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改善环境规划管理 促进沈阳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正在实施之中的“沈阳可持续发展项目”,论述了通过消除沈阳环境规划管理方面的制约因素 ,加强发展过程中的跨部门协调合作、民主决策和公众广泛参与的机制 ,促进沈阳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2014年"心环保新生活"全国环保科普创意大赛在原有赛制的基础上,增设了沈阳等6个分赛区。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负责沈阳分赛区赛事工作,沈阳赛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4个省区。沈阳分赛区历时近半年时间向4省区广泛征集作品,成人组本次共征集漫画作品195幅、摄影  相似文献   

3.
陈军 《环境》2010,(7):14-15
你门如同一粒粒绿色的种子,撒向祖国大地,积极开展了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让节约能源资源意识深入人心并落实为自觉行动……”世界环境日前日,我们广州地区的环境友好使者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与2010世界环境日纪念大会。“北京,厂州,上海,沈阳,西安,成都”六地使者齐相聚,分享彼此的经历,向全国人民展示当代青年的环保激情和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4.
对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项目的公众参与进行剖析,指出邻避冲突主要表现在公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环评公众参与有效性不足和公众意见调查存在瑕疵等方面。政府、环评单位和建设单位理性对话公众,保障公众的参与权,积极优化高铁路线方案,在缓和冲突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该案件对于我国未来的环评公众参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强调环评信息公开的前提性、保障环评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政府在环境风险沟通中的管理理念转变,全面总结了公众参与的完善机制。  相似文献   

5.
增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明确公众参与的定义,内容,目的及作用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广泛的信息收集与发布,科学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反馈意见处理是增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沈阳可持续发展项目并探讨了该项目对沈阳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突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沈阳的影响,并对如何实施沈阳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好沈阳可持续发展项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环保先行促进沈阳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翔滨  吴琳 《环境保护科学》2004,30(3):51-52,57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背景下 ,沈阳的环境保护事业应当通过建立科学的工作思路 ,完善环保法制建设 ,依法管理城市环境 ,增加环境保护投入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引进、推广先进的环境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促进公众参与 ,扩大环保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提高自身能力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促进沈阳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8.
1环境监测网建设的目的意义联合国居住中心及环境规划署联合发起了“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计划”(SCP).在全球15个城市开展试点.作为试点城市之一,沈阳可持续发展项目已于1997年5月27日正式启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沈阳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区,在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公众的广泛、深入和积极参与。本文首先指出了公众参与在中国循环经济整体发展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作用;继而探讨了目前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公众参与方面主要存在着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技能严重不足,参与形式单一、范围较窄.各级政府部门职能尚未予以足够重视.环境资源NGOs较薄弱等障碍性因素;最后提出国家应积极从政策、制度层面来构筑公众参与的平台,并通过宣教、规制、激励等措施采提高公众参与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力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厦门PX项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厦门人通过颇具创意的集体“散步”等方式,影响了政府决策,最终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这种集体“散步的”公众参与模式,初具了环评公众参与组织化模式的雏形。这种临时性的组织化模式在个人力量薄弱而环境保护组织又欠发达的情形下产生的,其影响力因其具有组织化模型而不可小视,又因其临时性而受到限制。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应完善环评中公众参与组织化模式,建立专业的环保组织。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欧盟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转型,我国也在循环经济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最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提出推行绿色发展方式,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我国正在开展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聚焦于推动实现固体废物可持续管理,助力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文聚焦欧盟始于2015年的循环经济1.0时代到2020年开启的循环经济2.0时代,深入分析其相继出台的重要政策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总结分析欧盟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尤其是深入分析总结其中针对固体废物管理的相关举措和成效,以期为我国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期间,沈阳市蒲河的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修复工程同步实施。通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水资源调控、生态廊道建设和河道水质改善技术示范等工程建设,实现了水质改善和水生态功能修复的目标。文章对重点工程的实施和功效进行了解析,总结了同类河流整治的科学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制度体制推进环境管理的有效性,是改善环境质量、解决环境问题及实现绿色发展最为直接且经济有效的手段。通过规划,对现有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沈阳市制度体制改革内容,明确改革方向。设计以空间管控、生态补偿、环境监管、治理市场、绩效追责、公众参与为核心,以绿色环保产业为承接的沈阳市"6+1"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明晰政府部门责任,建立联动机制,将单项制度孤岛联系起来,以制度创新及制度体系构建推动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及沈阳市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沈阳市"九五"至"十一五"期间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SO2、TSP、NO2,"十二五"以来,空气中PM2.5的污染凸显,形成以PM2.5为主要污染物的雾霾天气。通过科学规划、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及布局,实施燃煤和交通及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强化重污染行业控制及污染治理,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开展科学技术及政策法规研究,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控与预报,强化公众参与等综合措施可以控制PM2.5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详细介绍了沈阳中远颐和小区中水处理及回用工程设计.针对工程实例,讨论了中水处理的规模、水质标准、处理工艺及回用等问题,通过讨论分析,推荐采用接触氧化工艺进行中水处理,并选择了实施容易、运行费用少、占地小的成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经实践证明采用的设计方案合理可行,并取得了节水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对浑河沈阳城区段水体“休养生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休养生息”内含,探讨了浑河沈阳城区段水体“休养生息的”的必要性及意义。通过对现有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强化准入制度,把“休养生息的”制度化、法律化;通过采用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及生态恢复等措施,达到浑河沈阳城区段水体“休养生息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沈阳市污水处理厂实际工程为例 ,提出了中水回用项目的可行性、项目方案及工程投资预测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公众参与使得决策制定过程具有更公开、更透明化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利益相关者和受影响的人群更容易接受规划和项目的实施.概述了公众参与在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发展过程,列举了近年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在国外的实践经验,讨论了中国公众参与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完善中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If a ‘Renaturing of Cities’ strategy is to maximise the ecosystem service provision of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UGI), then detailed consideration of a habitat services, biodiversity-led approach and multifunctionality are necessary rather than relying on the assumed benefits of UGI per se. The paper presents preliminary data from three case studies, two in England and one in Germany, that explore how multifunctionality can be achieved, the stakeholders required, the usefulness of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for demonstrating transformation, and how this can be fed back into policy. We argue that incorporating locally contextualised biodiversity-led UGI design into the planning and policy spheres contributes to the functioning and resilience of the city and provides the adaptability to respond to locally contextualised challenges, such as overheating, flooding, air pollution, health and wellbeing as well as biodiversity loss. Framing our research to encompass both the science of biodiversity-led UGI and co-developing methods for incorporating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implementation of biodiversity-led UGI by planners and developers addresses a gap in current knowledge and begins to address barriers to UGI implementation. By combining scientific with policy learning and defined urban environmental targets with community needs, our research to date has begun to demonstrate how nature-based solutions to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adaptive governance can be strategically incorporated within cities through UG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