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接上期)5、国内外国体反弃物回收及再生利用情况简介5.1国外情况简介研究固体废弃物回收及利用标准化,我们首先应对国内外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与回收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随着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废弃物大量增加,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矛盾。世界各国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西欧各国于70年代的“能源危机”中大力发展了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的选用率迅速提高,并成为度过能源危机和资源危机的主要措施。一般来说,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固体废物的数量为…  相似文献   

2.
6.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为造纸工业提供原料,是商业回收行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废纸的回收利用不仅关系到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也关系到自然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商业回收部门,要充分发动职工群众,订好计划,  相似文献   

3.
废旧手机的回收利用及资源化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手机风格变化日新月异,大量手机由于报废或过时被淘汰下来,废旧手机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成为一个新的环境问题。介绍了国内外废旧手机回收利用状况、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贵金属和废塑料的回收与利用,并针对我国手机回收和资源化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全国供销社系统再生资源行业历史上就形成了回收网点多,回收品种全及回收→分选→加工→再利用一条龙配套的回收利用体系。全国供销社系统有县以上再生资源专营,兼营式综合经营企业2800多家,回收网点11.2万多个,各类加工利用企业1500多家,全行业在职职工80万人。全行业年回收总值120亿元,回收量1600万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废旧物资的产生量快速增加,品种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回收企业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初期阶段,一方面传统的回收渠道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社会各种经济成份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对氧乐果副产物的回收及利用技术,并分析了回收利用的经济及环保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的迅速膨胀与资源稀缺的矛盾正变得日益突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在解决资源瓶颈方面的重要作用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然而,由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过程中的贸易或者利用技术水平低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管理制度的缺陷造成的税款流失问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如何从源头做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物资回收再利用,获得物资回收在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一直是理论界和现实生活中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从政策管理的角度出发,尝试找到一个实现个人利益和政府管理角色和谐统一的方法,以期能通过政策管理,利用经济手段,从源头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废弃物的数量也不断增长,成为21世纪增长最快的固体废弃物。从我国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现状入手进行分析,提出建设一套专业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以城市社区回收点为基础,中转交投中心为纽带,资源循环利用为目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逐步提高回收、集散、循环利用能力,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怀国模全国政协委员、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做好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他既涉及到各个物质生产和加工部门,也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既是生产、技术、管理问题,又是道德风尚、生活习惯问题。因此,需要采取综合配套的措施。一、加强在国民中对资源回收利用重要意义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勤俭节约意识,形成全面持久的节约使用观念.培养收旧利庞的良好风尚和习惯。首先组织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教育和种种宣传工具,宣传厉行全面节约的重要性、紧迫性,使全体人民都认识到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的现实,节约资源关系到能…  相似文献   

10.
胡登士 《福建环境》2002,19(5):42-43
介绍了废纸回收利用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指出提高回收利用率是扩大产业规模,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效益之间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万劲波 《沿海环境》2001,(12):27-28
标准化是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国际贸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它不仅与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也与国际贸易和科技合作的开展密切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环境标志”定义为:印在或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宣传环境品质或特性的用语和(或)象征符号。环境标志又称生态标签、绿色标志、环境选择等,它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商标,它标明产品从生产、使用、消费到回收处置整个过程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或损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使广大消费者通过选择、购买商品而直接参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我国机动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老旧机动车正加速报废淘汰。本文概述了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及报废情况,介绍了国外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政策,总结分析了我国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及再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政策体系、探索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日前,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山东省老旧汽车更新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公布全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格咨询结果的通知》,公布了济宁市物资再生利用总公司等49家达到国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格认证标准的企业名录。其中,济宁市物资再生利用总公司等27家为一类回收(拆解)企业,长清县物资再生有限公司为二类回收(拆解)网点企业。  相似文献   

14.
生产者承担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责任,弥补了废弃物管理中消费后产品在废弃回收处理、处置阶段责任主体的空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作出承担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责任的选择需要利益激励和可行的技术.运用益本分析发现,除一些回收利用成本低,经济收益好的废弃产品可以在现有利益机制中顺利实现生产者承扭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责任外,其余大部分废弃产品难以付诸实施,需要通过提高原生资源价格、给予承担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责任的生产者经济补贴或经济优惠等措施矫正现有利益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再生资源》2005,(3):5-5,39
宁波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应该分为回收和利用两大块,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是回收业主渠道,而利用业一直是工业部门主管的,供销社系统仅有的几家加工利用企业到目前为止已全部萎缩。近二十年来,特别是企业转制以后,社会上产生了大量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6.
正资源短缺和环境承载能力脆弱,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固废排放量与日俱增。合理处理固废,实现其无害化、稳定化、减量化、资源化,将对涵养环境承载力、提高资源有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重要意义。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强调,要以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核心,加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发展循环经济。为此,下一步要抓住当下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再生资源》1999,(4):44-46
一、回收和分类  自1991年6月起德国对包装物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施行了产品责任制的原则。立法者通过包装法使企业承担废旧包装物的回收及其再生利用的义务。如果生产者和商家参加一个除地方政府垃圾处理系统之外的私营经济组织系统,他们即可从对家庭和小企业的销售包装物所承担的回收义务中解脱出来。这个系统必须承担销售包装材料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并拥有广阔的覆盖面。  来自商业、消费品工业和包装工业的95家企业于1990年成立了德国回收利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DSD)。今天已有大约600家企业加入这个德国经济的自助…  相似文献   

18.
原山西涤纶厂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王泽新,不迷恋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勤勤垦垦搞科研,孜孜不倦讲奉献。他发明的废饮料瓶回收再利用新工艺,领先国际水平。最近,王泽新特意来到有关部门提出愿将这项新技术毫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和人民。目前国外对废弃饮料瓶主要采取化学降解方法回收再生,工艺路线长,能源消耗高。国内废饮料瓶的再利用,目前多数只是分捡粉碎简单清洗后与正品物料按一定比例掺混,纺制低档涤纶短纤维或代替苯酐用于制造涂料或不饱和聚酯。该项技术所组成的聚酯(PET)废饮料瓶回收专用机组,找到了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9.
1 前 言汽车属资源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经济发达国家对从废汽车中有效回收和再生利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和废塑料等有用物资十分重视,并通过法规不断改进回收机制和再生利用技术,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使用量和报废量亦将迅猛上升。为了充分利用这笔有用资源,1997年国内贸易部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印发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格实施认证管理办法”(内贸再联1997年第53号),以加强管理及促进加工利用技术的提高和资源合理利用。但近来仍发生过某市为推动汽车废气达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阐述了内燃机车冷却液回收再利用的工艺流程,操作原理以及相关的设备,并在技术上和经济上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