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引入分形维数的混凝动力学方程数值求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鹏康  井敏娜  王晓昌 《环境科学》2008,29(8):2149-2153
运用Smoluchowskj基本原理,建立了引入絮凝体分形维数的混凝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在絮凝过程中考虑了不同时刻形成的絮凝体中引入的初始颗粒数目和空隙率,并以此来推求不同时刻形成的絮凝体所对应的分形维数.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建立的混凝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初始颗粒的结构特征和碰撞效率是影响絮凝体粒径分布的主要因素.初始颗粒的分形维数和碰撞效率越大,絮凝体粒径分布越宽泛,大尺寸的颗粒所占的份额越多.同时计算结果表明,絮凝体的分形维数有随其粒径增大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其原因是絮凝体的成长粒径与絮凝体中所包含的初始颗粒增长速度不成比例.以腐殖酸为混凝对象,采用硫酸铝作为混凝剂进行混凝实验,并以其初始絮凝条件作为数值计算初始条件,研究表明数值计算分析结果和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腐殖酸铝盐絮凝体的动态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显微摄影分析研究了腐殖酸铝盐絮凝体成长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混凝过程中絮凝体构造(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腐殖酸混凝过程中,随搅拌历时延长,絮凝体粒径不断成长变大,最终达到平衡状态.随着絮凝体的成长,其构造呈现由密实逐渐向疏松过渡的过程,空隙率变大,二维分形维数由初期的1.8左右下降到1.4左右.絮凝体分形维数Df和粒径df之间具有Df=Adf-  相似文献   

3.
腐殖酸絮凝体的形态学特征和混凝化学条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以腐殖酸为混凝去除对象 ,通过图像法观察腐殖酸絮凝体的形态 ,研究了在混凝过程中以及不同化学条件下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 ,在弱酸性 (pH =5 .0 )条件下形成的絮凝体比在中性 (pH =7.0 )条件下形成的絮凝体分形维数高 ,具有较密实的构造 .在该条件下 ,随搅拌历时的延长 ,絮凝体的分形维数有下降的趋势 .当铝盐投药量很高时 ,形成的絮凝体分形维数也降低 ,说明网扫絮凝为主要混凝机理时 ,絮凝体构造比较松散  相似文献   

4.
用聚丙烯酰胺作絮凝剂,研究了所含黏土类型、絮凝剂投加量等因素对煤泥水絮凝效果和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含高岭石的煤泥水絮凝剂最佳投加量为10.0 mg/L,所对应絮凝体的分形维数最大,为2.70. 投加量不足时分形维数降至1.55,投加量过量时分形维数降至1.95;含蒙脱石的煤泥水絮凝剂最佳投加量为15.0 mg/L,所对应絮凝体分形维数最大,为1.68. 投加量不足时分形维数降至1.01,投加量过量时分形维数降至1.51.  相似文献   

5.
利用小角度激光光散射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了不同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对带负电荷的高岭土颗粒体系的絮凝动力学和絮体结构.对于高电荷密度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由于分子量低其初始絮凝反应速度较慢,最终形成的絮体也较小.絮凝过程中,其絮体结构发生重组和排列,分形维数从1.83升高到2.09,所形成的絮体密实.对于低电荷密度的2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因其分子量大投药量高,絮凝反应速度较快;但其絮体的分形维数较小且在絮凝反应中基本保持不变,形成的絮体结构开放和松散.基于有机高分子对高岭土体系浊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结合絮凝动力学和絮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DADMAC絮凝机理是电中和作用,而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和电荷密度的降低,CPAM则主要通过吸附架桥作用产生絮凝.  相似文献   

6.
在混凝絮凝体的分形与沉降特性实验研究中,通过自行设计的絮凝体混凝、沉降、观测功能的一体装置,求出了在不同混凝工况下所形成混凝絮凝体的分形维数和沉降速度,并分析了相应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海藻酸钠为藻源有机质的模式化合物,考察了赤潮水体中藻源有机化合物对改性黏土絮凝速率及絮凝体特征的影响;并利用图像分析法,测定了絮凝体的分形维数Df,借助分形维数对改性黏土的絮凝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半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浓度在10~100mg/L范围内时,可以提高改性黏土絮凝的速率,絮凝体的分形维数Df、絮凝体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其中,最佳浓度为50mg/L,其最大絮凝速率达到44.13、Df 为1.6823.低浓度(100mg/L)海藻酸钠能促进改性黏土的絮凝效率,但促进作用呈现减小的趋势,表现为最大絮凝效率减小,Df降低、絮凝体的空隙率增大.  相似文献   

8.
低温条件下絮体破碎再絮凝去除水中颗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了解低温条件下絮体的形成/破碎/再絮凝过程在适当条件下对絮凝去除水中颗粒物的强化效果,采用PDA2000透光率脉动检测仪对絮凝破碎再絮凝过程进行了在线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当电中和机理占主导作用时(混凝剂投加量小于0.1 mmol·L-1),絮体破碎后能重新絮凝,絮体大小能恢复到破碎之前;而当网捕卷扫机理占主导作用时(混凝剂投加量大于0.2 mmol·L-1),絮体的恢复情况不如电中和条件,再絮凝能力降低.投加适量的腐殖酸会增加絮体破碎前后的分形维数,但过量的腐殖酸则会降低破碎前后絮体的分形维数.絮体破碎再絮凝后其分形维数比破碎前高.腐殖酸的投加量并不会明显影响絮凝和破碎后再絮凝的FI指数.电中和絮体破碎前初始絮凝时间越长破碎后沉后水浊度越低,破碎后其浊度会比破碎前显著减小.较低投量的铝盐就能使得沉后水浊度降到很低,因此可以降低混凝剂投量而达到更好的水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致密型絮凝剂形成操作的两种模式:脱水收缩和逐一附着,前者通过长时间机械搅拌进行,后者通过上向流造粒流化床操作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两操作均可生成接近于球形的致密化团粒,但脱水收缩条件下生成的团粒仍具有颗粒有效密度随粒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其分形维数为2.40-2.47,而逐一附着条件下生成的团粒密度基本上与粒径无关,可认为其分开维数接近于3。通过讨论上向流造粒流化床操作条件,并将实验得到的致密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图像法和沉降柱法分别研究了A2/O工艺中好氧污泥絮体的形貌、粒度分布、低维分形维数和沉降速率、有效密度、空隙率以及质量分形维数,并尝试探讨了上述相关性质与这些污泥宏观操作性质(沉降、压缩、脱水和稳定性)相关的各种理化指标以及胞外高分子物质(EPS)的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污泥絮体呈现不规则的形貌,表面具有空隙.其有效密度一般随着其粒径的增加而降低,而空隙率和沉降速率却呈现与有效密度相反的变化趋势,这些均表明了污泥絮体的分形结构的存在.2次所采集的污泥絮体的中位直径分别为248.81、332.86μm,有效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040、0.0072g·cm-3,自由沉降速率的平均值分别为2.67、4.79mm·s-1,空隙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94、0.89,一维分形维数分别为1.03、1.19,二维分形维数分别为1.64、1.84,采用基于Logan经验公式的有效密度-最大直径的双对数关系确定的质量分形维数分别为1.74、2.29.尽管第2次所采集的污泥絮体较为密实,但其表面粗糙程度却比第1次的低.此外,研究中发现絮凝能力较高或负电荷较高的A2/O好氧污泥絮体具有高的SVI和ZSV值;分形维数较低...  相似文献   

11.
聚合硅酸铝铁絮凝剂中铁的形态分布与转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以AlCl3·6H2 O ,FeCl3·6H2 O ,Na2 CO3,盐酸和硅酸钠为原料制备了不同碱化度B及不同n(Al)∶n(Fe)∶n(Si)摩尔比的系列聚合硅酸铝铁絮凝剂 (PAFSC) ,采用Fe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PAFSC中铁的形态分布情况 ,考察了熟化时间、制备工艺及n(Al)∶n(Fe)∶n(Si)对PAFSC中铁的形态分布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熟化时间的延长 ,铁和聚硅酸摩尔数的增加 ,PAFSC中铁的形态由低聚物向高聚物转化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 ,卡林型金矿曾被当作典型层控矿床。但近年来在美国卡林型金矿带的一系列找矿新进展说明 ,地层对于成矿的意义不如构造和深源的成矿流体。对于第三纪热点活动、岩浆作用及卡林型金矿形成之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为卡林型金矿的找矿突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滇黔桂、陕甘川等卡林型金矿集中区在许多方面可与美国卡林型金矿对比 ,在找矿方面也应打破单一沿层找矿的旧框框 ,开拓新思路 ,注意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及有岩浆或深源热液活动的部位找矿。  相似文献   

13.
水解酸化-UASB-SBR工艺处理改性淀粉废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日祥 《环境工程》2005,23(2):18-20
以 3种高浓度改性淀粉废水 (氧化淀粉、酯化淀粉和醚化淀粉 )为研究对象 ,采用水解酸化 上向流厌氧生物法(UASB) 活性污泥法 (SBR)组合工艺 ,从设计、调试、运行和技术分析来研究该工艺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 :该工艺处理改性淀粉废水是可行的 ,对不同种类的改性淀粉废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在汇总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上Re Os同位素地质学主要文献的基础上 ,概括总结了Re Os同位素地质学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Re Os同位素体系在地质年代学和示踪研究方面的应用。阐明了Re Os地质年代学的定年原理、实验技术、优势 ,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归纳总结了Re Os在陨石、大陆壳和地幔等不同储库中的丰度、分布及演化特征 ;回顾了近年来Re Os同位素体系在陆壳演化、洋岛玄武岩和地幔羽成因及陨石撞击等示踪研究方面的工作和进展。  相似文献   

15.
复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脱除饮用水中的硝酸盐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研究了以无烟煤和以颗粒活性炭为介质的复三维电极电化学-生物膜反应器脱除饮用水中硝酸盐的工艺,该工艺将复三维电化学产氢与以氢气为电子供体的自养反硝化工艺结合起来.实验表明,两种介质的反应器在不加任何有机基质时都能有效地脱除水中的硝酸盐,并且两种反应器的最大电流效率分别达到204%和185%.在水力停留时间不小于2.1—2.5h时,反应器的脱硝率接近100%.在34℃、槽压4.97V时处理21.4mg(NO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电位滴定实验求定了氨基膦酸型螯合纤维的表面质子电荷密度σs、零电点pH(PZC)的表面总吸附位Ns。并尝试了运用表面络合恒定容量模式求解此螯合纤维的表面固有酸度常数pKa1和pKa2。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平原主要土类中硝态氮水平运移规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Chen X  Deng J  Zhang J  Zhu A  Pan Y 《环境科学》2002,23(5):96-99
对黄淮海平源的主要土壤类型(黄潮土和风沙土)中硝态氮水平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硝态氮水平运移速率随供试示踪剂源的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其变化趋势呈幂函数关系。由于各土层的土壤性质不同,所以硝态氮的运移风线发生差异,但总的趋势是离示踪剂源20cm距离内,硝态氮的水平运移速率主要由硝态氮的浓度梯度和水势梯度控制,而在20cm以后趋于平稳,则主要由土壤的基质势起作用。硝态氮水平运移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升高,并呈指数曲线变化。硝态氮水平运移的浓度受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的影响,并随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的升高而呈对数曲线下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云贵高原湖泊沉积物一水界面铁、锰、硫体系的研究 ,揭示了湖泊铁、锰循环受氧化还原边界层、沉积物一水界面等多重界面的控制 ;湖水中硫酸盐的浓度制约着其扩散的物理过程 ,进而影响着硫酸盐还原作用 ;硫酸盐还原对铁、锰循环产生亚扩散层屏蔽效应 ;铁、锰循环伴随有微量金属元素的沉积后再迁移现象 ;沉积物一水界面为认识湖泊污染问题、有效地解决湖泊铁、锰的季节性污染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 6个方面分析了地质系统的复杂性 ,并划分出 6个地质动力系统和 2 8个地质动力学作用方式 (子系统 )。讨论了非线性地质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矿动力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自组织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地学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自组织、自组织临界态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概念及其近年来在地学特别是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