下地区水土流失量逐渐增多,斑块分布量适中,干扰适中;海拔500 m以下地区水土流失量最大,景观斑块分布量最大,干扰较重。离水体越远的地区,干扰越轻,越近的地区干扰越重,特别在距河流300 m范围内的区域干扰最重。地质灾害高度危险区沿岷江河道呈带状分布,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走向大体一致,主要集中于映秀镇一带和紫坪铺水库一带。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是由于青藏高原的挤压应力在龙门山断裂集中释放.北川位于龙门山断裂的北段,野外考察结果表明,在主断裂方向北川县城可观测到两条断裂,并且产生了明显的地表破裂,走向均为北东30°~50°,主断裂方向地表破裂约10 km,具有明显挤压逆断层特征,上盘以60°~80°高角度向北东逆冲,断层垂直位移量3~4m,水平位移量0~2 m.主断裂的地表破裂集中位于两个地层的不整合面上,上盘为寒武系细砂岩、砂页岩,下盘为泥盆系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另外在北川县城北部发现次级断裂一条,走向北西30°,地表破裂长度约4 km,表现为正断层特征.这些破裂都直接或间接受地下深部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以印染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褶皱角度对三维电极强化活性污泥系统(3D-EAS)处理印染废水的出水水质及DOM去除效果的影响,通过分析系统电化学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揭示了3D-EAS对DOM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褶皱角度为30°时,系统具有最佳处理效果,出水TOC(23.78 mg·L-1)与TN(5.14 mg·L-1)最低,溶液电阻最小(2.11Ω),DOM的急性毒性由47%削减至8%.不同褶皱角下,各反应器出水急性毒性无显著性差异,但出水DOM的去除特征差异明显.R30(褶皱角度为30°的三维极板)和R60(褶皱角度为60°的三维极板)优先降解富里酸类、腐殖酸类性物质,而R90(褶皱角度为90°的三维极板)和R180(褶皱角180°为无角度极板)优先降解蛋白质类物质、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由DOM分子与急性毒性的斯皮尔曼相关性可知,不饱和高氧类化合物和脂肪类化合物与急性毒性呈负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发现,褶皱角可显著改变三维电极强化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3D-EAS中的优势菌属为Defluviicoccus、Sphingomonas、...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弯度的铜镍合金管道在海水冲刷下的腐蚀规律,为弯头腐蚀控制奠定基础。方法以铜镍合金在海水中的极化曲线作为边界条件,通过k-ε湍流模型模拟30°、45°和90°三种弯头在不同流速下的腐蚀行为。结果流体进入弯头后,内侧流速明显加快,外侧流速减小,导致内管壁腐蚀严重。内侧局部强腐蚀区随弯曲角度的增大而后移,相应的腐蚀速率也会增加。同时,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加,弯头管壁的腐蚀速率会加快,但不改变弯头内的最大腐蚀部位。结论弯头腐蚀速率与流速、弯曲角度密切相关。流速越高,弯曲角度越大,管壁的腐蚀速率越大。  相似文献   

20.
Temperature is an important physical factor, which strongly influences biomass and metabolic activity.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anoxic metabolism of nitrite(NO-2) to nitrous oxide(N2O) by 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 and the process of the accumulation of N2O(during nitrite reduction), which acts as an electron acceptor,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91% ± 4% 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phosphatis slud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2O is accumulated when Accumulibacter first utilize nitrite instead of oxygen as the sole electron acceptor during the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process. Properties such as nitrite reduction rate, phosphorus uptake rate, N2O reduction rate, and polyhydroxyalkanoate degradation rate were all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variation(over the range from 10 to 30°C reaching maximum values at 25°C). The reduction rate of N2O by N2O reductase was mo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when N2O was utilized as the sole electron acceptor instead of NO2, and the N2O reduction rates, ranging from 0.48 to 3.53 N2O-N/(hr·g VSS), increased to 1.45 to 8.60 mg N2O-N/(hr·g VSS). The kinetics processes for temperature variation of 10 to 30°C were(θ1 = 1.140–1.216 and θ2= 1.139–1.167). In the range of 10°C to 30°C, almost all of the anoxic stoichiometry was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changes. In addition, a rise in N2O reduction activity leading to a decrease in N2O accumulation in long term operations at the optimal temperature(27°C calculated by the Arrhenius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