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向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定义了土壤退化的概念 ,分析了全球及我国土壤退化概况 ,总结了土壤退化的研究进展 ,最后提出了土壤退化科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环境生物学     
之一。长期以来,生态退化的研究主要以土壤退化、植被退化、土地退化(实际上仍以土壤退化为核心)的单要家研究为主,而很少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加以研究.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定性和半定量研究为主,因而不能很好地揭示生态退化的本质规律。目前,退化生态系统和脆弱生态环境的研究在国内外还刚刚起步,对于生态退化的概念与内涵尚无统一的认识,其研究内容也不明确,生态退化的研究方法和体系还不完善.基于此.该文对土壤退化、土地退化等生态退化的前期研究内容作了简要回顾,对生态退化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了剖析,并对生态退化的层次和范围加以探…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南部土壤退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极其严重 ,这不仅导致了土壤生产力的降低 ,同时也导致了土壤的退化。本文在定位监测、室内分析及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土壤的退化机理。结果表明 :土壤中 <0 0 1mm颗粒和土壤养分流失是造成黄土高原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 ,耕地土壤结构状况的恶化和土壤酶的流失使土壤退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从而成为严重制约该区经济发展障碍。  相似文献   

4.
花江小流域石漠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花江峡谷区1.2 km2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喀斯特石漠化强度的样地,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在石漠化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喀斯特生境中土壤具有高度异质性,人为干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异性的影响很大;樵采石漠化样地小生境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开垦石漠化样地小生境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较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樵采和开垦系列样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石漠化过程的土壤退化本质。小流域内石漠化成因类型的划分对揭示石漠化过程中的土壤退化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5.
结合我国主要土壤退化形式及现状(截止2005年),说明我国土壤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并从土壤学角度提出了有关土壤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忠 《环境科学》1993,(2):90-90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最新研究估计,在过去45年间,全世界有19.644亿hm~2土地的土壤发生退化,其中有12.154亿hm~2遭到中等到极强度的退化,大约相当于中国和印度的面积之和。全球土壤退化面积约占全球有植被覆盖面积的17%,其中中等程度以上的退化面积占全球有植被覆盖面积的约11%。研究指出,全球土壤返化以水蚀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达56%;风蚀类型占28%,另有12%和4%分别为化学损蚀和物理损蚀。造成土壤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在全部退化中,因砍伐森林引起的占  相似文献   

7.
土壤退化引发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生态破坏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土地资源、荒漠化、管理方式、矿产开发、土壤污染等方面对辽宁省土壤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草原景观是在第三纪出现与形成的、而典型的草原土壤黑钙土和票钙土,则是第四纪暖湿时期的产物。土壤的形成过程落后于植被的演化。草原土壤退化是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影响范围大但相对缓慢.人类的作用虽是局部的但要迅速和深刻得多。草原自然保护区在退化土壤的恢复与重建中应起三个方面的作用即在核心区保存模式土壤剖面,在过渡区研究土壤退化与恢复的机理、在试验区进行改良与防治土壤退化的试验和示范工作.全部工作应积极吸引当地农牧民的协助与参与。  相似文献   

9.
人们为了生计砍伐热带森林用于耕种或放牧,随着土壤中的营养耗尽,这片土地就会荒废,森林则会自然再生.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荷兰瓦格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的Lourens Poorter和同事们分析了中美洲、南美洲和西非的77片次生林.研究的大部分次生林都只经历了中等强度的耕种,土壤退化的程度并不极端.森林的再生阶段时间跨度...  相似文献   

10.
浅析施用微生物肥料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土壤质量下降甚至土壤退化。因此,减少土壤化肥用量,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成为农业发展之重。微生物肥料能修复受损的土壤环境,促进植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诱导植物抗性,目前在农业生产上已被广泛使用。文章总结了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环境的改良作用,并提出目前微生物肥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微生物肥料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溴代阻燃剂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BFRs(溴代阻燃剂)是一种重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各种传统和新型的BFRs(PBDEs、TBBPA、DBDPE、BTBPE等)在全球环境中被广泛检出,其持久性、生物蓄积性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毒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关于BFRs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规律研究动态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吸附/解吸、光降解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以及厌氧、好氧微生物降解和植物代谢的特点和降解途径.结果表明:吸附/解吸是BFRs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关键过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是影响其在土壤中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光解、微生物降解是BFRs在土壤中的主要转化途径,光解是表层土壤中BFRs的主要转化过程,逐步脱溴产生低溴化产物,溴化程度、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会直接影响其光解速率;厌氧脱溴和好氧微生物降解是BFRs在深层土壤中的主要降解过程,溴化程度与微生物降解密切相关.土壤中BFRs被植物吸收的过程中可能被代谢为低溴化产物,在食物链中积累,危害人体健康.尽管多年来在BFRs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展,但对这类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归趋的全面了解仍然很难,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BFRs被作为传统BFRs的替代品推向市场,建议对这些新兴替代化学品在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特别是生物降解进行更多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发展,资源开发规模和强度不断加大,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日趋脆弱,生态功能逐渐减弱,土地退化问题十分严重。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并从自然与人文两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土地退化的驱动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黑龙江省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等方面,其土地退化是在地形地貌复杂、土壤侵蚀、自然因素组合不够协调等自然因素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等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全球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10年全球销售额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4%以上.一直以来,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一直都被认为是低毒或者微毒农药,而近期研究发现很多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中间产物对人体或生物安全都存在直接或潜在威胁.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进入食物链的关键环节,植物...  相似文献   

14.
2,4-和2,6-DNT是爆炸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主要目标。文章以该技术的基础研究为背景,对DNT降解菌及其降解性能,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开发与处理效果、DNT生物降解途径以及降解菌的基因分析与基因工程改良等诸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将DNT降解菌与原位土壤生物修复技术以及反硝化脱氮技术有机结合,研究开发适合爆炸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工程化的工艺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江西省武功山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高度(1 600~1 900m)和不同土层(0~20cm和20~40cm)的草甸土壤有机质、p H值和速效养分对草甸退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武功山草甸区各个海拔,草甸退化均使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有所下降,并且对表层土的影响要大于深层土。(2)草甸退化使得碱解氮和速效磷间的相关性减弱,速效钾和碱解氮、有效磷之间的相关性加强,土壤p H值与碱解氮之间由不显著相关变为极显著负相关(R=-0.637,P0.01)。  相似文献   

16.
微塑料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具有严重影响,土壤中微塑料的污染已愈加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较少,针对当前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降解迁移、生态效应及污染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概括土壤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特点和迁移降解规律,确定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状态;2)总结土壤生态系统中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效应;3)分析了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影响,并揭示了微塑料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4)根据土壤微塑料的分布特点、降解迁移及生态效应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最后,对今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土壤微塑料污染现状、来源、环境命运及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全球环境中.目前,针对水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海洋环境的微塑料污染已得到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但针对土壤微塑料污染近年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重点对土壤微塑料的污染现状、来源、环境命运及生态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微塑料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广泛存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及功能造成严重威胁.土壤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路径包括塑料薄膜残留物分解、污泥堆肥及污水灌溉、有机肥施用和大气沉降等;进入土壤环境的微塑料会在外因作用下继续发生降解或迁移.此外,本文重点介绍了微塑料污染对土壤系统的生态效应,包括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以及植物的影响.为加强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对土壤持水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黄河源区草地退化严重的玛沁县军牧场地区,采用不同草地退化样地对比的方法,开展草地退化对土壤持水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毛管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在0~10 cm土层以无退化草地最大,极度退化草地最小,而在10~20 cm土层,两者在不同退化草地之间差异不明显,仍以极度退化草地最小,但两者在20~30 cm土层以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较大,无退化和中度退化草地相对较小;②在土壤表层(0~10 cm),无退化草地的田间持水量远大于其他退化草地,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田间持水量较大,极度退化草地最小,而在10 cm以下土层,田间持水量以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较大,无退化和中度退化草地相对较小;③各土壤持水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主要受容重、总碳、有机质和总氮这4个因素影响;④不同草地退化程度下地表覆被状况、植物根系生物量以及分布特征引起土壤容重、有机质等发生变化,可能是进一步导致土壤持水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可为区域草地退化对土壤水文生态效应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有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机理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有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机理的研究现状,并从植物直接修复和植物增强的根际修复两方面具体介绍了植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机理。对今后有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的重点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