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层渗滤介质系统去除城市雨水径流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屋顶和机动车路面雨水径流污染物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用于去除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多层渗滤介质系统,进行污染雨水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对屋顶和机动车路面雨水径流有机污染物有明显的去除效果,CODMn平均去除率为80%左右,出水浓度小于4mg·L-1,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BOD5的去除率达50%以上,出水值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同时,系统的净化能力主要发生在垫层及地基土层0.3m以内,污染严重的机动车路面径流在土柱底部也能达到很好的去除效果;\"砂砾料\"垫层对CODMn和BOD5的去除效果稍好于\"无砂混凝土\"垫层.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控制无锡市道路雨水径流面源污染,根据当地径流污染的特点,设计了能去除多种道路径流污染物的复合填料生物渗滤系统,进行污染雨水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对道路雨水中的悬浮性颗粒物(SS)、耗氧有机污染物(COD)和氮磷污染物均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所有类型的复合填料生物渗滤系统对于SS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能够达到90%以上;以活性炭填料为主的渗滤系统(GAC)对于COD和磷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相对较优,以沸石填料为主的渗滤系统(ZFM)对氮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相对较优.木屑在系统中的添加能够有效提高系统对氮类污染物的去除率;在系统中混合分散放置木屑的装填方式相较于集中分层的装置方式能够减少木屑溶出物的释放,可使系统达到更高的COD和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3.
地下土壤渗滤沟的工艺构造对氮磷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对比标准型、深型及浅型毛细管这三种不同构造的地下土壤渗滤沟去除模拟农村生活污水氮磷的效率,讨论了渗滤沟构造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渗滤沟对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均分别可达95%、80%、90%以上。毛细管型构造渗滤沟在布水均匀性、稳定性及氮、磷去除效果等方面均优于标准型构造的渗滤沟。  相似文献   

4.
设计雨水径流截流渗滤中试系统,监测其对汇水路面上降雨径流的长期净化效果,分析2次典型降雨径流的污染特征及系统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路面径流污染严重,SS、COD、TN、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61、135、7.88和0.62 mg/L;长时降雨形成的径流表现出明显初期效应,前25%水量中所含的SS、TP、DTP及PO34-...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初期雨水污染负荷占城市河道污染负荷比例不断增大。针对该问题,通过模拟中试试验研究了滤坝系统对城市初期雨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以沸石、石灰石、海绵铁和火山岩为主要填料的滤坝系统对CODCr、SS、$NH_{4}^{+}$-N、TN和TP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69%、89.65%、25.66%、24.46%和50.06%。滤坝系统削减污染物的主要机理是填料的物理截留和吸附、化学吸附及海绵铁的内电解反应。  相似文献   

6.

针对生物滞留池对雨水中氮、磷去除效果不稳定,甚至出现负去除现象,开展改良生物滞留系统的研究。通过构建直流式和折流式2种生物滞留系统,分别填充传统填料和羟基铝蛭石污泥颗粒(HAVSP)改良填料,搭建传统填料直流式生物滞留柱(1#)、改良填料直流式生物滞留柱(2#)、改良填料折流式生物滞留柱(3#)3个模拟试验柱;比较了3个模拟试验柱对雨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并探讨了HAVSP对生物滞留填料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HAVSP改良填料折流式生物滞留系统对氮、磷的削减效果比传统填料和改良填料直流式生物滞留系统更加明显,且在350 mm淹没出流高度时对氮、磷削减效果最佳,总氮和硝态氮去除率最高可达76%和77%。

  相似文献   

7.
中试试验条件下,考察了较高的有机负荷对活性污泥-悬浮载体生物膜联合系统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水温为20~33℃时,在联合系统污泥龄为4~9d,有机负荷达到0.18~0.55kg/kg.d条件下,对磷的去除效果稳定在90%左右,氨氮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出水总氮平均为11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排放标准。同时,试验过程中也发现了联合系统的好氧池中存在明显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并初步分析了其原因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针对受污染的流入滇池的河流河水,采用具有曝气段和缺氧段的两段式多级土壤渗滤(multi-soil-layering,MSL)系统,开展了在缺氧段添加非水溶性可生物降解多聚物(BDPs)材料PBS颗粒的强化脱氮除磷研究.结果表明,添加PBS碳源可有效解决传统MSL系统因碳源不足而导致的脱氮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在河水污染较轻及较重两种情况下,系统对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8%、85%,平均单位表面去除负荷分别为9.09g·m-·2d-1、24.55g·m-·2d-1;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2%、98%,平均单位表面去除负荷分别为0.76g·m-·2d-1、2.02g·m-·2d-1.此外,系统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75%以上.  相似文献   

9.
生物滞留介质类型对径流雨水净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滞留措施能够有效去除径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而介质类型对其净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以粗砂、细沙、黏土、建筑垃圾为介质,研究了生物滞留单元对径流雨水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各单元对COD、氮、磷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9%、62.2%、83.3%;Cd为77.2%,Cu、Pb、Cr、Zn均在92.9%以上。介质类型、介质填装方式、粒径级配等因素对氮、磷等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影响较大,对重金属的净化效果影响较小。各种介质去除污染物能力依次为黏土细沙粗砂建筑垃圾;建筑垃圾的粒径越小,对径流雨水中污染物净化效果越好。基于上述结果,对各单元出水水质进行回用风险评估,黏土复合介质滞留单元的出水回灌地表水的风险最小;各单元出水均可满足绿地灌溉(GB/T 25499-2010)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0.
地下渗滤污水处理系统的氮磷去除机理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对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氮磷去除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cm/d的水力负荷下,系统对氨氮、COD、总磷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出水中氨氮、COD、总磷分别低于0.2,30,0.025mg/L;系统对总氮亦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达63.5%.强化布水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对污染物质的去除率.地下渗滤系统中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可以去除约50%的进水总氮,是地下渗滤系统去除氮的主要途径.改善条件以促进反硝化反应是提高地下渗滤系统总氮去除率的关键.土壤吸附与沉淀作用是地下渗滤系统去除磷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地下渗滤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的中试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红壤土作为填充土壤,在2cm/d的水力负荷下,进行了地下渗滤系统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的现场中试.结果表明,地下渗滤系统对COD、氨氮、总磷和总氮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到84.7%、70.0%、98.0%和77.7%,出水COD、氨氮、总磷和总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7mg/L、4.0mg/L、0.04mg/L、4.7mg/L,达到建设部颁发的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对总氮去除机理的分析表明,由硝化/反硝化实现生物脱氮是地下渗滤系统去除总氮的主要途径.在本中试系统中,反硝化效果良好但硝化效果不够理想,改善土壤环境以促进硝化作用是提高总氮去除率的关键.对土壤中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内部的还原性质是阻碍硝化反应进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选择煤渣、锯末、沸石、麦饭石、土壤和马尼拉草构建了城市河岸带改造滤岸中试模型,并对其去除城市降雨径流中氮磷污染物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造滤岸对表面径流和下渗径流中NH4+-N和TP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和较强的去除能力;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5%和83.7%,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2.6%和96.2%,出水水质分别可达国家地表水Ⅳ类和Ⅲ类水标准,模型稳定后对表层径流和下渗径流中TN的去除率可达20%左右;模型对NH4+-N、TN和TP的处理负荷分别为634.1~1114.5 mg-m-2·h-1、102.2 ~594.2mg· m-2·h-1和20.6~ 209.0 mg·m-2· h-1,表面径流大于下渗径流.模型内碳源(锯末)以及其他介质的添加虽然能够提高氮的转化能力,但也会影响模型对TN的去除率;下凹断面和末端断面对氮磷的去除率和去除负荷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随着模型的稳定其差异逐渐降低.模型对氮磷的处理负荷与入水氮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EGSB-SBR组合工艺在常温下进行城市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6.3~14.9℃温度范围内,进水COD浓度为224.6~368.7mg/L时,COD总去除率约为94.9%,SS总去除率约为89.6%,TN总去除率约为73.2%,TP总去除率约为88.6%,其中TP出水指标<0.5mg/L。该工艺与常规脱氮除磷工艺相比较,投资和运行成本较低,处理效果较好,是一项高效、节能的新型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双泥系统的废水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介绍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研究领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生物脱氮除磷工艺难以达到N、P同时高效去除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混合培养.并指出设置双泥系统对微生物进行分相培养能有效地解决现有工艺中的有机物去除、脱氮与除磷之间的矛盾,能够实现有机物、氮、磷的稳定、高效去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此进行了众多研究,本文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双泥工艺(Dephanox、A2NSBR、A2N、PASF、BICT等)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无砾石管式地下渗滤系统存在的易堵塞,大气复氧率低和通量低等问题,采取了优选植物、改进渗滤管结构和布水方式等措施。在前期小试的基础上,研究了大管径和小管径在处理生活污水时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大管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的复氧效率,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小管径,其COD、TP、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7.07%、84.97%、45.6%和52.67%。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机理的分析表明,由硝化/反硝化实现生物脱氮是地下渗滤系统去除总氮的主要途径,氨氮的去除率大小反映了硝化反应的强度,改善水力负荷和土壤环境以促进硝化作用是使该系统提高氨氮和总氮去除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COD负荷对MBSBBR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采用一套特定的MBSBBR系统,研究了COD负荷率对COD和NH4+-N去除率的影响,验证并分析了系统的SND现象。实验结果表明:COD负荷率为2.88~4.96kg/(m3·d)时,NH4+-N的去除率在70%左右,TP去除率在85%左右。系统对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去除能力,可以承受较高的有机负荷率。系统中存在SND现象,反硝化菌大量存在,反硝化过程的碳源主要来自生物膜。系统的污泥产率较低,随着COD负荷率的增大而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7.
SBR系统中同时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龙  肖文德  李伟  孙璐 《环境工程》2005,23(4):29-32
采用单级SBR系统处理含有机物和氨氮的模拟污水并研究了单级生物脱氮的主要影响参数。实验采用葡萄糖作为碳源、硫酸铵作为氮源,研究了不同的CN和DO对同时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CODCr、NH3N浓度分别为244~500mgL和45.4~52.2mgL、反应条件为DO=1.0~3.0mgL、CODCrNH3N=5~10时,反应器中CODCr、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7.1%~91.0%、75.1%~94.7%。根据试验结果,对同时硝化反硝化过程的一个代表性周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四溴双酚A在污水脱氮除磷过程中迁移转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溴双酚A(TBBPA)是一种使用广泛的阻燃剂,其扩散到环境介质中,会对生态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以往研究较少关注TBBPA在脱氮除磷工艺中的迁移转化.采用实验室SBR脱氮除磷反应器,研究了TBBPA在工艺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去除、在典型周期过程中的变化、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的去除.TBBPA在工艺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去除率为48.4%,其中生物去除率为44.4%,吸附去除率为4.0%.在典型周期中TBBPA浓度受pH影响很大.TBBPA在硝化过程的去除主要是生物作用,而在反硝化过程的去除主要是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