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梳理了生物遗传资源迁地保护的国际规则,分析了国际遗传资源迁地保护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资源收集保存情况,探讨了国际生物遗传资源迁地保护的发展趋势,即"依据生物地理区系布局迁地保护设施;重视迁地收集样品的备份保存;共享利用机制越来越健全"。  相似文献   

2.
绪论     
1大陆完成分和演化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地球作为人类居住的星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为科学地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人类必然要研究资源和环境的形成与演变。而今人类利用的资源主要来自大陆壳,环境的演变也记录在大陆壳表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更科学地掌握大陆壳的地质特征、化学成分及其演变规律。因此,研究大陆壳成分将是国际地学界的永恒主题之一。之所以说研究大陆壳成分是固体地球科学的主题之一的另一原因是,目前人类对大陆壳性质的认识还很不够,还需要加强研究。举例来…  相似文献   

3.
在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时,需要迅速地将应急资源运送到指定地点,否则,可能会贻误战机,造成更大的影响和损失。应急资源的选址、配置、调度和补充是应急资源管理中应考虑的几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到应对突发事件的时效性,是应急管理中的主要决策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白山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境内林木、矿产、水利、生物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白山市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其中:人均林木蓄积量是全国的19倍;已探明煤炭、铁矿、钴矿储量居吉林省首位;硅藻土、白云石储量居全国首位;同时还是世界三大矿泉水富集地之一。  相似文献   

5.
资源环境基础论: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张雷 《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177-184
尽管已经跨入现代化发展的门槛,但是作为地球表层的一个物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求依然是最大限度地获取物质消费的满足。实际上,随着社会财富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已经成为各国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这种协调既是可持续理论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所在。作为世界上人类文明发育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实践再次表明,资源环境的空间格局变化始终是决定国家人口活动基本方向的基础所在。资源环境要素综合评价和人地关系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偏南)地区始终是中国国家人文活动的重心所在,而决定这一空间格局变化的正是国家和区域的资源环境状态。因此,认识资源环境的基础作用,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陈筠  郭明 《地球与环境》2005,33(Z1):168-173
碳酸盐岩是岩溶地区修建公路的主要砂石材料来源,贵州岩溶地区碳酸盐岩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利用该项资源,是公路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贵州岩溶地区碳酸盐岩分布特点及其生成环境,结合筑路石材性能指标,旨在探讨筑路石材性能与其相应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为经济合理地开发利用筑路集料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供需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水资源的有限性 根据自然资源的不同特点,人们通常将自然资源划分为三大类,即生物资源(可更新资源)、矿物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和生态资源(恒定资源)。太阳辐射、热量、水分、风能、海潮等属于生态资源,这类资源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合理开发它们,发挥各地所长,可以永恒使用,即人们常说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水资源作为恒定资源之一,是由于水资源被开发利用后,并不导致它们在地球上的总储量减少。应该指出,对水资源来说,总储量的不变,只能是从全球的宏观角度出发,这里所说的水资源是广义的概念。广义地来说,海洋、地下水、冰川、湖泊、土壤水、河川径流、沼  相似文献   

8.
<正>中学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注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互联网是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之一,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历史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展示历史资料,有利于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本文就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实录,结合生活实际展示现代信息技术及现代传媒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的诞生,使中学课外语文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形成语文素质的必备要素。本文从中学语文课外学习的特点、策略和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而强化课外语文学习意识,提高对课外语文学习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进而展示出语文课外学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环境承载力分析作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核心内容之一,可以在环境承载能力阈值的基础上真实地度量并以系统的观点表达一项规划对环境的综合影响程度,其根本目的在于确定规划开发强度能否与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归根结底是解决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以群力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研究实例,建立群力新区的综合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详细地阐述了环境承载力分析的一般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美国保护地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保护地体系是世界性的保护地管理体系,而美国以国家公园系统为代表的保护地管理体系,是世界上最为科学、完善的体系之一.本文结合文献,介绍IUCN体系的定义、分类及美国保护地体系的管理现状,分析IUCN体系在美国的应用情况.研究美国的保护地体系建设,对于同样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大国的中国,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一直是人类的重要水源之一。进入工业社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和开采深度也进一步加大,洁净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农业灌溉、工矿生产和城市生活源源不断地注入着活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地下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5):120-123
学习资源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核心要素之一。合适的学习资源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和保障。移动学习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需求、学习载体、资源传输方面都与传统学习方式有所不同,对移动学习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发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要充分考虑移动学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杨文鹏 《云南环境科学》1999,18(2):54-55,60
临沧是我国铀矿资源地之一,本文在对当地多年的放射性矿及伴生放射性矿产产品开发中放射性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后,对目前采取的一些防治和管理措施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同类地区进行放射性污染管理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是供给人们原料、动力的“仓库”和“工厂”。为了使大自然能按照人们的需要不断地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资源,就应在利用的同时,对它加以很好地保护。因此,正确处理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不仅是当前生产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利益。自然保护工作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研究水平的标志之一。所以,开展环境保护研究工作时,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在城市雨水资源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淡水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收集处理城市雨水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大规模的收集雨水难度较大,为有效合理地利用雨水资源,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本文介绍了利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处理分散式的城市雨水并结合实际工程加以讨论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保护地体系是世界性的保护地管理体系,而美国以国家公园系统为代表的保护地管理体系,是世界上最为科学、完善的体系之一。本文结合文献,介绍IUCN体系的定义、分类及美国保护地体系的管理现状,分析IUCN体系在美国的应用情况。研究美国的保护地体系建设,对于同样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大国的中国,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洁生产是畜禽养殖建设项目污染控制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清洁生产的关系的基础上,从污染物处理工艺比对、资源回收利用的角度,通过实例对畜禽养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清洁生产的优越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符合清洁生产的环保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实现变废为宝、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以及保护环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环境也是资源,这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绝大多数环境问题,可以说是资源、能源的浪费。许多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汞、镉、铬、镍、铅、硫化物、石油类等,都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因而成了污染物。所谓“用之为宝,弃之是害”就是这个道理。环境保护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使资源、能源合理充分地得到利用,为人类提供尽可能多的物质基  相似文献   

20.
在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之间,充满着矛盾。一些年来,人类因利用过度而破坏生物资源的情况日趋严重,但也存在着利用不足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人类如何成为自然界的一个“精明的捕食者”,即如何合理地利用与保护生物资源,是现代应用生态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