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上海地区2006~2021年逐日臭氧浓度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要素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ER)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06~2021年上海地区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和气候背景,进一步对比分析臭氧浓度异常年份的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差异,并加入关键气象影响因子建立臭氧浓度月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全年和夏半年臭氧浓度的平均值均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且夏半年臭氧浓度和风速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826),与静风出现频率以及低云量<20%出现日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6和0.724).当夏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且位置偏西偏南时,上海易受偏西风异常环流影响,不利于海上洁净空气向上海输送,易引起高浓度臭氧污染.当夏半年地面射出长波辐射偏低时,有利于地面升温,易引起高浓度臭氧污染.加入太阳直接辐射、最高气温和风速作为外生变量的臭氧月预报模型对月预报效果提升明显,均方根误差减少47.7%,相关系数提升11.2%.  相似文献   

2.
统计分析了2008年采样期间大气颗粒物TSP和PM10中溴、碘浓度水平与气象条件和气态污染物SO2、NO2的关系。结果表明,风向为向岸流时,大气中TSP、PM10浓度以及颗粒物中溴、碘的浓度均低于离岸流时的数值;在各气象因素中,影响颗粒物中溴、碘浓度的主要气象因素为风向、气压和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小;颗粒物中溴、碘的浓度水平随大气中SO2、NO2浓度的上升而上升,颗粒物中碘与SO2、NO2呈显著正相关,而颗粒物中溴呈较弱的正相关性;当空气质量恶化时,PM10中Br、I浓度增大,而Br/I比值降低,城市大气中污染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对颗粒物中Br/I的比值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于2009~2010年,利用风标式花粉采集器,采集了上海不同区域春、秋、冬季的飞散花粉和大气颗粒物样品,并于春季(2010年4月)利用重力花粉采集器在不同高度采集了飞散花粉样品,以及不同区域悬铃木的花粉.对风标花粉采样器采集的样品进行溶酸处理后进行花粉鉴定;对重力法采集的花粉样品染色后直接进行观察.利用高分辨的扫描电镜(SEM)对悬铃木花粉上吸附的大气颗粒物进行了微观表征.结果显示,上海春季大气中的花粉以木本植物花粉为主.不同区域悬铃木花粉上所吸附的颗粒物组分有所差异.冬季和春季大气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中的SO42-的浓度均为所检测离子(Na+、K+、Ca2+、Mg2+、NH4+、NO3-、SO42-、Cl-)中浓度最高的,NO3-、SO42-、NH4+在冬季样品中要比春季样品中的浓度高.上海大气颗粒物中的地壳元素的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为Ca >Na>Mg>K.  相似文献   

4.
针对2013~2019年上海三类海陆风(北支、南支和双支)过程,从气象要素(温度、湿度和风)、形成海陆风的六种环流背景及对O3浓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9年上海共出现海陆风237d,其中北支天数最多(209d),双支天数最少(88d),南支出现双支海陆风的比例最高(75.9%);三类海陆风中北支的起始时间最早,维持时间最长,海风强度最强,南支的平均温度最高,平均湿度较低,风场最分散;与无海陆风相比,北支、南支和双支海陆风的O3浓度分别上升了20.5,26.4,25.1μg/m3,O3污染浓度上南支与无海陆风持平,北支和双支均略低于无海陆风;在形成上海海陆风的6种弱环流背景中,高压中心型、无系统型和均压场型是最主要的三种类型,合计占比70%;环流背景和海陆风类型组合结果显示,上海海陆风中O3污染概率最高的组合是均压场型的南支海陆风,达到40.0%,O3浓度和O3污染浓度最高的组合分别是无系统型的南支海陆风...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流量颗粒物采样器分昼夜采集了2007年春节前后大气气溶胶中PM10和PM2.5样品,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PM2.5样品中的多环芳烃进行了检测.春节期间大气颗粒物中PM10和PM2.5夜间平均质量浓度为232 μg·m-3和132 μg·m-3,分别高于白天的PM10(194 μg·m-3)和PM2.5(107 μg·m-3);除夕后颗粒物日平均质量浓度为252.3 μg·m-3 (PM10)和123.8 μg·m-3 (PM2.5),分别高于除夕前的166.7 μg·m-3(PM10)和106.8 μg·m-3(PM2.5);同时夜间PM2.5中多17种多环芳烃(PAHs)的总浓度都高于相应白天的总浓度,且除夕前多环芳烃日均总浓度为95.9 ng·m-3,高于除夕后的58.9 ng·m-3.结果表明,除了受一定的气象条件的影响外,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对大气颗粒物浓度有影响,但对大气中的多环芳烃影响不大,而春节期间工业及交通污染排放的减少削减了排放到大气中的PAHs.根据荧蒽/芘等比值指标判别北京PAHs主要以燃煤为主、交通为次的混合局地源污染.  相似文献   

6.
2007年春节期间北京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流量颗粒物采样器分昼夜采集了2007年春节前后大气气溶胶中PM10和PM2.5样品,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PM2 5样品中的多环芳烃进行了检测.春节期间大气颗粒物中PM10和PM2 5夜间平均质量浓度为232 ug·m-3和132 ug·m-3,分别高于白天的PM10(194ug·m-3)和PM2.5(107ug·m-3);除夕后颗粒物日平均质量浓度为252.3 ug·m-3(PM10)和123.8ug·m-3 (PM2.5),分别高于除夕前的166.7 ug·m-3(PM10)和106.8 ug·m-3(PM2.5);同时夜间PM2.5中多17种多环芳烃(PAHs)的总浓度都高于相应白天的总浓度,且除夕前多环芳烃日均总浓度为95.9 ng·m-3,高于除夕后的58.9 ng·m-3.结果表明,除了受一定的气象条件的影响外,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对大气颗粒物浓度有影响.但对大气中的多环芳烃影响不大,而春节期间工业及交通污染排放的减少削减了排放到大气中的PAHs.根据荧蒽/芘等比值指标判别北京PAHs主要以燃煤为主、交通为次的混合局地源污染.  相似文献   

7.
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毕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数据为研究基础,对毕节市区2016—2020年大气颗粒物浓度进行了年、季、月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并对毕节市区颗粒物污染源及相关治理措施进行调查总结,为未来毕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9年8~9月成都市颗粒物污染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成都市3个不同点位PM2.5和PM10进行了为期30d的连续观测,研究了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观测期间成都市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质量浓度日均值分别为66,94μg/m3,两者浓度变化范围较大,但变化趋势相同.从空间分布来看,大气颗粒物浓度均是熊猫基地>草堂寺>丽都花园,即下风向污染状况最严重,商业繁华地段次之,生活居住区最好;从时间分布来看,大气颗粒物污染最严重出现在9月17~19日,9月5~9日2个时间段,不利的气象因素和污染物的累积是造成该时间段大气颗粒物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PM2.5与PM10质量浓度的相关性为0.93,PM2.5对PM10的贡献较大,两者质量浓度的比值达0.69.气温对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没有显著影响;降水以及风速对颗粒物浓度影响较大,主要是对颗粒物的湿清除和促进扩散作用;在一定相对湿度范围内,高湿度条件容易造成大气颗粒物的较重污染.能见度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呈明显负相关性,且与PM2.5的相关系数大于与PM10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9.
广州城区夏季大气颗粒物数浓度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于2013年6月2日—7月15日,利用扫描迁移性粒谱仪(SMPS)对广州城区大气17~800 nm的粒子谱进行了连续观测,同时结合在线小时ρ(PM2.5)及气象数据,对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凝结核模态粒子、爱根核模态粒子、积聚模态粒子的数浓度范围分别为68~7 687、1 009~47 724、238~14 781 cm-3.平均数浓度谱及体积谱均呈单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50和300 nm左右. 根据双模态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对平均数浓度谱拟合的结果可知,爱根核模态粒子和积聚核模态粒子的几何平均粒径分别为48和144 nm. 颗粒物数浓度及其谱分布日变化特征明显,在交通高峰及太阳辐射较强的时间段均出现峰值. 在观测阶段,粒子增长现象频繁发生,推测大气光化学反应引起的气-粒转化是广州城区夏季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7月12—13日广州城区发生了一次典型的大气污染过程,ρ(PM2.5)由18 μg/m3增至112 μg/m3,能见度降至8 km. 在该时间段,积聚模态粒子体积分数与ρ(PM2.5)变化一致,R2(相关系数)达到了0.85. 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污染气团主要来自于西南方向,在陆地停留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0.
11.
SO2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概述了国内外SO2污染防治现状。指出了上海市大气中SO2污染严重状况,提出了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组织国内科技攻关相结合;经济手段与法制手段相结合;解决呼吸带与高空污染相结合的SO2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重点建议,目前需集中力量控制中、小型锅炉的SO2排放量;走国际合作道路,加快研制开发大型电厂的脱硫装置,从根本上解决大气中的SO2污染;国家与地方迅速制订对排入大气中的SO2污  相似文献   

12.
保定市大气污染变化趋势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保定市近年来大气污染变化趋势和污染特征,对2013~2018年保定市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从2013~2018年保定市综合指数由11.6下降到6.6,重度污染天数由114 d下降到27 d,重度污染时污染物累积浓度由57.34%下降到20.59%.表明2013~2018年保定市空气质量逐年...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NOx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种简易可靠的大气NOx测量方法,大范围地调查了上海市区的NOx浓度状况。结果表明,上海市NOx浓度分面状况,在不同性质的街区,不同地段,不同道路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居民区大气中NOx的浓度可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要求,但市区各道路网超标严重,平均是一级标准的1.7倍,道路网NOx的分布总体呈东南低,北和西北高的梯次。影响城市NOx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交通、风力、地形、绿化等,在城市建设规划时,应充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浙江省大气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影响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大气污染形成机理的认识.利用1996-2015年浙江省大气成分、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 a来浙江省呈年高压天气日数增多、年均气温升高、降水集中及年均净辐射、日照时数、风速、气温日较差和水汽蒸发量都下降的气候变化事实.气候变化引起大气污染扩散能力下降,1996-2015年杭州市和浙江省年均大气扩散指数分别下降了0.55和0.81,降幅分别达35.71%和42.69%.大气扩散指数与ρ(PM10)、ρ(PM2.5)及年霾日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当大气扩散指数增大时,大气颗粒物浓度和年霾日数均下降,反之亦然.杭州市大气扩散指数与ρ(PM10)、ρ(PM2.5)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和0.76.杭州市和浙江省大气扩散指数与年霾日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7和0.78,T检验值则分别为28.88和30.81,说明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大气扩散能力改变是影响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但不同大气成分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影响ρ(PM10)的关键气候要素是降水量、风速及相对湿度等,影响ρ(PM2.5)的主要是辐射、气温,影响ρ(SO2)的主要是气温,影响ρ(NO2)及ρ(NO3-)、ρ(NH4+)的主要是辐射.总体来说,浙江省近20 a的气候变化事实可能有利于促进ρ(PM10)、ρ(PM2.5)、ρ(NO2)及ρ(O3)等上升,促进ρ(SO2)、ρ(NO3-)、ρ(SO42-)、ρ(NH4+)等下降.   相似文献   

15.
对2013—2015年廊坊市重污染天气发生当日08:00地面、高空环流形势实况资料进行分型统计,并对高、低空环流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场共有8种类型,其中以高压场底部控制最多,高压场后部、变性高压场和高压场前部控制较多;轻微霾和重度霾时,地面均以高压场底部控制最多;轻度霾时以回流形势控制最多;中度霾时以高压场后部控制最多。700 hPa高空环流形势共有7种类型,以脊前西北气流控制最多,其次为平直西风环流和槽前西南气流;轻微霾和重度霾时,以脊前西北气流控制最多;轻度霾和中度霾以平直西风环流控制最多。高、低空环流配置共有9种类型,3种主要的配置形势为700 hPa高空为高压脊,地面为高压场;700 hPa高空为平直西风环流,地面为高压场;700 hPa高空为高空槽,地面为高压场。轻微霾和重度霾时均以700 hPa高空为高压脊,地面为高压场是最主要的配置类型,轻度霾和中度霾时均以700 hPa高空为平直西风环流,地面为高压场是最主要的配置类型。3~5 d持续重污染天气过程,地面以高压场底部控制最多,高空环流形势平直西风环流、高压脊、高空槽的占比分别为36.0%、35.2%和28.9%。高、低空环流配置则以700 hPa高空为高压脊,地面为高压场底部是最典型的配置类型。  相似文献   

16.
气象条件变化对复合污染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基于PM2.5和O3不同的污染形成机制,利用污染气象长期观测数据,分别采用统计运算和深度学习方法,构建了PM2.5和O3气象条件指数,形成以气象条件指数开展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气象特征和影响贡献的研究方法,并对剔除区域气象差异影响的污染分布与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夏季我国中东部重点区域污染气象条件整体上呈北差南优(指数:“2+26”城市>苏皖鲁豫交界>长三角地区),6月最差、 7月最好的分布特征,当区域内城市PM2.5气象条件指数>30且O3气象条件指数>100时,“双高”污染开始出现,随O3气象条件指数增大,“双高”频率不断升高;与上年同期相比,各地区ρ(PM2.5)受气象条件改善影响分别降低3.9、 3.3和1.4μg·m-3,平均占到各地ρ(PM2.5)降低的58.5%,O...  相似文献   

17.
1980~2012年江苏省城市霾日的时空分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端阳  魏建苏  严文莲  吕军  孙燕 《环境科学》2014,35(9):3247-3255
利用1980~2012年江苏省气象观测资料,对江苏省城市霾时空分布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2年江苏省霾日增加,重度和中度霾增加显著,苏北和沿海城市霾日增加显著.秋季和冬季霾日最多,夏季最少.秋、冬季霾主要在内陆,沿海略少.除苏南三城市,6月其他城市霾日都比较多.80年代霾日较为均匀,90年代苏南、苏西南增加,2000年代江淮之间和苏北增加,2010~2012年苏北霾日增加显著,苏南地区霾日略有减少.全省连续性霾日、区域性霾日及连续性区域霾都呈增加趋势.城市建成区面积逐年扩大、由工业及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逐年增加,导致区域气温升高、空气相对湿度下降,形成城市热岛和干岛效应,加上污染物的增多,增强了霾形成和维持的条件,持续性霾、区域性霾和持续性区域霾也增加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结果表明,以甲壳素为载体的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在进水氨氮浓度为2100mg/L,氨氮容积负荷为2.19kg/(m3.d)时,氨氮去除率接近100%,系统运行稳定。载体投加量为2.778g/L时,膜通量可维持在87%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