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4C-甲磺隆在土壤中的可提态残留、结合态残留和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从质量平衡角度,研究了14C-甲磺隆在7种土壤中形成结合残留(14C-BR)、可提态残留(14C-ER)以及矿化为14CO2的规律;同时对14C-BR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在腐殖质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14C-甲磺隆在土壤中形成的14C-ER,其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甲磺隆母体化合物在7种土壤中 的半减期为13.3~66.6d,降解速率常数λ(d-1)与pH呈显著负相关.②14C-甲磺隆在7种土壤中形成的14C-BR,其含量在培养初期的20d内,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且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培养20d后,14C-BR的含量只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H是14C-甲磺隆在土壤中形成BR的主要影响因子.14C-甲磺隆在7种土壤中的14C-BR的最大值约为引入量的19.3%~52.6%.③在整个培养试验过程中,7种土壤中的14C-BR主要分布在富啡酸和胡敏素中,但其分布在胡敏酸中的相对百分比较小.因此,在14C-甲磺隆形成BR的过程中,富啡酸的作用>胡敏素>胡敏酸.④在整个培养试验期间(180d),14C-甲磺隆在7种土壤中通过三嗪杂环开环矿化为14CO2的量约占引入量的12.9%~27.0%,其在碱性土壤中更难被矿化为14CO2.  相似文献   

2.
甲磺隆在土壤腐殖物质中结合残留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中14 C 甲磺隆的可提取态残留物随时间延长不断降低 ,而其结合态残留率第 2 8天达最高 .14 C 甲磺隆结合态残留物在土壤腐殖物质中的分布是 :富啡酸 胡敏素 >胡敏酸 .在处理最初 2 8天 ,富啡酸中14 C 甲磺隆结合态残留物不断增大 ,随后减少 ;胡敏素中的结合态残留量在 2 8— 2 2 4天变化不大 .14 C残留物在不同土壤之间的结合及其分布都是有差异的 ,与土壤pH值、粘粒矿物类型等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Bound residue(BR) of ^14 C-metsulfuron-methyl (^14 C-BR) in seven kinds of soil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related to soil pH and positive-related to the clay content during the initial 20 d of incubation, but only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related to soil pH after 30 d incubation. Again, the soil pH was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factor affecting BR formation from ,4 C-metsulfuron-methyl among the basic properties(soil pH, clay, OM and CEC etc. ) of soil. The maximum content of ^14C-BR in the 7 soils accounted for 19.3% -52.6% of applied amount. In additi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4 C-BR in fluvio marine yellow loamy(S7) at the 90 d of incubation was identified using the coupling technique of LC-MS and isotope trac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14 C-[2-amino-4-hydroxyl-6-methyl-1 3, 5]-triazine, ^14 C-[2-amino-4-methoxy-6-methyl-1, 3, 5]-tdazine and ^14 C-metsulfuron-methyl parent compound constituted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BR derived from ^14 C-metsulfuron-methyl in the S7. The relative percentage of the three compounds accounted for 41.4%, 35.8% and 19.3% of total recovery radioactivity,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a non-radioactive component, 2-methylformate-benzenesulfonyl-isocyanate, one of the degraded products of metsulfuron-methyl in soil, was also found to be one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BR. The parent compound in BR can well explain the phytotoxic effect on substitution crops caused by the BR derived from metsulfuron-methyl in soil.  相似文献   

4.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土壤矿化氮是3个重要的表征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本文通过实验室培养研究了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氯磺隆、甲磺隆、苄嘧磺隆)对上述生物学指标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量为1mg/kg的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均明显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和氮的矿化量,尤其是施用后最初10d降低幅度比较显著.此后随着时间的增加,除草剂的抑制效应逐步减小.氯磺隆对这些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影响明显大于甲磺隆和苄嘧磺隆.  相似文献   

5.
通过接种Penicillium sp.和模拟小麦根际环境的方法,研究了甲磺隆在Penicillium sp.和小麦根际分泌物协同作用下的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根系分泌物丰富了土著微生物和外源微生物,对甲磺隆的降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接种Penicilliumsp.的根际土壤中甲磺隆降解半衰期为8.6 d,其降解速率是接种Penicillium sp.的非根际土壤的1.8倍,是普通根际土壤的2.7倍.继续追加甲磺隆的试验表明,接种菌株Penicillium sp.对甲磺隆的降解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甲磺隆除草剂的测定方法及其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优峰  谢正苗  徐建明 《环境科学》2007,28(5):1137-1141
采用批量平衡法系统研究了甲磺隆除草剂在几种土壤(熟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筋泥、砖红壤)和矿物(高岭石、针铁矿、和Ca2+、Al3+、Cu2+单离子饱和蒙脱石)上的吸附行为.建立了硼酸-硼砂缓冲液体系的毛细管电泳测定甲磺隆的分析方法.甲磺隆在本实验条件下能够与土壤中的杂质达到基线分离,迁移时间为4.6 min.对比实验表明,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甲磺隆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一致性.然而,毛细管电泳法能显著节省测试时间和成本,在本类吸附实验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吸附实验数据分析表明甲磺隆的吸附行为都可以用Freundlich模型描述,矿物和土壤的Kf值分别在0.82~199.69和1.97~10.48范围.在几种影响甲磺隆吸附的因素中,pH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说明静电作用可能是甲磺隆在土壤及矿物上吸附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7.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平  郎漫  徐向华  李煜姗  朱淑娴 《环境科学》2014,35(11):4321-4328
以东北黑土区荒地土壤(H)、开垦2 a(L)、30 a(S)和100 a(Y)土壤为对象,在25℃和60%WHC水分条件下,通过7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开垦年限黑土温室气体N2O、CO2和CH4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黑土开垦后理化性质发生了显著改变,进而影响了温室气体的排放.N2O排放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开垦30 a和100 a土壤的N2O排放量显著高于荒地土壤.净硝化量和N2O排放量与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和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和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CO2排放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开垦30 a和100 a土壤与荒地土壤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CO2累积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好氧条件下,荒地土壤和开垦土壤在培养前4 d表现为对CH4的微量排放,然后表现为对CH4的微量吸收,开垦土壤的CH4排放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开垦年限黑土可能因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而产生CO2和CH4排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14C-CO2(碳同位素)连续标记技术结合室内模拟培养试验,采用土壤有机质的物理、化学分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P-R(盘塘水稻土)、P-U(盘塘水旱轮作土)和U-C(盘塘坡旱土)〕下14C-SOC(自养微生物同化碳)在土壤腐殖质组分和团聚体中的分配特征. 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显著影响自养微生物的固碳能力,P-R的自养微生物固碳能力最强〔w(14C-SOC)为38.32 mg/kg〕,约为P-U和U-C的2倍;P-R和P-U中w(14C-DOC)、w(14C-MBC)显著大于U-C中. 14C-SOC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土壤的3种腐殖质组分(胡敏素、胡敏酸、富啡酸)中,其中进入胡敏素中的14C-SOC占总量的67.7%. 14C-SOC亦进入了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中,其中主要进入了Ⅲ级(0.020 mm≤粒径<0.200 mm)和Ⅱ级(0.200 mm≤粒径<2.000 mm)粒径的大团聚体中,表现出了碳汇效应;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中,以P-R土壤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w(14C-SOC)最高. 相关分析表明,全土中的w(14C-SOC)与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w(14C-SOC)和胡敏酸中w(14C-SOC)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分离得到1株苯磺隆降解菌株SD-1,根据表型、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Methylopila sp.SD-1,为首次报道能够降解苯磺隆的Methylopila属菌株,其在4d内完全降解50mg/L苯磺隆,最适降解温度、pH值分别为30℃和7.0,降解中间产物对大豆的毒性显著降低.大豆根系分泌物能促进菌株SD-1的生长,培养5d,菌株SD-1的数量由1.0×107CFU/mL增至6.7×107CFU/mL.分泌物中含有16种氨基酸,菌株SD-1对其中的Asp、Glu和Phe表现出明显的趋化性.接种菌悬液至苯磺隆污染土壤(3mg/kg)并种植大豆幼苗,培养4d,菌株SD-1依赖趋化性向大豆根系运动并定殖,存活率提高,根际土壤中苯磺隆的降解率相较于未种植大豆的处理提高36.0%.  相似文献   

10.
胡立芳  贺永华 《环境科学》2007,28(1):199-203
通过接种Penicillium sp.和模拟小麦根际环境的方法,研究了甲磺隆在Penicillium sp.和小麦根际分泌物协同作用下的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根系分泌物丰富了土著微生物和外源微生物,对甲磺隆的降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接种Penicillium sp.的根际土壤中甲磺隆降解半衰期为8.6 d,其降解速率是接种Penicillium sp.的非根际土壤的1.8倍,是普通根际土壤的2.7倍.继续追加甲磺隆的试验表明,接种菌株Penicillium sp.对甲磺隆的降解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赤泥中和是实现堆场植被复垦的必要途径,而醋渣和糠醛渣是赤泥降碱和改良效果较好的2种生物质材料.针对赤泥碱性降低过程中理化性质的改变,根据MEP(多级提取程序)毒性溶出以及BCR形态分级试验,对醋渣和糠醛渣对赤泥中金属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20%的醋渣和糠醛渣后,赤泥pH从10.60分别降至9.61和8.96,w(TOC)从8.04 g/kg分别增至35.11和38.62 g/kg,赤泥比表面积从10.18 m2/g分别降至7.36和8.57 m2/g,CEC(阳离子交换量)从106.28 cmol/kg分别增至127.19和161.59 cmol/kg;赤泥中Mo的最低浸出浓度为0.37 mg/L,超过GB/T 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Mo的Ⅲ类标准限值(0.1 mg/L);醋渣和糠醛渣可有效抑制赤泥中Al、V、Pb的浸出,但却可促进Cu、Mn、Ni和Mo的浸出,四者的最高浸出浓度分别可达64.45、17.64、12.09 μg/L和29.37 mg/L;醋渣和糠醛渣的添加可导致Al、V和Pb向稳定性较高的残渣态转化,Ni则向稳定性较低的酸可提取态转化.研究显示,糠醛渣比醋渣有更强的中和能力,对赤泥中金属稳定性影响较小.赤泥中金属元素具有潜在的长期浸出性且环境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内外脱硫渣综合利用的情况,分析了国内脱硫渣利用的形式。对脱硫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残留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崔云  吴季茂 《上海环境科学》1998,17(10):22-25,42
磺酰脲类除草剂是一类新型超高效除草剂,大约包括2V化合物,已被广泛用于禾谷作物防除阔叶杂草以及某些禾本科杂草,该类除草剂在环境中的残留浓度〈1μg.kg^-1水平。常规的分析方法包括生物鉴定,酶免疫分析,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PLC/MS联用后,可以准确测定复杂环境样中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痕量残留。  相似文献   

14.
糠醛渣对苯酚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糠醛渣对苯酚的吸附性能。采用低温N2吸附-脱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糠醛渣进行了表征,测得糠醛渣的平均孔径为14.5 nm,孔容为0.016 cm3/g,BET比表面积为5.3 cm2/g,并且官能团丰富。室温下,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苯酚的初始浓度、糠醛渣的粒度对吸附苯酚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糠醛渣粒度为20目、加入量为2.0 g,吸附时间25 min,pH值为3,苯酚的初始浓度为0.1 g/L时,对溶液中苯酚的吸附率为95.2%。糠醛渣丰富的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其作为吸附剂,实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六六六在饲养鸡体内的残留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器法测定了北京郊区某养鸡场不同生长期的饲养鸡的肌肉、表皮、肝脏、胃、心脏以及鸡蛋、饲料和粪便中HCH的残留浓度.分析结果表明,饲养鸡体内肌肉、表皮、肝脏、胃和心脏的∑HCH湿重浓度分别为(0.35±0.37)、(3.91±2.52)、(1.78±1.26)、(1.00±0.85)和(1.35±0.75)ng/g,脂标化浓度分别为(64.3±171)、(19.6±7.33)、(64.9±27.2)、(74.5±74.1)和(17.8±4.42)ng/g,远低于国家<食品中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肝脏∑HCH脂标化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器官,而未观察到HCH各异构体残留水平在肌肉、表皮、心脏与胃之间具有显著差别.除饲料、胃和粪便内各HCH异构体成分中以δ-HCH为主外,β-HCH是鸡体内与鸡蛋中残留最高的异构体.β-HCH在鸡体内各器官都体现出富集的特性,肝脏对除δ-HCH以外的3种异构体也都体现出显著的富集特性.对成年绿柴鸡(雄)和绿壳蛋鸡(雌)样品中HCHs残留水平的对比分析显示,雄性较雌性具有更强的HCHs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生物质废弃物制氢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介绍了利用生物质废弃物和微生物制氢的几种技术,分析了每种技术的制氢原理、制氢效益和发展状况;并提出生物质催化气化制氢是实现能源结构转变及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是很有前景的一种生物质废弃物制氢方法。  相似文献   

17.
氯菊酯农药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刘廷凤  刘亚子  孙成 《环境科学》2006,27(2):347-350
为测定环境样品中氯菊酯农药残留,用活泼酯法将氯菊酯半抗原(Py)与卵白蛋白(OVA)偶联,制备合成抗原Py-OVA作包被原,建立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方阵滴定确定了抗血清最佳稀释度(1∶2 500),包被抗原的最适工作浓度0.45μg/mL,并建立了标准工作曲线.工作曲线表明在10~800μ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97%.  相似文献   

18.
剩余臭氧气体分解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强电离介质阻挡放电技术产生的高浓度臭氧气体 ,溶于水后生成的高浓度臭氧水 ,是一种强氧化剂 ,在工业上广泛应用。然而常用的混合器中臭氧不可能被完全利用 ,排出的剩余臭氧气体的浓度较高 ,远大于一类区浓度限值 0 .1 6mg/m3。论述一种利用分子筛吸附与加热相结合的分解方法 ,具有良好效果 ,且设备简单易操作 ,已应用于小型高浓度臭氧水产生设备配套装置中。  相似文献   

19.
有机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残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以自由态、挥发态、溶解态和残留态等四种形态存在 ,其中残留态的部分是最难以去除的 ,残留量的多少是关系治理费用及治理时间长短的最关键因素。本文以柴油为代表 ,对地下水饱和区中有机物的残留进行了试验模拟 ,与非饱和区的残余饱和度进行了比较 ,揭示了饱和区中有机污染物残余的特点 ,并深入分析了其机理。结果表明 ,砂性介质中 ,地下水饱和区中有机污染物的残余饱和度显著大于非饱和区中的残余饱和度 ,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特性 ,通过降低地下水位使饱和区中部分残留态污染物转化为自由态 ,提高去除效率 ;与非饱和区中多孔介质粒径越小 ,残留量越大的特性相反 ,饱和区中测得的残余柴油饱和度随介质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水位变动速度的试验结果表明 ,水位变动速度对粘性大于水的柴油的残余饱和度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