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介绍我国建筑废弃物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常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并对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欧盟针对建筑废弃物拥有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在基本实现建筑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的基础上进入了资源化战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本文分析了欧盟各成员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现状,梳理了欧盟关于建筑废弃物管理的代表性法规,并从预防、再利用、资源化、简单处置四个方面阐述了欧盟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转型升级的促进工作。最后,结合我国建筑废弃物管理的现实情况,总结出欧盟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完善建筑废弃物的统计机制,明确资源化的技术发展路径,引导资源化企业进行产业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凤亚红  豆倩 《环境工程》2019,37(1):188-191
"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行业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建筑废弃物产生;另一方面,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能够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再生处理,为建设提供大量的建筑材料。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建筑废弃物并未得到有效实施。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减量与资源化利用进展;其次,基于工程项目开发的全过程构建了建筑废弃物减量与资源化实施路径,并应用于具体实例中;最后,指出健全建筑废弃物减量与资源化实施的管理机制、政府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与经济上的补助以及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品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是推动此路径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减量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建筑废弃物的数量也非常巨大。在建筑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减量化处理措施一直是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专业人士推崇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在系统介绍香港建筑业对建筑废弃物采用的减量化处理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国内建筑废弃物处理的综合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胡鸣明  彭峰  向鹏成 《环境工程》2020,38(1):122-127
建筑废弃物资源处理厂选址不当,造成建筑废弃物收运成本过高,是当前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置未广泛运用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通过信息集成实现选址优化,降低建筑废弃物的收运成本。为此,提出了一套以运输成本为主要优化目标的多维度选址优化方案,以重庆主城为例,结合灰色理论与指数平滑法预测建筑废弃物年产量,提出了基于GIS的资源化处理厂的备选选址方法与优化模型,形成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厂的选址布局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城市烂尾楼拆除有助于提升城市总体形象,但拆除后的建筑废弃物又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为此提出一种针对烂尾楼建筑废弃物有效处理及二次利用的方法研究.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及废弃物破损理论,设计了一种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工艺方法,利用建筑废弃物再生设备将废弃物破碎后再进行筛分处理,详尽分析了影响废弃物再生的各项工艺因素,提高废弃物再生骨料的性能,实现对烂尾楼建筑废弃物的二次有效利用.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研究性能稳定、可靠、可以降低烂尾楼拆除成本,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概括出建筑废弃物生态化管理的理论基础.运用生态管理的相关理论,认为建筑废弃物的综合管理应该是整体的、系统的、以及需要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的管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在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我国建筑废弃物实现生态化管理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有效管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宏观政策和微观技术两个层面介绍了香港地区建筑废弃物管理现状,介绍了建筑废弃物有关定义、背景资料和香港目前的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统计状况,对建筑废弃物进行管理的需要和效果,建筑废弃物管理需从哪几个层次进行、各层次分别采取的措施也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国内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相应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城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管理效率,减少回收和非回收废弃物在协同运输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对城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路径进行了优化。基于可行性和经济性指标分析了废弃物协同运输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建筑废弃物协同运输路径模型。应用负载均衡流水调度策略,改进贪心算法对运输模型进行优化,得到了运输成本低、车辆负载均衡的城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路径。最后以西安市某区为例,对该地区城市建筑废弃物协同运输路径进行优化,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快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是同时并存的.作为可回收利用资源的建筑废弃物,通过有效利用可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若对于建筑废弃物未科学回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引起生态系统破坏.通过了解国内外建筑废弃物现状,阐述建筑废弃物处理手段,分析建筑再生材料的市场应用前景.进而对国内建筑垃圾管理和利用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为建筑废弃物环境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针对北京市建筑废弃物产量大、资源化利用率低的问题,分析了北京市建筑废弃物的来源、产量、组分及处理现状,阐述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和资源化利用工艺,介绍了朝阳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示范项目建设情况,给出了北京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环境效益分析:以重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婷  张劼  胡鸣明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0):3853-3867
为了向政府提供可以提升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环境效益的有利政策,以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系统角度,应用系统动力学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环境效益进行建模和模拟仿真.通过对环境效益模型进行情景分析,得出当非法排放单位罚款在50~60元/t,单位填埋收费取30元/t左右,建筑废弃物到资源化处置中心距离在15~25km左右,资源化的单位补贴额为25元/t左右时,可以使环境效益处于较优状态.同时政府应提高建筑废弃物相关法律的完善程度、培养相关人员的现场回收意识、促进相关科研研发,以期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建筑业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近1/3,减碳潜力巨大。针对建筑废弃拆除阶段碳排放及碳补偿评价问题,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界定建筑废弃拆除阶段计算边界,将其划分为建筑拆除、废弃物运输和废弃物处置阶段,碳补偿为建筑废弃物再利用阶段,并建立碳排放及碳补偿计算模型。通过量化分析得出: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建筑废弃物处置阶段,约占总碳排放的75%。建筑废弃物二次循环利用,可有效降低建筑拆除阶段碳排放总量的31.01%,具有良好的减碳效果。随着建筑废弃物二次回收利用率增大,建筑废弃物处置阶段的碳排放线性减少,建筑材料碳补偿线性增加,减碳效果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建筑固体废物污染的现状、废弃物的分类,进而提出了怎样进行资源化处理建筑废弃物的策略。对于建筑物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上本文提出了再生骨料混凝土、废陶瓷再利用的策略,不仅提高了对建筑废弃物处理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建筑固体废物对城市所造成的污染问题的处理质量,对城市的环保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讲述了建筑与建筑拆除废弃物回收的基础工具,包括建筑废弃物管理的基本元素、废弃物材料的重新使用、回收的团队管理、回收培训和管理方案、循环材料的运输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建筑施工废弃物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分析了建筑施工堆砌废弃物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影响.介绍了建筑施工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和产生原因.分析了建筑施工堆砌废弃物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影响:建筑施工堆砌废弃物降低周边土壤水质;建筑施工堆砌废弃物降低周边土壤质量;建筑施工堆砌废弃物降低土壤环境自净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建筑施工堆砌废弃物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提高建筑施工废弃物回收利用率;适当提高置物费;合理规划建筑废弃物填埋场;建筑施工废弃物减量化处理.  相似文献   

17.
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世界各国已引起高度重视。文章提出利用建筑废弃物铺筑道路结构层,并进行了室内试验及室外道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建筑废弃物铺筑道路结构层材料是可行的,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8.
建筑废弃物处理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难题,如果实行简单填埋,不仅污染环境、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也耗费政府大量财力。介绍了深圳市龙岗区通过创新招标方式,公开出让特许经营权,引入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对建筑废弃物实行综合再利用的一些做法,同时对城市建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如何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以及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如何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再生资源》2008,(12):26-26
近日,由四川省质监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地震损毁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混凝土实心砖》地方标准一致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查。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地震废弃物制砖标准在四川诞生,也标志着地震废墟从此能科学有效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相似文献   

20.
大面积的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使得我国建筑废弃物的产量逐年剧增,废弃混凝土作为建筑废弃物中最大的构成部分,促进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是缓解我国建筑业和环境、资源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阐述了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产业的性质和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公私合作的类型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由准入、风险管控、激励、监管和淘汰5个部分组成的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公私合作机制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