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七个大陆中,南极洲是一个最冷、最高、最干、最多风和最少人迹的大陆。它的总面积约为1400万km~2,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10,比美国大一半。尽管南极洲的陆地面积很大,但其全部裸露陆地不到1%,冰层覆盖着其陆地的99%以上。教科书上常常有不少文章介绍说,南极洲有3—4%裸露岩石,其实都是错误的,因为看过该大陆卫星照片的任何人都能证明这一点。南极洲地面有3—4%为山脉,其特征是几乎完全被冰雪所覆盖;在俯  相似文献   

2.
目前,地震、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集中在板块边缘附近。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地质时期就可能如此。板块内部的大陆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普遍认为与大陆断裂有关,不过只有当断裂发展到横贯大陆断裂时,它们与板块边缘的关系才是明显的。本文有三个目的:第一,我们强调岩浆、构造和变质作用在大陆板块内部过去和现在都在活动,这些作用决不是只集中于板  相似文献   

3.
借助湖泊系统模拟可定量地追踪滇池水质的变化过程,而模型输入水质参数和边界条件对机理模型的结果有显著的影响.然而,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参数或边界条件对模拟结果的敏感性影响,缺乏兼顾模型内部方程参数与外部输入边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其相对大小.以滇池为例,通过对其构建的IWIND水质模型中的90个水体参数、83个底泥参数、6个气象边界条件、51个河流输入边界条件进行联合采样,计算叶绿素a、总氮、总磷、氨氮以及溶解氧5种指标的对数纳什系数(现状为基线),并进行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获得滇池的敏感性参数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通过比较两大类输入数据的全局敏感性,气象边界条件敏感性最大,其次是水体参数、底泥参数,河流输入边界条件敏感性最小.其中气象敏感边界条件是风速、气压、气温、相对湿度、辐射且风速敏感性最大,水体敏感水质参数主要是藻类代谢及生长过程、碳循环碳矿化过程、氧循环复氧过程与温度相关的参数(KTG2d、TRc;KTMNL;KTR),惰性颗粒态有机物沉降速率(WSrp).底泥敏感参数主要是第二层泥沙浓度(rM2)、底泥中有机碳降解过程中温度相关系数(ThKC1)、惰性颗粒态有机碳转...  相似文献   

4.
<正> 造山运动过程,包括褶皱、变质和花岗岩化等多个阶段,它的主要化学结果是某块大陆壳的形成。由于花岗岩类是大陆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花岗岩类的成因问题就和大陆的起源与演化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已提出两种极端的理论: (1)大陆壳是在整个地质时期里通过连续的分异作用由地幔形成的。 (2)大陆壳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由地幔一次分异形成的,以后这种物质便不断再循环到新的地壳中去。  相似文献   

5.
<正> 一、PH作为未污染降水的参考值问题任何水溶液的PH都取决于溶液特性与溶液中的相对酸碱比。大气降水也不例外,地表收集到的降水PH和化学组分受到采样点离污染源远近和一系列的理化过程变化的影响。在降水只含有溶解海盐外,不含它物的地方,预计其PH接近5.6。大部分沿海地区,尽管没有污染,也未发现降水的PH与表1的数据相同,表1中不论是平均PH还是体积加权平均PH都不是5.6。酸雨是整个大陆环境问题,所以,沿海地区降水的参考PH不应该是5.6;众所周知,大陆的海盐沉降随着内陆离沿海地区的距离增加而大幅度降低。大约离沿海地区100-200  相似文献   

6.
解关于河流的一维污染物质迁移方程的有限差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在非稳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写出在河流中进行一级衰变反应的污染物质迁移方程(1): 一般情况下必须求助于数值方法来解方程(1)。我们推荐两个差分体系,在强烈不稳定的边界条件下,这两个体系都被证明是可靠的。我们选择一个均一的河段与一个可以得到解析解的边界条件作为例证。这样的例子可以用来估算示踪研究的参数和确定事故排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污水稳定塘的各种设计方法都假定所依据的参数和边界条件是稳定不变的。而在实际情况中,不论是水质、水量还是环境因素和运行条件,都有极大的可变性。为了保证出水水质的相对稳定,有必要在设计计算结果中加入一定的裕量,即安全量。  相似文献   

8.
引言长期以来对污染物在受纳水体中的输送和混合都是采用对流-扩散模型进行分析的。对流-扩散模型是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和菲克分子扩散定律表示的。对于具有紊流效应和速度变化的天然水体,使用相同的数学结构描述分子扩散过程仍然有效,而仅需要改用分散系数而不再使用扩散系数。典型物理水质模型是由二阶偏微分方程与表示模型的初值和边界条件的辅助方程组成的。要求解这些方程的解是非常困难的,除了这些模型据有特别的初值和边界条件外,还有这些模型的基本方程必须要用数值解法。  相似文献   

9.
<正> 1982年4月,75名地球科学工作者(包括来自美国以外的9个国家的21名科学工作者和几名研究生)在弗古尼亚州谢南多国立公园举行会议,从全球角度讨论了南极板块。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二个大的问题:(1)冈瓦纳大陆解体的原因和意义;(2)自解体以来现代南极板块的演化;(3)古气候、古循环及古生物地理学。冈瓦纳大陆的解体在研究这个超大陆解体的原因和意义之前,首先必须考虑象冈瓦纳这样的大陆是怎样产生,怎样发展的,实际上也就是冈瓦纳大陆的复原这个问题。1977年由L.Nicolaysen 召集的《恢复冈瓦纳大陆》专题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导言关于地球大陆壳演变的争论一直集中于两个问题上。问题之一就是硅铝带演变的速率,而其主要理论可归为三大类:1)早太古代地球内几乎所有的硅铝物质都发生了分凝作用,并产生了完全由年轻的地质事件改造的许多大陆块;2)在太古代过程中各大  相似文献   

11.
<正> 引言 证据表明:流体交代作用使陆下岩石圈不同程度地富集了不相容元素,并且,这种富集作用在地幔包体成分和板内大陆上喷发的大部分玄武岩成分中都能体现出来。本文的目的是对在大陆火山弧环境(即活动大陆边缘)中陆下岩石圈在岩浆形成中的卷入程度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12.
<正> 前言 同大洋玄武岩相比,大陆拉斑玄武岩(CT)的特点是某些不相容元素的含量高,变化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也大。大陆和大洋玄武岩的这种地球化学差异已讨论过多年,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假说,以解释大陆拉斑玄武岩的这种地球化学特点。这些假说包括:由“地幔羽”产生母岩浆;由不均匀富集的上地幔产生母岩  相似文献   

13.
侧向径流边界的刻画方法是地下水数值模拟中的关键问题。以湖北碾盘山汉江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为例,基于有限单元法和嵌套模型的水量转换方法,分别建立包括完整水文地质单元的区域模型和仅包含汉水Ⅰ级阶地的平原区模型;通过区域模型的分区水均衡运算,计算平原区侧向径流边界的径流量,并以区域模型水均衡为框架,分别采用二类流量边界和一类水头边界刻画侧向径流边界,建立了平原区模型;深入分析区域模型和平原区模型间参数和水量的转换关系,并对比了两类边界条件刻画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结果表明:采用嵌套模型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地下水侧向径流量;在平原区模型中采用二类流量边界刻画侧向径流边界有利于提高平原区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边界条件除具有双重含义外还具有双重特征,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边界条件的位置特征和数量特征,并合理概化。  相似文献   

14.
<正> 今年是《地球动力学新十年》的第一年。随着对大陆及其边缘探索的加强,不仅美国地球动力学委员会,而且新的国际计划,即联合会间岩石圈计划的活动中心都转向地壳动力学。 十年计划的制订并不能予知1980年的主要地球动  相似文献   

15.
引言 目前人们公认大陆断裂与基性和硷性火成岩的喷出和侵入活动有关。许多作者(例如Dietz & Holden,1970;Davies,1968;Grasty & Wilson,1967)曾利用基性和硷性火成岩的年龄来说明大陆分裂的年代。从而说明大洋地壳最早期建造的年代。大家也公认断裂带中最早出现的海洋沉积物与大陆分裂有时相的(temporally)关系(Smith & Hal  相似文献   

16.
<正> 希腊西部的外希腊大陆由推复体垛所构成,而推复体垛几乎是就地堆置在前陆上的中生代沉积物。每个完整的推复体都具有特定的相序,人们称之为同相带,而就地前陆称为前-阿普林带。向东依次是希腊推复体的爱奥尼亚和戈夫罗奥-特里被萨带,以及中希腊推复体的平都斯和珀拉格尼亚恩带(图1)  相似文献   

17.
福岛核事故对中国核电站厂址选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福岛核事故源于两个直接因素--地震和海啸,以及两因素的叠加,并导致放射性泄漏对周围居民产生重大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中国大陆核电站厂址的地震发生概率、海啸发生概率和人口分布因素,由此评价我国核电站厂址选择的安全性。结果证明:我国大陆核电站远离地震带;沿海不会发生特大海啸;核电站周围人口分布密度符合安全标准,我国核电站具有较高的固有安全性。同时,此次福岛事故也是对我国核电发展的警示,要求不可忽视小概率的超基准设计事故以及多个超基准设计事故叠加的情况;要重新审查中国抗震和海啸等极限事故的标准;要考虑人口密度;要避免两个核电站建设过密的情况。目前,我国已经采取安全检查等措施确保核电站的安全性。这次福岛事故对我国乃至世界核电的发展都是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正> A.Berehep根据对固体地球表面高程曲线的分析,曾预言过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间的根本差异,然而,一直过了四十年,它才被大洋的地震探测所直接证实。在现代,大规模的深海钻探和在大洋中脊裂谷带、海沟壁、转换断层崖壁所从事的大规模拖挖取样,以及对采集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包括同位素)分析,对于以下两点不再有更多的疑问了:一是大洋地壳显著不同于大陆地壳,二是大洋地壳并不带有大陆地壳被同化的任何微小痕迹。大洋壳和大陆壳之间的差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大陆壳演化的动力学地壳的氧同位素组成可以在一种模式的基础上加以理解。按照这一模式,大陆是在地球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沿裂谷带上升的大洋壳和沿俯冲带下插的洋壳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然后,通过下插洋壳的部分熔融而形成沿俯冲带上升的岩浆。根据这个模式,可以通过下式描绘出大陆壳的演化:  相似文献   

20.
<正> 引言一般认为,太古代期间地球内部的发热量比现代高3—4倍。然而,这种高发热量是否会产生较高的地热梯度,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有争议的课题。Burke和Kidd(1978)指出,太古代的大陆地热梯度与现代大陆的相近,而且太古代多有的地热是由于洋脊系统的总长度较长或扩张速度较大而释放出来的,或者是由于这两种作用共同作用而释放出来的。太古代大陆下面的地热梯度与现代的类似,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