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活性炭纤维固定化菌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藻蓝蛋白提取过程中微囊藻毒素MC-LR的释放分布规律,并用活性炭纤维对一株微囊藻毒素降解菌株进行了固定化,考察了不同活性炭纤维预处理方法、活性炭纤维用量、pH值、温度以及MC-LR浓度对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去除MC-LR的影响.结果表明,藻蓝蛋白提取过程中MC-LR主要分布在超滤滤液中,占MC-LR总含量的81.2%.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去除MC-LR的效率明显高于非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藻毒素降解菌用(1+9)盐酸预处理后的活性炭纤维固定化,其去除效果最佳.MC-LR去除的最适条件为:活性炭纤维用量为10g/L,温度为35℃,pH值为8.0.固定化藻毒素降解菌对pH值,温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能够在pH5~pH9、10℃~35℃范围内有效地去除MC-LR.  相似文献   

2.
微囊藻毒素降解菌S3的分子鉴定及其降解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一株具有强降解微囊藻毒紊MC-LR能力的细菌S3进行了分子鉴定.测得该菌16S rDNA为1396bp,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DQ836314.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菌与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validus的相似性达98%.微囊藻毒素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该菌能在以微囊藻毒素为唯一碳、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微囊藻毒紊在72h内减少78.3%,菌株S3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最适生长pH值为7.0.  相似文献   

3.
微囊藻毒素(MCs)是蓝藻水华污染产生的一类生物毒素,通过灌溉、施肥等途径进入农田土壤,对农产品质量和地下水安全造成危害,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其中MC-LR是毒性较大、检出较普遍的藻毒素之一.本文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MC-LR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MC-LR为易降解有机污染物,土壤理化性质可影响其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呈现土壤pH越低、阳离子交换量越大,MC-LR老化系数越大,降解越慢的特征.然而,初始浓度对MC-LR的降解没有影响.微生物降解是土壤中MC-LR降解的主要途径,温度、含水率等环境因素对MC-LR降解的影响主要在于改变土壤中降解微生物的活性.研究结果为评估土壤中MC-LR的生态风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株降解微囊藻毒素菌种的鉴定及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巢湖水体中分离出一株能够降解微囊藻毒素(MCs)的菌株M9,通过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 rDNA序列比对和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16S rDNA的全序列与吉氏库特菌kurthia gibsonii的相似性达99%.研究了pH值、外加碳源、氮源以及金属离子对菌株M9降解MCs活性的效应,发现菌株M9降解MCs的最适pH值为7.0.乙醇可显著提高MCs的降解活性,在48h内对微囊藻毒素RR(MC-RR)和微囊藻毒素LR(MC-LR)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0.0%和81.4%.以硫酸铵为氮源时该菌株对MC-RR和MC-LR的降解率最高,分别为70.4%和80.9%.金属离子Cu2+、Zn2+和Mn2+对菌株M9降解MCs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8h时MC-RR和MC-LR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85%和93%以上;而Fe3+和Mg2+对降解过程的促进作用不如Cu2+、Zn2+和Mn2+.  相似文献   

5.
微囊藻毒素(MCs)是由有毒蓝藻(尤其是铜绿微囊藻)产生的一类藻毒素,可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然而目前有关浮游动物对MC-LR胁迫的应激响应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文探究了微囊藻毒素MC-LR和温度对采自青海西宁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热激蛋白Hsp70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MC-LR及其交互作用对萼花臂尾轮虫Hsp70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在各温度条件下,MC-LR均诱导了轮虫Hsp70水平的上调;虽然Hsp70的表达水平在低剂量MC-LR处理下上调不显著,但在高剂量MC-LR(6 mg·L-1)处理下上调却极为显著;另外,以24℃处理为对照组,在20和28℃温度胁迫下各MC-LR处理组轮虫的Hsp70含量均显著增加,但16℃实验组与24℃对照组间未见显著差异,这可能与诱导轮虫Hsp70表达的环境温度阈值或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长期适应性进化和调节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氯对粉末活性炭吸附微囊藻毒素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瓶点法,考察了预氯化工艺对粉末活性炭(PAC)吸附黄浦江原水中2种微囊藻毒素(MC-RR、MC-LR)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与氯同时投加可以大大提高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20%以上),原因可能是粉末活性炭表面的官能团与HClO作用催化了微囊藻毒素的去除;而粉末活性炭和氯在不同投加点投加时,则没有这种强化作用,相反氯会不同程度地降低粉末活性炭的吸附效果(降低5%~10%);氯对微囊藻毒素的强化去除作用随着PAC投加量的增大而逐渐弱化;粉末活性炭单独使用时,投加量为10 mg/L、接触时间为6 h,MC-RR和MC-LR的去除率分别在55%和45%左右.  相似文献   

7.
微囊藻毒素的提取纯化及制备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藻水华污染所带来的主要危害是由毒蓝藻向水体中释放多种不同类型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s,MCs),其中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是我国富营养化水体中最主要的2种藻毒素.为解决对MCs进行深入研究中的MCs纯品缺少问题,迫切需要研究1种有效提取.纯化、制备MCs的方法.以天然水华蓝藻为原料,建立了以甲醇溶液提取、固相萃取和半制备色谱分离为主要步骤的微囊藻毒素提取、纯化和制备的方法.通过优化提取、分离和制备条件,制备了一定量的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高纯度样品.样品经HPLC鉴定分析,纯度可达98%以上.干燥后可得2种微囊藻毒素纯品分别为MC-RR121.1μg,MC-LR62.8μg.  相似文献   

8.
实验利用纯的铜绿微囊藻在不同条件下培养,通过计数藻细胞来反映其生长曲线,测定水中总氮总磷含量变化趋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藻毒素MC-LR的产量,从而表明不同的环境条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藻毒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光照条件一定时,最利于藻类生长的温度条件为25℃;而最佳藻毒素释放条件为28℃。而当温度条件一定时,光照条件为6000lx时最利于藻类的生长,3000lx的光照条件最适合铜绿微囊藻的藻毒素释放。  相似文献   

9.
实验条件对太湖水体中藻蓝蛋白提取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野外采集的太湖水样和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对比了典型实验条件对太湖水体中藻蓝蛋白提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太湖水样的藻蓝蛋白提取中,磷酸盐缓冲液浓度的影响微弱,0.01~0.2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均适宜浸提太湖水样中的藻蓝蛋白。冻融前加入缓冲液提取的藻蓝蛋白效果较好。-50℃冷冻温度的提取效率高于-20℃。(2)铜绿微囊藻和太湖水样在磷酸盐缓冲液加入顺序和冷冻温度上存在差异。对于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磷酸盐缓冲液可在冻融前加入,也可于冻融后加入。冷冻温度以-20℃为宜。(3)稀释测量结果显示,随着稀释比例的降低,最大吸收峰值线性减小,对应的波长位置发生了偏移。稀释比例和藻蓝蛋白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微囊藻毒素降解菌的分子鉴定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成功筛选出1株能够降解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菌株的基础上,利用16S rDNA的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由BLAST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可将该菌株定属至鞘氨醇单胞菌USTB-01(Sphingopyxissp.USTB-01),这是我国首次筛选出高效降解MCs的鞘氨醇单胞菌。在鞘氨醇单胞菌USTB-01降解MC-RR和MC-LR活性研究方面发现,温度30℃和pH7.0条件下该菌降解MCs的速率最大,日均降解MC-RR和MC-LR分别达到了23.4mg/L和7.9mg/L,在进一步去除水体中的MCs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久安  谢翼飞  罗冬  谭周亮  李旭东 《环境工程》2012,30(5):131-134,143
研究了活性炭纤维(ACF)对水中低浓度柴油的吸附特性。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了吸附时间、温度和pH等因素对吸附速率和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ACF吸附速度快,35 min去除率达81.5%;在10~30℃范围内吸附温度越高效果越好,10℃吸附1 h时的去除率为91.4%;pH适应范围广,2.7相似文献   

12.
改良型固定化Pseudomonas oleovorans DT4降解四氢呋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功构建出了新型的海藻酸钠-活性炭纤维复合固定化Pseudomonas oleovorans DT4来去除四氢呋喃,并优化了该复合固定化载体组分的含量,发现在海藻酸钠含量为3%,活性炭纤维含量为1.5%条件下,制备成细胞浓度为6×109g-1的协同固定化细胞在初始THF浓度为360 mg·L-1时的降解速率达到最大为24.0 mg·(L.h)-1,同时其机械强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此外与游离菌体相比,该固定化细胞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的降解速率表现得更加稳定,且去除效果均能稳定在80%以上.在改进的反应体系中,协同固定化小球高效降解THF的重复利用次数达到80批以上,显示出该载体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浸渍法将Fe@Fe2O3纳米线负载在活性炭纤维/泡沫镍上组成Fe@Fe2O3/ACF/Ni复合阴极,以钛基铂(Pt/Ti)为阳极,考察载铁量、初始pH值和不同电化学体系对除藻效果的影响,探究无供氧条件下Pt/Ti-Fe@Fe2O3/ACF/Ni电化学体系除藻的效能;基于·OH间接检测、铁离子浓度、H2O2浓度及pH值的分析和·O2-的检测研究Pt/Ti-Fe@Fe2O3/ACF/Ni中性电化学体系反应机制.结果表明,当制备阴极阶段投加0.03g FeCl3×6H2O,初始藻浓度为0.7×109~0.8×109个/L,电流密度为75mA/cm2,初始pH6.2时,电解60min,该体系除藻率可达到92.3%.在Pt/Ti-Fe@Fe2O3/ACF/Ni电化学体系中,Fe@Fe2O3/ACF/Ni阴极可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大量·OH和·O2-,使藻细胞破裂死亡;该体系除藻的主要机理是非均相电Fenton反应.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化学浸渍法将Fe@Fe2O3纳米线负载在活性炭纤维/泡沫镍上组成Fe@Fe2O3/ACF/Ni复合阴极,以钛基铂(Pt/Ti)为阳极,考察载铁量、初始pH值和不同电化学体系对除藻效果的影响,探究无供氧条件下Pt/Ti-Fe@Fe2O3/ACF/Ni电化学体系除藻的效能;基于·OH间接检测、铁离子浓度、H2O2浓度及pH值的分析和·O2-的检测研究Pt/Ti-Fe@Fe2O3/ACF/Ni中性电化学体系反应机制.结果表明,当制备阴极阶段投加0.03g FeCl3×6H2O,初始藻浓度为0.7×109~0.8×109个/L,电流密度为75mA/cm2,初始pH6.2时,电解60min,该体系除藻率可达到92.3%.在Pt/Ti-Fe@Fe2O3/ACF/Ni电化学体系中,Fe@Fe2O3/ACF/Ni阴极可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大量·OH和·O2-,使藻细胞破裂死亡;该体系除藻的主要机理是非均相电Fenton反应.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单独活性炭纤维(ACF),高锰酸钾(PM),电化学(E),电-高锰酸钾(E-PM),活性炭纤维-高锰酸钾(ACF-PM)以及电-活性炭纤维阴极-高锰酸钾体系(E-ACF-PM)对水中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研究了电流强度,溶液初始pH值对E-ACF-PM体系去除水中双氯芬酸的影响,通过ACF表面形态分析,自由基捕获实验,络合反应等探索了E-ACF-PM体系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E-ACF-PM体系中电化学(E-ACF)和PM之间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双氯芬酸被快速去除.随着电流强度增加(50~200mA),双氯芬酸去除率增大;pH值增大,体系对双氯芬酸的去除效果越差,pH值为11时去除率仅为31.70%.与ACF-PM体系相比,E-ACF-PM体系阴极电场可以保护ACF不被破坏,同时吸附在ACF上的Mn (VII)得到电子,快速转化成活性氧化剂Mn (III),实现对目标污染物的快速去除.  相似文献   

16.
强化混凝消除微污染水中有机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聚合氯化铝和聚合硫酸铁为絮凝剂,采用强化混凝的处理方法,对微污染水中有机氯(OCPS)的消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pH值、原水浊度、温度和凹凸棒土助凝剂等因素对OCPS消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在5~6,PAC投加量为14mg/L时,OCPS及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7.03%~74.83%和98.18%;OCPS和浊度的去除率随原水浊度的增加而增加;低温有利于OCPS去除;活性炭和改性凹凸棒土作为助凝剂对OCPs的去处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分别投加5mg/L改性凹凸棒土和活性炭,OCPS去除率分别达到47.4%~78.2%和22.8%~79.5%,低投加量下改性凹凸棒优于活性炭;混凝对DDT去除好于HCHs;PFS去除OCPS的效果好于PAC.  相似文献   

17.
一株萘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焦化厂活性污泥曝气池中筛选出1株能够以萘为唯一碳源生长的优势降解菌株ZJ2H.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菌株ZJ2H为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mannitolilytica).考察了初始底物质量浓度、投菌量、pH值、温度、盐质量浓度和转速等因素对该菌降解...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生化出水的处理特性,对比了单独紫外(UV)体系、单独过硫酸盐(PS)体系以及紫外/过硫酸盐(UV/PS)体系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效果,发现UV/PS体系对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另外两体系的效果优异,因此采用UV/PS体系处理典型难降解有机物腐殖酸并考察体系的处理效能.在初始腐殖酸浓度为200mg/L、PS投加量为25mmol/L、初始pH值为4的条件下,UV254最大去除率为89.62%,TOC最大去除率为76.17%.研究温度、初始pH值、药剂投加比例等因素对UV/PS工艺处理渗滤液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艺处理效果良好,最优条件为温度为35℃、pH值为4、加药比为2、运行24h,COD的去除率最大为82.64%,TOC的最大处理效能为66.69%,同时该体系对色度的去除能力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本文可为垃圾焚烧厂渗滤液深度处理提供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应对日趋严苛的废水TN排放标准要求,试验采用溴百里酚蓝(BTB)培养基,从某煤化工废水处理厂反硝化缺氧池活性污泥中,经多次分离、纯化获得了一株高效兼性厌氧反硝化菌株HK13.通过形态观察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HK13被鉴定为施氏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tutzeri).在此基础上,利用含硝酸盐模拟废水,探讨了碳源类型、C/N(碳氮比)、初始pH、溶解氧(以不同摇床转速表征不同浓度的溶解氧)和培养温度对菌株HK13反硝化脱氮能力的影响,确定了该菌株的最优生长条件和最大脱氮效率.结果表明:①菌株HK13最适反硝化脱氮条件为以柠檬酸钠碳源,C/N 8,培养温度35℃,初始pH 8~10,摇床转速100 r/min.②初始ρ(NO3--N)为106.67 mg/L下,反应12 h后菌株HK13对TN的去除率可达92.62%;反应9~12 h时,该菌株的脱氮速率最高,可达20.03 mg/(L·h),其16 h的脱氮率在98%以上,且无亚硝酸盐积累.③菌株HK13适宜生长的温度和pH范围广泛,分别为20~40℃和7~10.研究显示,菌株HK13具有快速高效的脱氮能力及嗜碱特性,拓宽了生物脱氮工艺对环境条件的适用范围,在废水脱氮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次氯酸钠氧化法深度处理造纸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出水COD和色度不达标的问题,采用次氯酸钠氧化法深度处理无锡某造纸厂的二级生化出水.考察了废水初始pH、NaClO加入量.反应时间及温度对COD和色度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次氯酸钠投加量为1.6 mL/L、pH为9、反应时间为40 min,温度为35℃时,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50%,色度的去除率为8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