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环境科学是由于引起了公害问题而诞生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影响了自然环境。生产活动大规模进行,其结果引起了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急剧的变化。我们把有害物质引起积累的状态,称之为污染。根据公害对策基本法,作与公害有关的控制项目大致可分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恶臭、噪声、振动、地面沉降,其中与物质污染有关的有大气、水质、土壤以及恶臭,都是环境分析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1.序1.1影响环境主体的重要性健康、舒适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CO2)等给环境带来了负担,使地球环境受到破坏。为了我们自身和子孙后代永远享用环境的恩惠,所有的环保工作者、公民们都应为保护环境而行动起来!本来环境问题是在逐渐恶化的。迄今为止产业公害问题,由于限制了工厂、企业烟尘及污水的排放,促使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部门加强了对防止公害处理设施的投资及技术开发消除了一部分污染,从而环境质量才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作为今天CO2所造成的温室效应问题、废弃物问题、汽车排气造成的大气…  相似文献   

3.
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自下而上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己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面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可爱的汽车     
吴博任 《环境》2003,(4):38-39
绿色汽车是指无公害和低公害的汽车。顾名思义,现有的汽车绝大多数是有公害的。汽车的发明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汽车带来了污染的弊病,但是人类再也不能没有汽车。所以必须反过来改造汽车,使汽车成为无公害的“绿色汽车”。  相似文献   

5.
根据防止公害法第二条:“随着生产活动和人类其它活动,广泛发生的地面下沉(采矿造成的地面下沉除外)给人类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了损害”。因此,将这种地面下沉现象列为七大公害之一。地面下沉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形成过程缓慢,不易作到早期发现。 (2) 地面一旦下沉,难以恢复原貌。(即便把地下水位恢复到原有水平,地面高度也不能恢复)。 (3) 主要是由于开采地下水量过多,而地下水资源优良,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日本环境厅每年都要汇总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6.
日本环境基本法诞生的时代背景 公害事件推动环境立法起步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早期时日本对公害并没有警觉而任其发展。而战后的日本也是推行经济增一矢为先导政策,致力于追求经济的高度成长。在此期间,1960年,日本经济增长率达8.8%,1965年达9.3%。1970年高达12.9%。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化工、道路、港湾等重工业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这种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环境遭到极大的污染和破坏。这一阶段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公害事件(熊本水俣病、  相似文献   

7.
无形的污染公害──电磁波孙洪成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种无形的污染公害──电磁波,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污染已引起了人们的日益关注。那么何为对人体和自然生存空间产生污染公害的电磁波呢?从电磁学中我们得知:任何一种带电物体周围均能产生电场,而载流导体又能...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家。由于开发引起的自然破坏和产业活动引起的公害,从1965年起,环境问题已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经这几年治理,环境状况总的来说有了改善,但有关公害防治遗留的问题还不少,诸如像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等一些公害对策越来越显得重要了。根据上述形势,日本工业技术院对公害防止技术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力量。1988年度在公害防止技术的研究所属的15个试验,研究所中设立46项特别研究(研究预算额达  相似文献   

9.
黄滨 《环境与开发》1995,10(1):31-33
乡镇企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黄滨(江西铅山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铅山334500)1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相当严重当我们脚下的这块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继续为人类繁衍奉献必需的生态环境能力受到威胁的时候,当各种各样的公害丝毫不客气地把人类的“球籍...  相似文献   

10.
<正> 日本工厂的公害管理体制是根据国家的“关于整备特定工厂防止公害组织法”而建立起来的。五十年代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由于没有适当的防止公害的措施,发生了严重的公害,特别是因经济活动所发生的产业公害,是必须解决的紧急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工业革命以来,工厂和城市的噪声不断增长。随着人口的增加,受噪声影响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现代工业、交通运输和宇宙航行事业的发展,噪声的声级越来越高。在美国、苏联等一些国家的大城市,近十年来噪声增加了10分贝,平均每年增高一分贝。噪声已成为破坏人类生活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日常工作和生产活动的因素,以至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成为城市的第三大“公害”。据日本公害诉讼案件统计,噪声案件列为首位。  相似文献   

12.
陈金泉  甘中夏 《环境科技》1995,8(1):17-21,24
长期以来,人类对其自身活动的结果,仅考虑直接效益,而未充分注意活动过程和活动以后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剧效应。二十世纪中叶,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急剧增大,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造物—一有用物与废弃物大量进入环境中,造成全球出现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急于恢复经济,“先生产、后治理”,结果公害泛滥,付出很大代价。环境污染的沉痛教训,使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并积极探索经济、社会活动的事前预防措施,以减少污染损失与提高环境效益的途径。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由于日本国土开发引起的自然破坏和产业活动引起的公害,环境问题从1965年起已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从那时起,以生态学家为主,在停止无秩序的国土开发和保护自然方面进行了研究;以化学家和工程学家为主在弄清产业公害的原因和产业公害的对策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这一时期,进行的研究主要有:  相似文献   

14.
李国庆 《环境保护》2011,(14):69-71
日本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它起步于对本国产业公害问题的研究,并逐渐发展到对生活环境问题的分析,形成了独创体系.日本学者认为,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围绕社会的自然环境",不是指纯粹的生态环境,而是因人类生产与生活遭受破坏的、经过加工的、留有人类活动痕迹的"文化化"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历史环境.1992年日本环境社会学会的成立,有力推动了日本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引言1967年9月1日提诉,1972年7月24日胜诉,四日市哮喘引发的公害审判已过去了45年的时间。比起日本战后其他的公害诉讼—熊本、新泻水俣病公害诉讼和痛痛病公害诉讼,四日市公害诉讼案有着如下特点:一、首例日本因大气污染提诉的法律诉讼;二、耗时长,达5年之久;三、首次全面采用流行病学的因果关系证明学说;四、公害病患者长期自发组织市民反公害运动;五、诉讼获得专家和  相似文献   

16.
警惕家电噪声这一无形“凶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惕家电噪声这一无形“凶手”俞苏蒙,尹义柱当今对人类健康与安全构成威胁的“四大公害”之—──噪声,正悄悄地危害人类社会的细胞──家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家用电器已进人干家万户,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舒适和娱乐,但由于忽视...  相似文献   

17.
许卓 《中国再生资源》1998,(4):23-24,34
众所周知,人口、环境与资源是困扰当今世界的三大危机。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依仗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生产力不断地争服大自然。人类自认为是大自然的主宰,可以对其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于是,地球上的人口飞速增长,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大量倾泄于自然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灭绝、公害不断,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面对自然界的挑战,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及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开始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人类实践的对象和…  相似文献   

18.
公害民事责任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公害已成为公众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为维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对公害造成的社会性危害作了具体规定,文章对民事责任基本从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探讨。公害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公害民事责任的特点,公害民事责任与资源破坏民事责任的关系,在公害民事责任与一般民事责任关系的分析中,阐述了追公害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和公害民事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的民事责任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存的资源,它不仅是最基本和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一种价值很高的资产。然而,目前我国土地问题的形势却十分严峻,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不断减少,人类对土地无休止的掠夺和破坏性的开采,使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资源枯竭、生态破坏、森林消失、绿地缩小、公害事件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20.
人类请珍爱我们的生存环境可怕的环境灾难人类在环境污染的早期,虽然采取了一些防治性的措施,但并没阻止其迅速恶化蔓延的势头。20世纪50—70年代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污染公害事件频繁发生,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地污染了人群的居住环境,极大的损害了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