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精确空投缓冲气囊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精确空投着陆缓冲的作用原理以及对气囊材料的要求,分析了聚酰胺、聚酯纤维2种气囊织物材料和氯丁橡胶、硅酮2种涂层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发展,总结了当前主要的新材料技术,提出了着陆缓冲气囊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空投装备缓冲气囊匹配设计与仿真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解决缓冲气囊的研制周期长、成本高而设计效果却不够理想的问题。方法针对这个问题,对缓冲气囊的着陆缓冲过程进行解析建模,然后通过参数的无量纲化,将缓冲气囊的解析计算模型转化成无量纲动力学模型。借助缓冲气囊参数匹配图,根据试验需求对气囊缓冲系统进行匹配设计,然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气囊缓冲系统进行建模分析。结果搭建了气囊跌落缓冲试验系统,进行了气囊跌落缓冲试验,通过试验验证了参数匹配方法的有效性,并利用试验数据对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配重平台最大加速度和气囊最大压强的误差分别为1.6%和3.1%。结论有限元仿真的精度可以满足分析要求,基本反映了实际的气囊缓冲特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气囊缓冲的某火箭炮着陆冲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减小火箭弹着陆冲击加速度。方法基于LS-DYNA瞬态动力学分析软件和冲击动力学理论,采用有限元软件HYPERMESH建立火箭炮-气囊系统有限元模型,采用显式动力学方法对火箭炮-气囊系统的着陆冲击缓冲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火箭炮在正常着陆工况下,火箭弹的着陆冲击响应,得出空投装备速度、加速度变化曲线,以及气囊的体积、压力曲线。结果在正常着陆工况下,火箭弹横向加速度的最大值为122 m/s2,小于安全的横向加速度;火箭弹纵向加速度的最大值为48.3 m/s2,小于安全的纵向加速度;火箭弹的最大轴向力为2640 N,小于安全闭锁力。结论在火箭炮着陆冲击过程中,气囊缓冲装置吸收了大部分冲击能量,起到了良好的缓冲作用,火箭弹的冲击加速度、闭锁力均在安全范围内。采用显式动力学方法对火箭炮的着陆冲击过程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出一种气囊着陆缓冲等效分析方法,将有限元仿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借助理论分析的优点实现对气囊回收系统着陆缓冲冲击性能快速评估的目的。方法首先建立气囊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获得载荷-压缩量曲线,根据曲线拟合出接触载荷与气囊压缩量的关系式。同时,利用高斯函数模拟斜坡,考虑一质量块和气囊以一定初速度竖直向下撞击到该坡面上,只考虑坡度大小和表面粗糙度对气囊冲击载荷的影响。最后,利用中心差分法计算出质量块的位移、速度以及加速度。结果在撞击点的坡度为0°,20.27°和31.24°时,得到理论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最大过载,与仿真输出的结果进行对照,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理论与仿真结果一致。分析比较不同撞击点的坡度下水平和竖直方向最大过载以及气囊离开地面时的角速度。当撞击点坡度为0°时,水平方向最大过载为0,随着撞击点坡度增大,水平方向的最大过载逐渐增大;竖直方向最大过载的值最大,为224.5 m/s2,随着撞击点坡度增大,竖直方向的最大过载逐渐减小。当撞击点坡度为0°时,角速度为0,气囊离开地面时的角速度逐渐增大,其增幅在0°到20°之间较大。结论气囊着陆缓冲等效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与仿真得到的结果相一致,验证了该理论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因此可以利用该方法对缓冲气囊的冲击性能进行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冲击载荷作用下排气孔面积及初始缓冲时刻对某型气囊缓冲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MIMICS软件,并结合LS-Prepost软件,建立髋骨-气囊-地面有限元模型,利用LS-DYNA软件对气囊的缓冲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得到缓冲过程中该模型的动力学响应结果。通过分析髋骨模型受力及气囊状态的变化,探讨排气孔面积及初始接触时刻对气囊缓冲性能的影响。结果 排气孔面积为0~40 mm2时,髋骨模型受力峰值最大为1 710 N,最小为1 549 N,模型受力峰值变动幅度约10.4%;初始缓冲时刻改变时,髋骨模型受力峰值最大为1 769 N,最小为1 644 N,模型受力峰值变动幅度约7.6%。结论 随着排气孔面积的增大,气囊缓冲性能先提升、后降低;随着初始缓冲时刻的推迟,气囊缓冲性能先提升后、降低。改变排气孔面积能更好地改善气囊缓冲特性。  相似文献   

6.
空投装备着陆冲击环境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空投着陆冲击环境适应性。方法采用有限元、响应面和蒙特卡罗方法,预测空投着陆成功概率;研究不同垂直着陆速度、地面坡度和地面风速对空投着陆成功概率的影响;分析空投装备着陆冲击环境适应性数据,提出提高空投装备着陆冲击环境适应性的措施。结果垂直速度和地面风速对综合成功概率影响显著,地面坡度的变化对综合成功概率的影响不显著。结论通过该方法,能够成功预测空投着陆成功概率,为空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综合应用事故分析理论模型和灰色关联方法对飞机着陆冲出跑道事故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运用Rea-son模型和SHEL模型对2010-2013年发生的37起飞机着陆冲出跑道事故进行深入分析,辨识出导致飞机着陆冲出跑道事故的13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隶属于人因、机械、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加权修正,结果表明对飞机着陆冲出跑道事故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分别为机组丧失情景意识、机组资源管理失效和跑道湿滑或污染;最后基于评价结果从航空公司、机场、管制单位、飞行员和局方五个方面提出飞机着陆冲出跑道事故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并强调指出加强飞行员专项训练和跑道维护管理是飞机着陆冲出跑道事故防范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内外的核废料处置库环境试验监测及预测模型的调研,总结了核废料储罐在直接填埋、缓冲/回填和加混凝土缓冲层等埋藏方式下的表面环境变化,主要包括氧含量、缓冲材料的孔隙液成分及pH值,为我国核废料储库环境下储罐表面重要的腐蚀演变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污水厂的高效运行,提出了一种UCT工艺与混凝沉淀工艺的协同运行方式.通过分析处理过程中的不足和影响因素,采取了提高过程污泥浓度的方式.对排泥泵池污泥浓缩方法进行了研究,采取排出排泥泵池上部的上清液,提高了排泥泵池的污泥浓度,减小了排泥体积;对污泥缓冲池的运行过程进行优化研究,采取调整污泥缓冲池的排泥方式和排泥时间,提出了间隔排泥的方法,提高了污泥缓冲池的污泥浓度.这些措施实现了UCT工艺与混凝沉淀工艺的协同高效运行,措施效益明显,可推广应用于类似污水厂的设计与运行.  相似文献   

10.
飞行器拦阻着陆冲击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飞行器拦阻着陆冲击环境的特征及其环境效应和拦阻着陆冲击与正常着陆冲击的区别,并根据基本设计冲击和拦阻着陆冲击的加速度响应特性,指出基本设计冲击不能充分覆盖拦阻着陆冲击,最后分析了机载设备经随机振动试验或基本设计冲击试验后免去拦阻冲击试验的条件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然环境加速试验技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介绍了自然环境加速试验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总结了自然环境加速试验技术的思路,分析了主要技术方法的特点,探讨了自然环境加速试验在武器装备环境试验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起落架用300M超高强度钢应力腐蚀分析与防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起落架用300M超高强度钢的应力腐蚀防护措施。方法分析起落架用300M超高强度钢应力腐蚀开裂的机理。结果针对应力源和应力腐蚀环境对起落架的影响,从材料的制造工艺、表面应力状态和表面处理方法方面进行优化。结论提高了起落架的抗应力腐蚀能力,并对起落架的防应力腐蚀措施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舰载飞机腐蚀控制与防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舰载飞机高温、高湿、高盐雾的服役环境特点,并阐述了舰载飞机易发生的腐蚀问题,提出了舰载飞机腐蚀防护与控制的研究思路,并对舰载飞机先进腐蚀控制与防护技术进行了总结,包括结构防护设计、选用综合性能优良的耐蚀材料、防护技术、舰上腐蚀控制维护/维修技术等。总结了舰载飞机全面腐蚀控制研究重点发展方向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某海外海洋平台的直升机甲板上空直升机起降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的标准规范,确定以CAP437为直升机起降的量化衡量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影响直升机起降的两个主要因素,温度场和湍流场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无论是温升,还是湍流强度都不会对直升机的起降造成影响。结论该海外海洋平台上直升机甲板的不可用概率为0。同时确认此平台柴油应急机的烟气排放,及空调冷凝单元气体排放位置设置合理。  相似文献   

15.
大气环境影响数值仿真技术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高技术武器装备对大气环境影响仿真需求出发.概述了大气环境影响数值仿真发展现状,初步分析了大气环境影响数值仿真关键技术及其存在的难点,并提出了环境影响仿真的对策.大气环境影响数值仿真作为研究武器装备环境适应性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在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使用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