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是教师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学生往往是在家庭和学校两点之间,在学校里,体育课的学习是锻炼学生身体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课程的教学,要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小学体育课堂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  相似文献   

2.
<正>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创办于1993年,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10年被授予"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称号,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获得"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2012年2月被评为"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2013年7月被评为"全国科技体育传统学校"。该校提出"发现发展、创新创造、成长成才"的科技教育活动理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展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才能;促进学生体验成长,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改革力度,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各个专业都在进行相关教学方式的改革。学校体育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与终身体育的主要连接部分,我们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锻炼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4.
<正>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塑造健康体质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重任。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把创新教育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时代对创新人才渴求的发展趋势,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体育教学也越来越受重视。注重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利于推动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树立竞争的意识和团队精神。所以发展新时期的体育教育是国家为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才而高瞻远瞩,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体育教育决策。学校体育对智力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情操,可以让学生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德国和俄罗斯学校在体育发展的多方向、多功能的趋势,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整合的方面,提出高校体育应借鉴国外体育教育强国的思想观念,强调体育教改应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成长,贯穿“个体化、专项化、社会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地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体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重视。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要认识到体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游戏教学方法,通过游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已然将德智体美劳多项发展作为提升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培养方向。新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更改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终身制为发展方向,结合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现有情况,本文就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程内容的创新设计展开分析和讨论,以期达到构建较为完善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中外高校体育教育思想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德国和俄罗斯学校在体育发展的多方向、多功能的趋势,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整合的方面,提出高校体育应借鉴国外体育教育强国的思想观念,强调体育教改应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成长,贯穿“个体化、专项化、社会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体育素质是指通过体育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身体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质、终身体育能力提高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终身体育"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人民开始追求健康和形体美,体育设施的建设逐步增加、改善。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在我国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一些大型的运动会,促进了我国体育的发展。总的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发展了我国的体育,并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产生了新的变化,学校体育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要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正>学校的体育课外活动有多种形式,除了日常开设的每周两节的体育课之外,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以锻炼身体、增强自身体质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就可以称为课外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课外训练和竞赛以及校外体育或者家庭成员一起进行的体育活动等。一、课外体育教育活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既是国家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门对于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强健学生体魄、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优秀意志品质的重要使命。但长时间以来,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学生的不够重视,我们的中学体育教学一直没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为我们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如何更好的开展新时期的体育教学成为了我们应该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是学生们开始接受系统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他们开发思维、增长知识、强健身体的初始阶段,因此抓住这一时期对于孩子的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对于我们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做好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中学体育教学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重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个体需要,秉承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无论在教学方式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做了较多的改变,为转变中学生对体育课堂的态度、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及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奠定了基础。中国学校体育研讨会常务副理事长曹宝源教授说过:"学校体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体育教师也必须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究,乐于奉献,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密切留意有关体育教育的新信息,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本文试着对中学体育教学的转变进行探析,希望给相关研究人员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的可塑性极强,正是良好习惯和健康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注重学生健康保健意识的形成,保证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依然会坚持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初中体育教学要贯彻锻炼和保健的观念,让学生理解体育课的核心,不是仅仅掌握几个动作,而是要有一种技能和习惯。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中学体育教学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重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个体需要,秉承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无论在教学方式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做了较多的改变,为转变中学生对体育课堂的态度、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及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奠定了基础。中国学校体育研讨会常务副理事长曹宝源教授说过:"学校体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体育教师也必须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究,乐于奉献,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密切留意有关体育教育的新信息,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本文试着对中学体育教学的转变进行探析,希望给相关研究人员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体育教学深入人心。因此,教师应通过进行体育教学,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为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努力。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教育教学中,学校和教师也对学生的体育教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讨论,找到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的好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的辅助教学工具挂图、粉笔、黑板已经被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所代替。运用多媒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学校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引导,以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对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随着"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贯彻与实施,体育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体育创新思想和体育教学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因此,体育教学的观念和方式也要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认真探索以及积极研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