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最近,日本三菱公司提出了一项关于在使用了粒子状无机阴离子交换体的水中去除所含有的无机有害物质的处理方法。因为水中所含的砷是以砷酸离子或者亚砷酸离子的形式存在,所以,以前是采用阻离子交换树脂,根据离子交换法可将砷酸离子和亚砷酸离子吸附除去。  相似文献   

2.
从硫化砷渣中回收砷,铜,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溪冶炼厂亚砷酸工程解决了冶炼系统砷污染问题,同时,变害为利在砷渣中回收砷,铜和硫。本文简要介绍了亚砷酸工程的湿法生产工艺,设备,生产特点及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3.
以开发新型高效除砷吸附材料为目的 ,在室温 (2 5℃ ) ,初始浓度 0 .0 5~ 2 5 0mg/L ,pH4~ 11条件下 ,对稀土材料氢氧化铈 (HCO)进行了吸附除砷的性能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 ,HCO对亚砷酸和砷酸阴离子都显示了良好的吸附效果 ,其吸附等温线能很好地用Langmuir方程进行描述 .对于低浓度 (0 0 5~ 10mg/L)的砷溶液 ,HCO在所选 pH条件下对亚砷酸和砷酸阴离子的吸附率可达 10 0 % .对于高浓度的砷溶液 ,偏酸性 (pH 4 )条件有利于砷酸阴离子 ,而中性 /微碱性 (pH 7,8)条件最有利于亚砷酸阴离子的吸附 .HCO对 2种形态的砷阴离子的吸附效应在较宽 pH范围内同溶液的离子强度基本无关 ,常见阴离子 (Cl-,NO-3 ,SO2 -4)的存在对砷的吸附也未显示出干扰效应 .从实验结果推测 ,HCO吸附亚砷酸和砷酸阴离子的主要反应机理应属于专性吸附  相似文献   

4.
砷在生物样品中的含量一般为0.1—5ppm,在粮食中的含量更低,一般用比色法难以完成微量砷的测定,催化极谱法测定砷灵敏度高,准确性好,能满足快速测定生物样品中砷的要求。 本文推荐在4N H_2SO_4—0.2MKI—4μgTe/ml的体系中用催化极谱法测定砷,Ep=-0.57V,砷含量在0.004—0.16μg/ml范围内和催化电流成定量关系,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5.
砷对水稻、大麦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砷是目前环境中五大重金属污染物之一.由于矿山的开采,工业废水、污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在农业上利用的增加使土壤中砷的含量增高.砷进入土壤后是一种很难消除的有毒元素,其生物毒性强,尤其在水淹条件下,砷酸可能转变为亚砷酸使农作物受到显著的危害.已经证明,重金属能使植物根畸形,影响根的形态形成.过量的砷能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使作物产量明显减少.关于农作物对砷的富集及其受砷危害症状已有不少报道.但研究植物体内部的组织结构的变化尚未见到.本实验着重于探讨砷对植物根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贵溪冶炼厂亚砷酸工艺是从日本引进的湿法处理冶炼砷渣生产高纯三氧化二砷的环保工程,对“三废”有完善的处理措施,确保了车间内外环境符合《工业设计卫生标准》。本文就该工艺的废气净化作一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7.
为探知耐砷微生物对高砷沉积物中砷释放的影响,从石门高砷沉积物中分离得到菌株Pseudomonas 2-23T,根据其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同源性对其进行鉴定,并考察该菌株在不同碳源、温度和砷浓度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探究该菌株在有氧及厌氧条件下对高砷沉积物中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2-23T是一株耐砷菌,属于γ-变形菌门中的假单胞菌,命名为Pseudomonas 2-23T;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含1.0 mM砷的条件下比较利于细菌的生长;其能够利用乳酸钠、草酸钠、柠檬酸钠、丙酮酸钠和乙酸钠作为碳源,而不能利用碳酸氢钠、甲酸钠、葡萄糖和蔗糖作为碳源;菌株Pseudomonas 2-23T在厌氧条件下促进高砷沉积物中砷释放的能力明显强于有氧条件。  相似文献   

8.
M.B.费多索夫完成了黑海水中砷的首次测定。根据他的资料,取自距刻赤海峡30浬,深0—200米水层中的四个水样砷的含量为7—15微克/公升,而且最高值出现在水层的表面。稍后,E.M.留比莫娃测定了三个测站水样中的砷。一个取自海东部深水区;另外两个取自距雅尔达20浬处。据E.M.留比莫娃的资料,黑海水中的砷含  相似文献   

9.
砷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常广泛,引起的砷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危害。砷在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砷的毒性与其存在形态紧密相关。砷污染的治理方法较多,有物理吸附、离子交换、化学反应等,但治理效果较差,效率低下。近年来抗砷微生物的提出,为降低或移除砷的毒性提供了更具有应用前景的科学思路。为进一步探讨抗砷微生物在砷污染环境中的应用前景,该文就生态环境中的砷污染现状、抗砷微生物的分类与转化机制、抗砷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及研究展望进行了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引言砷及其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毒性,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污染物。每燃烧1kg煤,可释放出0.08—16mg砷。由于工业生产和含砷农药的广泛使用,土壤和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测定砷的方法,目前以分光光度法较为常用。但其前处理较复杂,灵敏度较低,难以满足环境水质测定的需要。近十几年来,利用极谱催化波进行微量砷的测定,获得了较高的灵敏度。本文在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了As~(3+)在H_2SO_4——有机酸——KI——Na_2SO_4——Mn——Co体系中的极谱催化波。用本法  相似文献   

11.
砷污染是个世界性问题。据UNEP、世界劳工组织和WH081年合编的砷的环境标次中,列举受砷害的国家有美、苏、英、法、德、日、澳、南非、加拿大、中国等30余国家。我国饮高砷水和受砷害的省区有:鄂、京、陕、粤、川、湘、桂、滇、黔、台、新、内蒙等。在新疆天山北麓奎屯车排子一带居民,因久饮深井自流水(含砷0.6—0.8ppm,超标  相似文献   

12.
砷锑钼蓝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水和废水中的微量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丘星初  朱盈权  鄢建平  丘山 《环境科学》1995,16(3):49-51,43
研究了砷锑钼三元杂多酸的形成条件及其还原产物的光度性质。结果表明:显色体系呈大吸收位于865um处,ε'(865)=2.1×104L·mol(-1)·cm(-1)。在室温下能稳定24h。砷量在0—40μg/10ml遵守比尔定律,r=0.9991。用丘氏定砷器使砷呈AsH3逸出分离。  相似文献   

13.
砷作为一种高毒物质早已众所周知,尤其是砷氧化物和一些盐类,对神经、心、肝、肾和消化道均有严重毒性。近年来发现,砷与癌症密切相关,尤其是饮水砷污染诱发癌症已引起环境学家和医学界关注。美国加利福尼亚环境保护署毒理学家约瑟夫·布朗博士调查发现,当前饮用水砷污染程度远较预料的严重,饮水中砷含量达50ppb时,癌症患病率高达1%。严重威胁人类  相似文献   

14.
砷钼蓝法测定三价砷和五价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含砷污水的砷含量中存在三价砷和五价砷两种形态,如不加区分,将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本文在砷钼蓝法基础上提出一种简单易行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分别测定三价砷和五价砷含量,便于在处理含砷污水时据以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效果.文中并附有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砷属于有毒的无机非金属元素,并是一种致癌物,因此,世界各国均将砷列为环境保护研究和污染控制的主要无机有毒元素之一。本文就砷的分布、形态、毒性、控制指标及测定方法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砷甜菜碱[(CH3)3As+CH2COO-]是普遍存在于海洋动物体内最主要的砷化合物,直接关糸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本文从鉴定、毒性、来源和去向四个方面概述了砷甜莱碱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一、序言以快速高灵敏度测定天然水中1μg/升级的极微量砷(Ⅲ、Ⅴ)为目的,作者之一曾着眼于氢氧化物共沉淀浮选法,研究过利用氢氧化铁(Ⅲ)—表面活性剂—空气体系分离水中的砷,以还原气化原子吸收分析法进行测定,并应用于江湖、地下水和海水试样砷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气态离子吸收法测定超痕量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无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砷,为防止砷在干燥,灰化时的挥发问题,许多学者采用加入不同的盐或酸的方法以及分离富集技术等,但均不能达到检出限为0.005微克/升的砷。 本文所介绍的方法可检出0.005微克/升的砷(20微升样品),浓度与消光值的线性范围为0.005—0.1微克/升,回收率为90—110%。  相似文献   

19.
砷的环境卫生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订环境中砷的卫生标准是防止其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制订有各类环境中砷的容许标准.(见表1).1.饮用水及地面水中砷的卫生标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规定地面水中砷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04mg/L(以As计).  相似文献   

20.
研究在江汉平原中部的仙桃市沙湖镇沙湖农场南洪村、洪湖市黄家口镇姚河村钻凿3个深度约为30 m的钻孔,采集不同深度代表性岩土样(单孔内取样间距为2 m),采用用银盐法测定沉积物样品中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沉积物中砷含量范围为1.500~17.289mg/kg,与典型的现代松散型沉积物中砷含量相当(510 mg/kg);砷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泥土层,最小值均出现在沙层,表明沉积物样品中砷含量与岩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