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一种量化土地、海域用途适宜度的工具,在减缓用地、用海冲突,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从单一自然体系发展到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复合体系,评价内容从单目标的分散评价扩充至多属性、多目标的综合评价,应用领域从陆地拓展至海洋。本文在总结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动性的特点,针对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目标,用海活动的兼容性和冲突性,以及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水平生态过程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为完善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镇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有助于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针对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及生态适宜性的模糊性,提出基于局部惩罚型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选择7项生态适宜性影响因素,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对江苏省太仓市城镇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变权模型可灵活而合理地处理各评价单元各因素的权重值;研究区内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于城镇扩展的土地分别占土地面积的25.89%、8.35%、37.43%和28.33%,其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及其空间分布与实际相符,通过生态敏感性综合分值的比较可为城镇用地扩展区位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基于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凸显了"瓶颈"因素的否决作用,更能精确、合理地反映城镇用地扩展的生态适宜性状况。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改造规划的多因子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福清市土地利用分布为例 ,在完成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适宜性参评因子空间数据库基础上 ,集成土地适宜性综合指数模型和地块紧凑度模型 ,开发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控制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土地适宜性多因子空间分析 ,模拟大农业 (耕地、林地、园地 )各目标用地条件下各地块土地使用适宜度 ,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 ,得到单目标土地改造方案 ;再经模型优化和综合比较得出多目标土地利用改造规划可选方案。计算结果表明 ,福清市土地资源中开发改造为新耕地的潜力极有限 ,而用于开发改造新林地和园地的土地尚有226 80km2 和36 34km2 ,为福清市土地利用改造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4.
X 192 X171 9700721城市生态系统的模拟方法:灵敏度模型及其改进/吕永龙…(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一1996,16(3)一308~313 环信Q一40 评估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探讨其持续发展对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问题,需要运用动态的模拟方法进行。由德国著名的生态控制论专家F.vester和A.v.Hesler提出的“灵敏度模型”方法,将系统科学思想、生态控制论方法及城市规划融为一体,解释、模拟、评价和规划城市复杂的系统关系,是模拟城市生态系统很好的方法。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灵敏度模型”为评价城市持续…  相似文献   

5.
开展耕地适宜性评价是编制农业发展规划、优化耕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文章以西藏一江两河流域18 个县的耕地资源为评价对象,将模糊证据权模型引入到耕地适宜性评价中,通过该方法筛选出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状况等4 个方面的9 个因子作为证据图层,并计算因子图层的模糊证据权重,最后综合各因子图层的证据权重参数得出后验概率并修正形成耕地适宜性分布图。结果表明:①80.83%的适宜样本点处于修正后验概率分级图的中等适宜级别及以上,即已知信息体现出较高的吻合性,表明模糊证据权模型能够科学、有效地评价耕地资源的适宜性;②集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一体化的模糊证据权模型既能够充分发挥先验知识、客观规律的作用,也可以通过隶属度函数增加知识干预,有效利用专家的丰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知识驱动方法中因子筛选和权重确定主观性强或纯粹数据驱动方法的不足;③研究区21.32×104hm2的耕地资源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的耕地资源分别占32.03%、31.94%、27.19%和8.84%,对应其空间分布情况,可以优化耕地资源规模与布局,指导高原耕地区农业生产实践,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快速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每年使得很多生态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结果导致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发展需合理规划以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城市合理规划的前提是认清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鉴于此,论文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限制三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因子构建阻力评价体系,运用“阻力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可分为重点建设区(538.55 km2)、优化建设区(743.53 km2)、限制建设区(1 887.46 km2)和禁止建设区(1 919.16 km2)。论文明确各区空间分布并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技术、决策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地开发生态适宜度分析是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利用GIS技术,以营口某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将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应用到开发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利用了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因子开展了评价,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为开发区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生态适宜度评价在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川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8):180-182,71
从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出发,结合规划环评的特点,以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的评价方法,在将多个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引入工业因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践基础上,建立了既能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级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环境空气、声环境等9项自然生态指标和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等9项人文生态指标,实现了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的定量评价,为工业园区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宜宾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宜宾市规划中心城区的地质环境特征,建立了由地形地貌、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和地震效应6个评价要素和19个评价因子构成的多层次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采用基于评价单元的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法评价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宜宾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与建设规划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宾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78%,较适宜区占29.01%,适宜性差区占18.03%,不适宜区占23.04%,适宜和较适宜的地区可满足近期城市规划用地需求;规划中心城区用地规划整体比较合理,现有和规划建设用地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主要为适宜和较适宜。该评价结果可为宜宾市城市规划、工程建设选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完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主要通过运用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手段与方法。根据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条件,对沈阳市土地进行评价单元的划分,运用特尔菲法对预选评价指标集进行筛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通过加权指数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值,确立土地生态适宜性分级标准,划分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确定划分区域的土地用途,建立沈阳市土地利用适宜生态发展的模式,为沈阳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居住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就是从生态角度,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现状、配套设施及环境管理能力等要素的分析,对居住区的环境适宜性优劣程度进行的综合评价.为客观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活舒适便利程度,在整合前人应用的评价指标基础上,构建了更符合居民居住偏好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根据时新江湾城的调研结果,按照评价指标体系逐项时新江湾城大型居住社区的生态适应程度进行对照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新江湾城居住区生态适宜性总得分为80,在绿化景观、规划相容性、文化教育、生活设施配套等几方面均达到一级,属于适宜居住区.  相似文献   

12.
环境监测     
利于污染源的监督管理。表5参25X830.1 9701840环状扩散采样管的研制及其在大气氨测定中的应用/田洪梅…(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1996,17(5)一20~23环信X一5X830 9701836生态监测指标选择一般过程探讨/张建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一1996,12(4)一3~6 环信X一73 对生态监测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主要包括生态监测目标、生态系统所受的环境压力、生态系统模型的提出以及生态监测指标的分类。旨在为我国生态监测规划和设计进行初步的探索。参6X83…  相似文献   

13.
以淮安市洪泽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的方法,建立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实现了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进行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定量化研究方法,为工业园区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X32200503229Surfer8.0在环境评价和规划中的应用/陆志波…(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济大学.-2005,33(2).-191~195环图N-19通过Surfer8.0软件在环境评价与规划中的应用实例,展示其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方法。实例1是如何应用Surfer8.0绘制三维数字高程模型图,实例2是Surfer8.0应用于大气污染物扩散模拟及评价。最后讨论了该软件在环境学科研究中应用的潜力及优势。图2表1参7X320.12200503230欧盟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制定/陈蕊…(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污染与防治/浙江省环保科学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生态适宜的城市发展空间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运用生态功能区划方法和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技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了生态适宜的城市发展空间区域(生态主导功能区)的划分方法,依据生态保护原则和土地开发适宜度,将城市生态主导功能区划分为禁止、限制、优化和重点开发区4种类型.介绍了该方法在大连市的应用.结果表明,大连市禁止、限制、优先和重点开发区面积分别占全市域土地面积的56%、19%、12%和13%.  相似文献   

16.
X823 9903620改进遗传神经网络方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杨立民…(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一1999,12(2)一28~31环信X一6 运用双极性压缩函数适应度定标和基于排挤方法的选择算子改进标准遗传算法(SGA),使其成为简单通用、快速收敛的并行全局搜索算法。利用该算法优化误差反向传播网络(BPN),克服了BPN收敛慢和不具有全局收敛性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建立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可行的。表3参7X823 9903621多源模拟模型在中等城市so:规划中的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曹山农业示范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将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方法应用于农业示范区环境影响评价,以曹山农业示范区为研究区域,建立农业用地、观光农业建设用地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采用GIS技术,进行综合的定量分析,为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环境生物学     
X171 99心2761面向21世纪城市绿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一以上海为例/王祥荣(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系)//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天津市环保局,-1999,12(1)一60一62,封三 环信X一136 本文以上海为例,探讨了生态平衡、生态位配置、互惠共生和物种多样性等生态学原理在绿地生态建设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并从城市绿地指标确定、合理规划布局、丰富植物材料、城市自然公园建设及立体绿化等方面分析讨论了面向21世纪我国城市绿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参4X 171 9902762生态系统对落基山脉高山苔原地区人为氮沉降的正反馈作用/W·D·BOwman)// A…  相似文献   

19.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适宜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合理分析、评价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合理性,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因子在内的工业用地适宜性分析指标体系,并以专家调查意见为基础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以宁波市北仑区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工业用地的适宜性、环境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工业用地规划基本合理,3种工业类型大都布局在生态适宜区内.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东片区三类工业布局与宁波市总体规划不符,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城市规划中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生态规划在浙江杭州武强溪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阐述了生态规划的涵义及其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从区域背景分析和现状资料介绍入手,对武强溪流域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适宜度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区域作出了生态规划,提出设立生态保护区、进行土地的规模利用、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布局和建立人工湿地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最后,分析了在环境综合整治中生态规划优于环境规划之处,并指出了生态规划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还不够完善,生态适宜度评价尚有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